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中国农科院专家研制推广奶牛提质增效技术集成模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2-28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188
核心提示:清香的牛奶,被人们誉为“白色血液”和大自然“最接近完美”的食物。早晚喝上一杯牛奶,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惯。然而,伴随着人们对牛奶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奶业的转型发展却面临新的问题。与发达奶业国家相比,我国奶业在质量效益上都还存在差距。日前,一项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实施的科研项目,将奶牛产业链上的各项技术集成应用了起来,有望破解我国奶业发展的难题,提振国人对民族奶业的信心。单产质量“双低”民族奶业面临挑战近年来,我国奶业转型升级明显加快,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奶牛存栏已经达到了14

清香的牛奶,被人们誉为“白色血液”和大自然“最接近完美”的食物。早晚喝上一杯牛奶,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惯。

然而,伴随着人们对牛奶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奶业的转型发展却面临新的问题。与发达奶业国家相比,我国奶业在质量效益上都还存在差距。

日前,一项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实施的科研项目,将奶牛产业链上的各项技术集成应用了起来,有望破解我国奶业发展的难题,提振国人对民族奶业的信心。

单产质量“双低”民族奶业面临挑战

近年来,我国奶业转型升级明显加快,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奶牛存栏已经达到了1400万头,牛奶产量稳定在3500万吨左右,位居世界的第三位。人均牛奶占有量也从1978年不足1公斤提高到2014年的33.8公斤。

“尽管奶牛数量不少,但质量却并不具有优势,面临着单产质量‘双低’的尴尬局面。”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研究所研究员张军民告诉记者,我国奶牛产奶单产水平为5.5吨/头,仅是美国9.8吨/头单产水平的44%,而作为衡量牛奶质量的两个指标牛奶乳蛋白率和乳脂率,则分别为2.8%和3.1%,比美国低了很多。

除了单产质量“双低”之外,我国在奶牛的繁殖效率、利用年限、健康状况,甚至是养殖环境上,问题同样突出。“虽然我国奶业已经进入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转型的关键时期,全国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5%,机械化挤奶率达到90%。但如果单产质量一直上不去,就会严重制约民族奶业未来的发展,影响人们对民族奶业的信心。这个时候,技术集成就必须要发挥作用。”张军民感慨道。

根据不同养殖条件集成打包9项技术

奶业是一个精细的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的技术衔接要求很高。项目组专家、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研究所研究员卜登攀说:“对于某个环节的单项技术,国内已有相对成熟的技术,关键就是如何围绕整个产业链,将它们重新进行组装打包。让技术落地,保证牛奶的质量安全。”

2015年,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研究所联合11家单位,建立奶牛提质增效协同创新联盟,启动实施奶牛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研究项目,根据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技术需求,集成了奶牛饲料营养与饲养、繁殖管理、疾病防治、生鲜乳质量安全控制、粪污无害化处理和物联网信息等方面已有的成熟的9项技术,形成不同的可以复制的模式。

截至目前,项目组已经在山东、黑龙江、内蒙古、宁夏、天津、河北等6地选择了10个稳定的示范点,进行不同的生产技术的集成与示范。示范基地涵盖了接近3万头奶牛的饲养规模。

示范应用效果初显有望破解奶业难题位于山东省即墨市段泊岚镇的奥特奶牛良种场,是研究项目的一个示范基地。记者看到,养殖场分为500头奶牛的适度规模牧场和150头奶牛的现代家庭牧场两种模式,不仅有粪污处理设备,还有奶牛管理的物联网设施,一头头奶牛休闲地躺在软床上,听着音乐,相当惬意。

“我这里集成了5项关键技术,都是专家给我量身定制的。”良种场场长孙友德向记者介绍,尽管项目才启动实施半年,但已经让他看到了效益。截至今年8月,示范基地的日均产奶量同比增加了4.6%,牛奶中的乳蛋白率和乳脂率分别达到了3.27%和3.81%。而奶牛最普遍的乳房炎发病率降低8%以上。

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邓荣臻对项目给予肯定,他认为,奶牛提质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示范项目,已初步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技术模式,有助于推动我国奶业的提质增效和健康发展。

“我们的集成技术一旦实现复制推广,我想,5年左右时间,我国就有希望在现有产奶量不变的情况下,少养300万头奶牛,这将取得难以估量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