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发展日前发布的2017年报显示,其去年屠宰生猪约1427万头,同比2016年上升15.54%;鲜冻肉及肉制品外销量310万吨,同比增长4.58%,其中生鲜品销量152万吨,增长11.65%,肉制品销量158万吨,减少1.41%。
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04.47亿元,同比下降2.65%;净利润则下降了1.95%至43.19亿元。
分产品来看,尽管受猪肉价格下行的影响,生鲜品的收入有所下降,但仍占到了双汇发展内部行业抵减前总收入的60%以上,毛利率则同比上升1.58个百分点至7.06%,侧面反映了我国去年生猪价格的低迷。
双汇发展2017年的肉制品收入略有增长,但无论高温肉制品还是低温肉制品的毛利率均出现了下降,分别达30.99%和29.69%。两者去年在公司总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28%和17%。
年报指出,2017年,沈阳双汇正式投产,广东双汇完成升级改造,新罐头车间在武汉双汇成功移植,公司全国工业布局进一步完善,地区拉动力和渗透力不断增强,有助于深度开发区域市场,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双汇的产品战略已被明确为“稳高温、上低温、休闲产品更休闲、中式产品工业化、肉蛋奶菜粮相结合”。为此,公司去年围绕高温产品,通过工艺优化,采取多增加肉含量、营养物质等措施,融合中式产品, 提升产品品质;围绕低温产品,改进完善美式产品和西式产品,丰富口味、品种及规格形式;围绕烤肠、圆火腿、方腿、脆皮肠,推进区域风味产品的升级改造,培育地方特色产品;围绕休闲产品,推进规格小型化、风味多样化、产品系列化;围绕中式产品、餐饮食材,开发猪头肉、猪蹄汤、猪排、牛排等。
进口协同优势
作为双汇发展的母公司,万洲国际同日公布的2017年业绩显示,其去年的生猪屠宰量为约5378万头,对比上年的近4929万头。集团全年总收入为224亿美元,其中肉制品为核心业务,占比52.6%。
按区域划分,中国、美国和欧洲业务在万洲国际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33.3%、59.3%和7.4%。其中美国部分主要为史密斯菲尔德公司。
万洲国际亦解释了中国肉制品业务毛利率下降的原因,称在中国虽然生猪价格下调,但年内许多其它原材料(如鸡肉、糖、包装物料)的成本较高。“为维持稳定的经营利润率,我们通过严谨的采购策略来管理原材料成本。利用进口肉类生产肉制品亦是我们控制原材料成本的有效措施。”
在中国生鲜猪肉方面,万洲国际亦称其实现了分销本地及进口猪肉产品的协同优势。“通过若干战略合作计划,我们在商超、特约店及餐饮渠道的销量录得可观的升幅。我们的策略是持续发挥现有的产能来实现销量增长,以获取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该集团指出。
据透露,尽管万洲国际美国业务对中国的生鲜猪肉出口量在去年出现了下跌,但由于对墨西哥及韩国的销售强劲,其总出口量仍同比上升9.0%。
万洲国际还介绍到,其在中国、美国及欧洲肉制品的年产能分别约为234万吨、176万吨及20万吨,该等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8%、81.7%及126.9%。其生鲜猪肉在上述区域的年产能分别约为2368万头、3307万头及551万头,利用率分别为60.9%、103.0%及91.8%。
执行董事变更
万洲国际同时公告称,张太喜和游牧将不再担任集团的执行董事,分别由万洪建和马相杰接任。
现年49岁的万洪建为双汇董事长万隆的儿子,此前已是万洲国际的副总裁,负责国际贸易业务。早年担任过双汇发展总裁的张太喜则将留任另一子公司双汇实业的总经理。
在双汇拥有逾21年工作经验、现年46岁的马相杰早在2017年12月便接替游牧出任双汇发展总裁,不过游牧仍担任双汇发展副总裁,相当于两人职务作了对调,此番安排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