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蛋鸡产业发展重要问题及未来趋势
宫桂芬(中国畜牧业协会 副秘书长 禽业、猪业、鸽业分会秘书长)
1.防止过剩产能卷土重来--压增量
产能调控是重要任务之一
2016年,受产能过剩, H7N9事件影响,产业链上半年处于深度亏损,亏损导致的提前淘汰与正常淘汰叠加,促成蛋鸡数量快速减少,从而消除过剩产能。
但是,过剩产能随时有可能卷土重来,供给的增长远比需求的增长来的更快更猛。
供给:大企业、大资金、大手笔投入,会较快提升存栏。而中小微企业拥有成本优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扩大养殖规模。
需求:我国鸡蛋消费难以再现高速增长,将处于平稳增长态势。
环保政策趋于严格,客观上有助于把增量“压一压”。
协会已经采取了引导限制引种、提前淘汰种禽等措施,阶段性成果值得总结,但企业仍需保持理性,抑制扩张冲动。
防恶性竞争、协同发展、共同营造健康共赢氛围
2.饲料价格快速上涨,吞噬养殖利润:
(1).玉米:粮改饲调降种植面积,过去积累的玉米库存已经逐步消化,进口控制,三合一促进玉米价格上台阶 。
(2).豆粕: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使中美发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增加,业内担心大豆进口有可能受到影响,拉尼娜现象使南美洲大豆减产,二者或使大豆价格上涨。
(3).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受环保法调整,价格高企。
3.关于青年鸡业态的发展
青年鸡的饲养已成为独立的业态,是蛋鸡产业链条中最吸引疫苗、兽药、设备、饲料企业关注的阶段。
近几年,青年鸡发展速度过快,青年鸡质量和标准参差不齐,产出大于需求的倾向明显,青年鸡企业竞争激烈,青年鸡利润下降。
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的宁中华先生认为:与综合型鸡场相比,专业化青年鸡饲养场的青年鸡成本每只可节约1元/只左右。
专业化青年鸡饲养可实现全进全出,有利于疾病控制,且饲养管理较为精细,饲养条件优越,青年鸡的整齐度、体重达标率较高,死淘率降低。投产后高峰产蛋率持续时间更长。
4.关注食品安全:
1.中央一号文件: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目标。
2.到2020年,农兽药残留限量指标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实施兽用抗菌药治理行动,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
3.严格检查兽药残留,销毁有害蛋品!对违法使用药物者苛以重罚,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4.建立完整的,闭环产业链,促进蛋品安全体系建设。
鸡蛋“洗”,“不洗”,哪个更好,在行业内存在争议。如果规模化鸡场想获得品牌鸡蛋的价值,一定要有与之相应的投入。
“无抗鸡蛋”的概念在行业内不断升温,需要提醒从业者,特别注意的是无抗养殖中,有抗阶段的鸡蛋处置方式对无抗鸡蛋的生产会产生重要影响。
5.史上最严环保法促进家禽行业转型升级:
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污染防治工作却严重滞后,畜禽养殖污染日趋严重。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环境保护法》给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饲料厂、定点屠宰场的选址、建设和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又给畜禽粪便、动物尸体、污水、废气等排放提出限制。2018年1月1日开始征收的环保税,是一个影响范围更广更多的政策。
控制载畜量、 粪污的资源化利用、保护环境就是养殖转型。鸡粪以前是笔收入 ,现在是笔不小的投入。投入增、收入减要成为新常态,环保不投入,事关生死。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3).一系列新的政策法规陆续出台:如《环境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的防治行动计划》等。
4).沿海地区一些养殖场被拆迁;禁养、限养区的划定在扩大
5).《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实施。
6).畜禽养殖行业的压力加大,主要来自环保(加大投入,成本增加),养殖用地难以选择。
方向:加强养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走种养结合循环经济之路。
6.饲养区域布局较明显:
原主产区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辽宁等。
主要围绕粮食主产区、主要消费市场展开布局。
近年来产业布局正在出现调整,北向南、东向西;大城市周边向贫困山区转移(扶贫)。
非传统主产区后发优势明显。
7.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发展,产业链上下游整合:
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喂料、饮水、光照、通风等全部采用自动化管理。在工商资本的推动下,产业链向上下游整合在加速进行。
养殖企业:
(1)上建饲料厂,下建加工厂、进入销售终端;
(2)生态养殖、观光畜牧业等;
(3)利用电商平台拓展新业态。
饲料、加工企业——向养殖环节拓展(大伟嘉、江苏鸿轩)延长产业链,提高蛋品加工比重,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鸡蛋期货。
8.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同质化产品:竞争将更加激烈。
方向:创品牌!开发出如“鸭脖子”、“小龙虾”似的特色产品。
鼓励企业面向世界,充分参与和利用世界资源竞争,融入全球产业分工。
环保、食安、扶贫、振兴乡村战略等政策的陆续出台,对于畜禽养殖行业而言,目前正是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较好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