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养区养殖场关停量、非禁养区养殖场治理率名列全省前茅
泰州日报讯(记者 张仲明 高爱莉 通讯员 潘小冬)“养鸡场该关的关了,蓄粪池该建的建了,露天粪坑不见了,村里的空气比过去好多了。”兴化市陶庄镇卞堡村村民王桂兰说。
卞堡村的环境变化是我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市农委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市划入禁养区的2593家养殖场(户)全部关停,非禁养区内1284家规模化养殖场已治理达标1086家,关停量全省第一,治理率全省第二。
市农委环能处负责人介绍,2017年以来,市农委按照省、市“263”专项行动方案部署和要求,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关停拆除与达标治理并举,重点督查与全区域推进相结合,强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
禁养区内养殖场关停拆除,因涉及关停补偿、困难群体再就业等问题,其难度可想而知。我市各地一方面建立环保、农委、镇街以及有关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形成治理工作的强大推动力;另一方面,围绕富民增收加强引导,多措并举进一步拓宽转产转业渠道,确保退养户顺利转产转型。
海陵区京泰路街道许郑社区夏友广养殖了500多头生猪,起初他坚决抵制关停。“说关就要关,这么多猪怎么办,今后的生活怎么办?”对此,当地兽医站站长燕珍寿充分利用自己在行业内的人脉,带着夏友广多次前往泰兴、江都等地选址搬迁。最终,没有后顾之忧的夏友广同意了关停。
如何做好非禁养区养殖场达标治理工作?我市整理下发了《畜禽粪便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典型模式汇编》,共收录本市12家、市外18家畜禽养殖企业结构调整典型和粪污综合利用模式,通过典型带动和示范引领推进达标治理。
靖江市新桥镇龙珠家禽养殖场是该市最大的蛋禽养殖基地之一,2017年养殖场引进鸡粪干湿分离设备,让大部分粪污都变废为宝,成为附近苗木基地里的有机肥。此外,养殖场还建立了沼气池、堆粪池。“过去鸡粪污染了村庄环境,周边村民意见很大。”养殖场负责人曹新说,现在政府引导开辟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新途径,不仅为养殖户解了难题,还增加了额外收入。
2018年,我市将继续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一方面,抓好禁养区内已关停养殖场的拆除转产工作,争取年底前所有已关停养殖场全部拆除或转产。另一方面,继续推进规模化养殖场达标治理,同步开始启动非规模化养殖场治理,争取用2至3年时间探索出有泰州特色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监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