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研究文章引发公众热议。文章称儿童肥胖可能与被动摄入抗生素有关,其中包括肉类中残留的抗生素。然而,记者采访了解到,抗生素残留并不等于超标。抗生素尿样检出并不等于超标该论文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团队发表在国际环境权威杂志《环境科学》上。问题的焦点在于,79.6%的被检儿童尿样中检出抗生素残留,并与养殖业兽用抗生素滥用有关。那么,复旦大学的抗生素检测结果是否与动物制品的兽药残留有直接关联?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研究员徐士新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提到,若养殖过程中按照载明的作用用途、用法用量和休药期规定,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动物产品不会出现抗生素残留超标问题。他表示,目前尚无法建立起食品中抗生素残留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仅用尿中抗生素的残留检测值就作出与肥胖相关的结论,不科学也不严肃。记者查阅复旦研究团队论文原稿,该课题组是对2013年在上海地区采集的582名儿童尿液中21种抗生素含量进行检测。其中5种只用于人,4种只用于兽,2种推荐用于人,10种推荐用于兽。在582名被检儿童中,检出仅限兽用及推荐兽用的抗生素尿样中检出率如表(包含同一尿样中检出多种抗生素)。据专家介绍,是否能检出取决于检测手段的灵敏度,要说完全检测不出来是不可能的,因此并不是说检出存在就代表超标。而论文中未显示每种抗生素的具体含量,但值得注意的是,氟苯尼考为目前使用量最大的兽用抗生素,在尿液中的检出率也相对较高。残留限量内摄入对人体无影响进一步分析,在尿液中检出多少抗生素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农业部于2002年发布235号公告,限定了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每千克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量),以及ADI值。专家解释,ADI是指人每日允许摄入的抗生素量,即每日摄入超过ADI,则对人体产生影响,低于ADI则无影响。农业部根据ADI制定肉类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因此摄入残留限量内的动物性食品,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极端情况除外。但由于人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人对于抗生素摄入、吸收、排出之间的比例尚未有研究详细阐述,而直接做人体药物动力学实验来证实几无可能性。因此尿样中检出量与对人体影响之间的关系未有定量的结论。专家介绍,目前无法精确计算尿样中抗生素检测值是否处于合格的标准。也就是说,“有吃进去的标准,没有排出来的标准”。而根据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曾振灵推论,磺胺类抗生素残留限量为100μg/Kg,按最高残留限量推算,假设学龄儿童每日摄入肉类100g,那么每日摄入磺胺类抗生素为10μg,每日排出尿液按1L计算,一半的抗生素经尿液排出,那么尿液中抗生素含量为5ng/ml。与复旦大学课题组检测得出的尿液抗生素数量级基本吻合。根据推论可以得出检测样本中抗生素并非超标。食药监总局与农业部联合执法近日,农业部印发《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点的通知》,就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的一些重点作了说明,包括新制定1000项农残标准、100项兽残标准,以及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等。这意味着,养殖业抗生素使用将进一步收紧。事实上,实验中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这两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已经因残留限量不明确和耐药性问题于2015年9月1日由农业部2292号公告正式禁止(实验样本采集自2013年)。据记者了解,2006年欧盟已经全面禁止为促生长在日常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行业在遭受巨大的损失之后,目前已经逐渐走向正轨。而除欧盟之外其它地区并无全面的禁令。曾振灵表示,我国也会逐步禁用或限用抗菌药作为饲料添加剂。黏菌素预混剂从2015年版中国兽药典中取消就是释放这一明显信号。据报道,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在2016年度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从食品抽检结果来看,农兽药残留问题依然突出,农兽药残留不符合标准占不合格样品的3.8%,主要是检出“瘦肉精”、孔雀石绿、三氯杀螨醇等禁限用兽药和农药。滕佳材表示,农兽药残留不符合标准主要与种植养殖环节和储运环节违法违规使用有关。在抽检样品中,主要检出“瘦肉精”、硝基呋喃代谢物、孔雀石绿、氯霉素、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恩诺沙星和氧乐果等禁限用药物。曾振灵指出,很多养殖户在临床用药时缺乏兽医指导,选择的抗菌药物疗效差或无效,使用剂量不足或过大,过早停药或不及时停药,细菌产生耐药时还不换有效抗菌药等不合理现象非常普遍。对于农兽药残留问题监管,食药监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二司副司长崔恩学介绍,总局进一步加强了与农业部的合作,同时,把食用农产品的抽检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在市县一级的抽检结果中主要突出对农兽药残留问题的监管。落实食品安全法规定,突出主体责任。企业主体也需承担自身责任,比如准入的把关、规章制度巡查,以及配合监管部门开展违规情况报告。除此之外,专家还认为需要建立健全执业兽医师制度,扩大一线兽医中通过执业兽医师考试的人群,提高一线抗生素规范使用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