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猪肉消费大国。近年来随着中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芬兰、丹麦和瑞典等北欧国家纷纷将目光聚焦中国市场,希望将本国的农副产品特别是猪肉等出口中国。 尤其在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停止进口欧洲农产品,北欧国家希望中国成为猪肉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芬兰农林部长奥尔波2015年宣布,芬兰已得到获准向中国出口猪肉的许可,将向中国出口适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肉类产品。养猪大国丹麦也积极向中国出口猪蹄、猪头等产品。瑞典猪肉生产商认为,由于瑞典猪肉在抗生素和生长环境方面都远优于欧盟平均水平,对吸引中国高端消费者有足够吸引力。现在正是进军中国市场的最好时候。于是瑞典农业大臣斯万耶瑞克·布克特前不久率商务代表团到访北京,向中国推销瑞典猪肉等农副产品。他在“瑞典肉类跟中国饮食的未来”研讨会上说,瑞典的猪肉非常注意质量和安全,瑞典的猪肉中不含抗生素、激素以及其他一些有害物质,同时瑞典也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养殖业法规,动物得到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也得到体现。 虽然欧盟内部有统一的关于养殖业的健康标准,但各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千差万别。而瑞典在养殖业中实行的卫生标准和健康标准都是欧盟国家中最高的。“瑞典农户饲养的猪百分之百都有猪尾巴,而丹麦和德国等90%的猪生下来就被割掉了尾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瑞典伊西亚食品安全系统(E-sia System) 高级顾问、农业专家尼可拉斯·埃克曼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首先问道。看着记者一脸茫然,他解释道,对瑞典畜牧业来说,除遵守欧盟统一法律法规外,最为独特而先进的是关注动物健康,“健康的动物才是健康的食品”。上世纪80年代,消费者对市场上的猪肉质量提出疑问,媒体对“紧张猪肉”的报道引发瑞典民众的高度关注。所谓“紧张猪肉”就是那些生长环境拥挤、恶劣,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猪,其肉质干燥、缺乏弹性,相对营养价值低。辨别一头猪是否紧张,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就是看它的尾巴。如果空间密闭狭小,紧张的猪会互相撕咬其他同类的尾巴。如果尾巴生长健康有光泽,表明农场主为生猪提供足够宽绰的活动空间,生存环境良好。经过学者研究和民众讨论,反对“紧张猪肉”成为瑞典社会共识。只有那些有尾巴的猪才会进入食物链条。 衡量猪肉的健康程度除了猪尾巴外,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另一个重要指标。瑞典国家兽医学院专家克里斯蒂娜·格里科介绍,瑞典早在1986年就立法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而直到2006年欧盟才通过该法律。当前很多欧盟国家90%的抗生素用于动物养殖,瑞典只有10%的抗生素用于养殖业。2013年瑞典全国用于人体的抗生素64吨,用于养殖业的12吨。而美国养殖业使用抗生素是人体的4倍。根据欧盟医药管理局2014年统计数字,瑞典是欧盟国家养殖业中抗生素用量最低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公斤肉类消耗抗生素12毫克,丹麦是瑞典的3倍,欧盟平均水平为150毫克左右。瑞典认为,动物跟人类的健康是互相影响的,一体的。如果动物染上疾病,人类很难幸免。而现在由于抗生素泛滥,全球各地出现很多有极强抗药性的病菌。对人类健康是一大威胁。 埃克曼说,瑞典健全的食品安全体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是历史上若干次惨痛教训换来的。20世纪50年代,瑞典一个屠宰场感染了严重的沙门氏菌,造成9000人感染,其中90人死亡。自那以后,瑞典政府痛定思痛,为养殖业的各个环节制定了严格法规。从表面看这限制了农户的利润率和养殖自由,但肉类质量的可靠性换取了消费者的信任,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养殖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为家畜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减少了饲养密度提高了饲养成本,但可以提高家畜的健康水平,从而减少甚至杜绝抗生素的使用,对养殖户和消费者来说是双赢局面。例如,瑞典要求猪圈有良好的采光,禁止使用母猪限位栏,而丹麦和德国每年可使用150天。除了放养外,哺育猪仔的母猪至少要有6平米的活动面积。这一数字在丹麦和德国是4平米。 事实证明,欧盟一些国家的高密度养殖业爆发传染病风险高,抗生素使用量远远超标。对于气候和环境跟瑞典类似的丹麦,由于领土狭小,猪圈的饲养密度远大于瑞典。这也导致了抗生素用量增大和传染病的爆发。2014年夏天丹麦猪场发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大爆发,令全国三分之二的猪群被感染,进而发展成家畜传染给人,造成全国12人死亡,成千上万人被感染。出口到欧洲各国的丹麦猪肉纷纷被下架。传染病的爆发令丹麦生猪养殖中心的减少四环素使用量计划无法如期实现。为在欧盟地区实现抗生素用量逐年下降的目标,欧盟医药管理局2015年11月底制定了《2016-2020年抗生素使用新战略》草案,强调人类健康和动物健康密不可分,要求各成员国逐年减少抗生素使用,以降低病菌的抗药性,增加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