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发展 » 正文

不谈“互联网+”,简直不好意思跟人聊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2-26  作者:彭进  浏览次数:182
核心提示:10月底,农业部发了一个有价值的文件,没有引起太多人关注。笔者就此在微信朋友圈评论了一句,农业的互联网化发展已纳入国家战略

10月底,农业部发了一个有价值的文件,没有引起太多人关注。笔者就此在微信朋友圈评论了一句,农业的互联网化发展已纳入国家战略层面。随后,有研究农业公司的证券公司分析报告发布了类似的观点。

春江水暖鸭先知,资本市场的嗅觉是极为敏感的。

这个文件名为《关于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升信息化能力的通知》,内容不少,但核心要点,就是提高农民的手机应用技能。其中提到,“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大幅提升农民信息供给能力、传输能力、获取能力”,并且,“从2015年起,连续三年开展全国农民手机使用技能竞赛……鼓励企业和媒体广泛参与,可共同或先期组织培训,开展竞赛”。

《经济日报》等媒体在解读时,很简单也很形象地总结为一句话“农业部要用三年时间教会农民手机上网。”

不知道大多数人看到这句话时是否觉得好笑?农民手机上网是否需要政府来教?这是不是一项门面子工程?

在笔者看来,一项政策的出台,与商业计划一样,往往要看它背后的逻辑。农业部的这项计划,恐怕绝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东西。它符合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更切合了“互联网+”热潮。这项通知的出台,意味着农村互联网发展已纳入国家战略层面,不可不引起农牧企业高度关注,它带来的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冲击或变化可能会让我们目瞪口呆。

毫无疑问,以手机上网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是未来的大趋势。目前,在农村地区,智能手机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但使用手机上网的多属80后乃至90后,仍有大量的农业从业者不会“玩”手机。手机消费,最大的问题在于解决信任感。手机应用软件的使用,确实需要引导和教育,才能让人信任与习惯。而由政府出面组织培训,虽然不乏政绩工程的影子,但你不能不承认它天然拥有权威性,至少能够让人信任,不会怀疑它是为了挂羊头卖狗肉。

中国的经济,往往离不开政策的驱动。一旦国家层面启动推广计划,未来数亿农民习惯了在手机上管理农场和消费购物,那么目前各大农牧企业和机构正在声嘶力竭推广的“互联网+”战略就有戏了!

众所周知,不少知名农牧企业都在“触网”。如大北农集团力推“猪联网”,傲农集团则推广猪OK网,北农大集团自建了聚焦鸡蛋交易的“蛋品网”,正邦科技干脆收购了中国养殖网力图打造小牧人商城……其中,声音最大的莫过于大北农及其猪联网,该公司宣称,大北农的猪联网已经覆盖生猪1500万头。

互联网带来的不仅仅是电商,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新的生态圈。对于农业电商,眼下大多数农牧企业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成果不多。因此更多的人要么看不到,要么看不起,要么看不懂。但农业圈以外的机构早已虎视眈眈,如农村淘宝在全国各省布下重兵自建服务站,京东除了自建“京东帮”服务站还不遗余力在乡下刷墙体广告,让我们仿佛看到了10年前的某饲料企业。

11月下旬,《经济参考报》报道称,2016年的一号文件依然可能聚焦现代农业,且将给农村电商发大红包!

此时此刻,笔者认为争论农业电商有没有前途,是不是忽悠,已经没有价值。国家都在发力,我们还犹豫什么?踏出脚去,试一试,闯一闯,总不会有什么坏处。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