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恩施州生猪良种繁育体系调研报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1-15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473
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属武陵山区,是全国最年轻、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地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生猪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恩施州农业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为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2007年,全州生猪存栏318.98万头,出栏404.50万头,猪肉产量33.55万吨,肉猪出栏率126.81%。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的比重为92.27%,养猪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90%以上,是现阶段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途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恩施”、“和谐恩施”建设中,生猪产业将继续发挥“钱袋子”、“菜篮子”、“气坛子”、保护“命根子”等重要作用,成为实现“工业兴州”战略的特色资源库。大力发展生猪产业是促进山区农民持续增收、企业增效,扎实推进新农村和“小康恩施”、“和谐恩施”建设的重要举措,大有可为。
  良种是现代养猪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和基础性生产资料,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是由一系列生猪育种和生产单位组成的,能有效地开展生猪育种和杂交利用的,以提供适合消费者需要的优质生猪商品为目的的一种生产组织体系,主要包括生猪优良品种的资源保护、纯种扩繁和杂交优势利用等三个方面的技术和组织工作体系。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是金字塔型的,处于塔尖的是原种猪,居于中间的是繁殖群,底部是的生产群,作用是获得生猪遗传改进的传递,这个体系集中向社会提供商品猪。即:通过对种猪的选择,在核心群中取得一代又一代的进展而改良生猪;把核心群取得的遗传改进,通过繁育体系,逐级地推广至繁殖群,扩展到商品群。最终把用于核心群而又主要不能从核心群本身得到回报的投资效益,通过繁育体系,最终在商品群上显示出来。主要形式是,分别建立地方品种和引进品种的原种场、繁殖场,取得地方品种的纯种母本和引进品种的纯种父本,利用两个亲本的各自优势进行杂交,取得具备杂交优势的二元杂交母本,再用引进品种的纯种父本进行杂交,取得三元杂交商品猪。
  这种良种繁育体系是全社会共同受益的公益性的基础体系,无法由个别地方,单家独户来负担,只有由政府来统一建设管理,集中发挥作用。因此,建立配套、完善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保护、培育、推广、利用生猪优良品种,提高良种化程度,对于促进养猪业向高产、优质、高效转变及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长大本”是人们为了提高恩施州生猪品质而从品种改良的角度经市场调研、科学定位、精心选择的优质肉猪主要杂交组合模式,是富有恩施地方特色又颇受消费者青睐的“内三元”杂交瘦肉型猪[“长大本”是以地方良种恩施黑猪为第一母本,以大型约克夏为第一父本,进行杂交,生产选留的二元杂交母猪,再用长白猪为第二父本进行杂交而生产的三元杂交肉猪(商品代),简称“长大本”。因其第一母本是本地良种恩施黑猪,人们又称这种三元杂交肉猪为“内三元”。下同]。根据规划,到“十一五”末,全州每年要出栏优质肉猪500万头以上,其中“长大本”400万头以上。为了进一步促进恩施州养猪业健康发展,实现这个目标,提升恩施州生猪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建立、健全配套、完善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为全州乃至武陵山区提供生猪良种等基础性资源。
  一、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现状
  (一)成绩
  1、良种繁育体系为恩施州的生猪产业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基础资源性作用。
  恩施州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以生猪“四化”(公猪外来良种化、母猪本地良种化、配种人工授精化、肉猪杂交一代化)为载体的二元杂交肉猪生产体系,实现了由“黑毛猪儿家家有”向“白毛猪儿家家有”的转变,明显提高了恩施州的生猪生产水平。至1992年底,全州生猪二元杂交改良普及率达98%。“九五”时期以来,由于生猪消费需求的转变,“四化”生产出来的“中本”商品猪已不能满足新的市场需求,恩施州的养猪生产发展受阻、效益下滑,长期区域内生猪流通格局被打破、消费市场低迷、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适应新的消费需求,通过生猪“三优”(优化杂交组合、优化饲料日粮、优化饲养方式)项目的实施,人们开始以大型约克夏、长白等瘦肉率较高的国外优良种公猪将人工授精站原有的中型约克夏种公猪取而代之,生产“大本”、“长本”等瘦肉率较高的二元杂交肉猪。到“十五”期末,大本“、”长本“等二元杂交肉猪已占恩施州生猪产品的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以期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获得更高的效益,恩施州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得到不断丰富,三元杂交肉猪开始出现,恩施市三岔乡等地生产”长大本“等”内三元“瘦肉型肉猪取得了突破,有的甚至开始尝试瘦肉率更高的”杜长大“等”外三元“肉猪的养殖,”长大本“等”内三元“瘦肉型肉猪达到了45%,瘦肉率更高的”杜长大“等”外三元“肉猪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外三元“是指亲本全部来自引进品种,进行三元杂交而生产的商品代肉猪的简称。比如:以大型约克夏为第一母本,以长白为第一父本,以杜洛克为第二父本,进行三元杂交生产的商品代肉猪,简称”杜长大“。下同]
  2、形成了独具恩施特色的”三群一站“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格局。
  通过生猪”四化“、”三优“项目建设,形成并稳定了恩施州”三群一站“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即”核心群“、”繁殖群“、”生产群“、”人工授精站“:核心群----负责地方品种恩施黑猪保种和提纯复壮,为繁殖群提供恩施黑猪纯种母本;繁殖群----负责对地方品种恩施黑猪进行扩繁,为生产群提供恩施黑猪纯种母本;生产群----负责饲养地方品种恩施黑猪纯种母猪,以引进的外地优良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生产二元杂交商品代肉猪;人工授精站----负责饲养引进品种的良种公猪,对生产群的母猪进行人工授精配种],生猪”三优“项目更新了人工授精站的外种公猪,提高了恩施州生猪瘦肉率,为恩施州二元杂交商品代肉猪的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十五”期末,由于消费需求和市场变化,商品代肉猪要转向生产三元杂交猪为主,“三群一站”的格局仍然存在,但其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内容越来越丰富。经过几年的努力,恩施州“内三元”瘦肉猪的“三群一站”已基本形成。以“长大本”的良种繁育体系为例:核心群----任务没有变,仍然负责本地良种恩施黑猪、外地良种猪纯种繁育;繁殖群----转变为饲养本地品种恩施黑猪的纯种母猪,以大型给克夏为父本,为生产群提供“大本”二元杂交母猪;生产群----饲养“大本”二元杂交母猪,以长白为父本,为社会生产“长大本”商品代肉猪;人工授精站----饲养的引进品种种公猪更丰富,由单纯饲养中型约克夏逐步发展为饲养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外地良种公猪,对生产群的母猪进行人工授精配种。2007年末,全州共有各类种猪场4个,存栏种猪439头,其中存栏能繁母猪224头,当年出场种猪1333头;有人工授精站748个,存栏种公猪1158头(其中外地良种1127头),人工授精配种539570头次,受胎率达90%;存栏核心群能繁母猪2947头、繁殖群能繁母猪10516头、生产群能繁母猪295906头。“十一五”末可以达到三元杂交率80%的目标。
  3、政府对生猪品种改良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不断地重视品改工作。从2005年开始,州政府每年投资25万元对生猪人工授精站建设实施以奖代补,建始县由开发办、财政局、县联社和畜牧局共同组织投放了200万元贴息贷款用于生猪品改,在全县建立13个生猪改良示范村。其余各县市都有声有色、扎扎实实地开展品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除了国家对能繁母猪实施饲养补贴外,各县市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生猪品种改良,促进良种肉猪的生产发展。
  4、二元杂交的品种得到改善,三元杂交比例逐年提高
  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州二元杂交的品种得到了根本改变,原来的“中本”杂交全部更换成了“大本”、“长本”或其它二元杂交组合;“长大本”等“内三元”杂交猪生产模式已经形成,“杜长大”等“外三元”杂交猪生产模式已在更多地方推广应用。
  调查显示,全州“三元”猪出栏比例逐年上升,2003年为34.83%,2004年为47.46%,2005年达到56.37%,2006年为56.32%。2007年全州出栏三元杂交肉猪246.21万头,占出栏肉猪的比例达到60.87%。少数地方三元杂交比例较高,恩施市部分乡镇如三岔乡、屯堡乡、六角亭办事处、盛家坝乡等由于品改力度大,三元杂交率已经达到80%以上;巴东县清太坪镇加强生猪繁殖群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大本二元杂交母猪,扎扎实实开展品种改良,也成效明显。
  (二)问题
  1、三元杂交肉猪的“三群一站”良种繁育体系不配套、不健全
  生产适应市场变化、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三元杂交猪,必须要有健全、完善、规范、配套的“三群一站”良种繁育体系。以“长大本”的良种繁育体系为例:核心群----负责本地良种恩施黑猪品种资源保护、提纯复壮、纯种繁育,外地良种猪的纯种繁育,为繁殖群提供恩施黑猪纯种母猪;繁殖群----饲养本地品种恩施黑猪的纯种母猪,以大型给克夏为父本,为生产群提供“大本”二元杂交母猪;生产群----饲养“大本”二元杂交母猪,以长白为父本,为社会生产“长大本”商品代肉猪;人工授精站----饲养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外地良种公猪,对繁殖群和生产群的母猪进行相应品种的人工授精配种。然而,恩施州的“三群一站”生猪良种繁育体系还不能适应现代养猪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主要有二个表现:
  (1)现有种猪的品种退化、性能下降、质量不优,标准化程度低,不适应市场对瘦肉型生猪品质的需求。
  现在的市场需要的是瘦肉率高的三元杂交猪特别是“外三元”杂交猪,至少也是质量好、品种纯的“内三元”杂交猪。可实际上,由于全州没有完善、配套的恩施黑猪保种场、原种场,没有健全的引进品种纯繁场,无法有效开展配套繁育,无法提供标准化、高质量的纯种亲本,导致种猪供应不配套,纯种和杂种、祖代和父母代种猪代次不清、层次不明;同时,社会引种、留种混杂,“长官意志”、“老板意志”胡乱引种,亲本不纯,二元杂交母本供应不成体系,不符合种质标准,生产力低、质量差;加上去年市场长期低迷后,能繁母猪数量锐减,今年行情上扬后,广大群众又饥不择食,荒不择路,良莠不分,见母就留,导致恩施州的种猪性能下降、质量差,达不到种质要求,最终导致生产出的肉猪不符合质量标准,标准化、规格化程度低,不受消费者欢迎,市场竞争力弱。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全州还有40%以上仍然是二元杂交,有的甚至连二元杂交都不标准(即亲本不是纯种猪,而是严重退化的品种;有的大本母猪又配的是大约公猪,生产的是大大本商品猪,有的长本母猪配的是长白公猪,生产的是长长本商品猪)。二是现有的三元杂交猪不标准,80%以上从第一母本、第二母本和第一父本、第二父本都不标准,无法生产出标准的三元杂交商品猪。
  (2)结构比例不合理,数量不大,规模化程度低,不能适应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需要
  核心群中,本地良种恩施黑猪数量锐减,血系减少,已岌岌可危,濒临灭绝,很多优秀的基因甚至面临丢失的危险,能繁母猪严重不足,且已年龄老化、品质严重退化、性能下降,难以达到种质标准;繁殖群的建设不规范,管理工作混乱,无法提供标准的二元杂交母猪;生产群中二元杂交种母猪数量少、比例低,符合种质标准的更少(标准的比例应不低于80%)。据恩施州畜牧局统计,2007年末,全州繁殖群能繁母猪仅10516头,不足以及时更新生产群中的淘汰能繁母猪;生产群中二元杂交母猪占能繁母猪的比例仅为56.55%,县现有的二元杂交母猪还有60%以上不符合种质要求,远远适应不了三元杂交肉猪生产的需要。生产群的生产能力不足,每年从外地引进商品仔猪既浪费资金,又带来动物疫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安全隐患。
  2、基础设施薄弱,育种工作滞后,现有的核心群、繁殖群没有专业场圃,种猪场不规范。
  生猪“四化”及以前时期,恩施州曾有7个地方良种猪纯繁场、1个外地良种猪纯繁场共8个公益事业性质的场圃,大多始建于五、六十年代,曾在生猪“四化”及以前时期为恩施州的生猪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也是当时生猪业较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政后,特别是生猪“三优”项目以后,由于经济基础、财政扶持等条件的限制,政策导向、机制不活、社会负担沉重专业技术人员逐步青黄不接、农业场圃改革等原因,现已大多垮了,目前只有恩施市凤凰山种猪场还在运营(也是改革后变卖给私人在经营),但其种猪规模小、血系少,品种退化、性能下降,畜舍简陋,技术、设备落后,难以满足标准化的种猪生产要求。
  恩施州没有直接进口过国外高品质的种猪,现有引进品种的种猪场,也是群体规模小、血缘少,多为从省内扩繁场引入价廉的杂合群种猪,品质不高,退化现象严重。种猪生产分散而零乱,缺乏规划,自由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人工授精站设备设施也不齐备,技术人员老化。
  3、依法治种的管理力度不够,管理不规范。
  虽然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种畜禽管理条例》,农业部相继出台了实施细则,去年又颁布实施了“畜牧法”,但由于具体的实施办法出台滞后,执法队伍、工作经费、证照管理收费等问题无法落到实处,加上县乡机构改革等因素,行政调控手段乏力等,造成对种猪的生产、经营、质量、宣传等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重复建设、违规生产、盲目竞争、虚假广告、以次充好等现象时有发生。
  4、引种方面的“长官意志”、“老板意志”,也是导致繁育体系不优良、种猪品种退货、性状不标准、生产性能低,最终导致产品质量不优的重要根原。
  当前,老百姓的生猪养殖热情高涨,党政领导日益重视本来都是好事,值得鼓励。但是,一些党政领导、个人投资者、对贫困农村的帮扶部门负责人、贷款银行的领导等等,不顾当地实际和引种的法律规定、程序,心血来潮,凭着职务上的权威和个人的爱好,盲目、擅自引进一些不适合当地实际需要、品种乱七八糟的种猪、质量不合格的种猪,既影响了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标准化,又给生产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反面影响,而且还增加了老百姓的损失。
  5、技术服务及管理队伍不健全,生猪良种及技术应用程度低。
  良种需要优良的饲养管理、标准的饲料日粮、适宜的生活环境,才能在各代次种猪及商品代肉猪中有效发挥良种的资源优势。但是目前,恩施州农民和广大业主却大多素质不高、科学养畜观念不强、技术落后;人工授精站配种人员业务水平低,难于准确掌握外种母猪、二杂母猪发情表现,母猪情期受胎率低;一些畜主利用种猪不科学,实施掠夺性生产,种猪超期服役现象严重;仔猪也因早期补饲、管理措施跟不上而成活率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恩施州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质量和数量,最终导致商品代肉猪品质差。究其原因就是,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推广服务及管理力量薄弱,技艺不精,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先进适用的良种及实用技术难以宣传推广到用户手中。
  6、资金不足。
  一是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不足。国家今年才开始实施能繁母猪补贴,可是每头50元的补贴对母猪饲养户来说简直只是杯水车薪,最多只能体现一下党和国家的温暖。除了国家投入以外,就是州政府最近三年每年有25万元财政投入,县市财政投入的微乎其微;投入的项目也仅限于生猪人工授精站建设的以奖代补。二是项目投入不足。从国家的项目来看,就是成功地实施了生猪“四化”、“三优”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恩施州的生猪产业发展。此后就一直没有什么项目投入(除了今年以外)。就是今年,也还仅有2个县享受了生猪良种补贴项目。三是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生猪良种培育、科学研究的经费几乎没有,各项良种及技术研究无法开展。四是技术推广服务及管理经费严重缺乏,没有差旅费、培训费、试验费,科技推广及管理无法开展。五是社会投入的积极性仍然不高。从市场情况看,现在还没有体现生猪产品的优质优价;从政策因素看,缺乏对良种选育的激励机制。因而人们没有积极性来从事良种的繁殖、选育和推广。
  7、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一是市场低迷,群众为了减少亏损而大量淘汰母猪,特别是一些质量优秀的能繁母猪的时候,国家却没有人关心;而现在需要大量补栏能繁母猪的时候,却又无种可补。二是人们特别是一些党政领导只注重了杂交利用和商品肉猪的出栏率,却忽视了本品种的资源保护,忽视了本品种及引进品种的纯种繁育。三是国家在对能繁母猪进行补贴时却未体现良种和劣种的区别,一概50元。
  二、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领导
  要充分认识养猪业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恩施州农业特别是畜牧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国内千百年形成的猪肉消费传统习惯、国内外巨大的猪肉消费市场以及恩施州丰富而特别的饲料及种猪资源,都决定了恩施州养猪业有着很强的资源、区位和市场优势,恩施州发展高效现代养猪业有重大意义和广阔前景。然而恩施州目前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效现代养猪业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要。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要切实转变观念,清醒地认识到恩施州建立健全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公益性、长期性,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强领导,注重宏观调控,制定扶持措施;健全管理和服务组织,有计划建设标准化的良种繁育体系,奠定恩施州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优良资源性基础。
  (二)明确建设的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维护包含恩施黑猪在内的生物多样性,以切实保护地方良种恩施黑猪品种资源为核心,以推进恩施州生猪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为目标,以生产“长大本”内三元商品代肉猪为重点,以“三群一站”为载体,建立科学健全、结构合理、数量齐备、质量优良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为恩施州生猪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品种资源基础。
  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国家扶持与社会融资”、“集中规模饲养与分散饲养”两个相结合,核心群和繁殖群集中规模饲养,生产群采取规模饲养与分散饲养相结合,因地制宜。面向武陵山区等国内外市场,按照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三群一站”,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层次明晰、原种-祖代-父母代和商品代相配套的现代化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其中包括不同层次的种猪生产供应体系,种猪选育、品系培育体系,地方猪种保护、开发利用体系和种猪质量监督、检测、管理体系。
  发展目标是:到“十一五”末,按照全州畜牧业区域化布局完成原种猪场和祖代猪场的建设及与之相配套的父母代猪场建设;完善原种、祖代猪场的种猪出场测定制度;保护、开发、利用地方猪种资源;在做好恩施黑猪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地方良种恩施黑猪保种基因库;加强种猪质量和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快优质良种猪的推广示范基地建设。优质种猪生产确保满足州内需要、基本满足武陵山区需要并辐射省内其它地区及省外地区。全州生猪三元杂交覆盖率提高到85%,“外三元”杂交瘦肉猪比重提高到30%。
  (三)科学规划,明确建设的主要重点
  1、种猪生产
  要建立起与市场需求和恩施州三元杂交瘦肉猪生产相适应的“三群一站”。以“长大本”肉猪为例:
  一是建好以两场为主要内容的核心群。两场即:本地良种恩施黑猪的保种纯繁场、引进品种的纯繁场。建设恩施黑猪保种纯繁场1--3个,按照大型猪、中型猪、小型猪各3-5个血系,原种能繁母猪各500头规模;建设杜洛克、大型约克夏、长白猪三个品种20-50头能繁母猪规模的原种猪场各1--3个,向社会提供杜洛克、大型约克夏、长白猪种公猪、纯种母猪及“外二元”母猪。
  二是建立繁殖群。按照区域布局,建设繁殖群场(每个县市1-5个场,合计规模16000头能繁母猪),为生产群提供“大本”或“长本”二元杂交后备母猪。
  三是建立生产群。根据各地生产发展需要,择优建设一批父母代种猪场作为生产群,饲养“大本”、“长本”或“长大”等二元杂交后备母猪380000头,直接为养猪户提供标准化的三元杂交商品仔猪。
  四是建好人工授精站。按照“布局合理、种猪优良、设施(备)齐全、技术精干、规模适度”的要求,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加强技术培训及管理,提高良种公猪的有效利用率,继续整顿和提高,建设标准化的生猪人工授精站。人工授精站饲养的公猪要优良,必需有两头以上没有亲缘关系的品种,每年各个乡镇的种公猪实行轮换,必需进一步提高配种人员的业务水平,更新和增加先进设备,扩大人工授精面和输精质量,提高母猪情期受胎率和仔猪的成活率。
  2、资源保护
  主要任务是建立地方良种恩施黑猪自然保护区,建立地方猪种恩施黑猪基因库,开展含恩施黑猪血缘的品系培育等。
  3、质量监测
  制定恩施黑猪及内二元杂交母猪品种质量标准,建立恩施州种猪品种质量鉴定专家组织,健全公正、权威的种猪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机制。坚决淘汰农村的土、劣、杂种公猪。合理利用公猪。
  (四)技术措施
  畜牧兽医部门还要按照有关技术要求制定详实可行的技术实施方案。主要是要提高种猪管理水平,配齐相应设备,健全设施,培训技术人员,规范操作技术,建立健全生猪良种普查登记制度,建立系谱等。
  (五)强化政策措施
  1、进一步加强依法管理,切实规范秩序,提高种猪质量
  要切实贯彻落实“畜牧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加大对种猪生产的监管力度,严格实施种猪的生产、经营等许可制度,依法管理种猪生产、经营活动,严格规范种猪的引进秩序,进一步完善“三群一站”不同代次种猪场建设的审批、验收、发证制度,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分级管理。州级以上重点对原种猪场、祖代猪场等核心群、繁殖群场的建设以及种公猪严格把关,确保符合环保卫生、动物防疫、种猪质量标准以及区域布局的要求,避免重复建设和因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县级负责对父母代猪等生产群场以及种猪经营活动的规范化管理;此外严格进出口及从州外引种的管理,控制低档次种猪的引进,控制优秀地方猪种的出口,谨防品种资源流失。种猪生产经营业主及技术人员,要取得相应的技术资格,实行准入制度。
  2、健全畜牧技术管理及服务队伍,完善管理和服务机制,深入开展技术管理和服务工作。
  深入改革,健全畜牧技术服务及管理队伍,充实技术推广、服务及管理专业力量,切实管理和服务体制,改革和创新机制,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切实把技术管理和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建立种猪育种、良种及技术推广、质量鉴定专家工作组织,负责技术鉴定。各类种猪场、人工授精站(点)的建设,各类种猪的生产、经营,都要经良种质量鉴定专家组进行技术鉴定,符合品种质量技术标准,达到相应水平的种猪,方可作为相应代次种猪进入流通;各项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也要以鉴定专家组的鉴定结果作为依据。要对畜主进行繁殖、配种、饲养、管理等技术指导。
  3、深入落实各项扶持发展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建立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融资为补充的投、融资的长效机制。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资金要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障建立种猪育种推广及质量鉴定专家工作经费。并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通过招商引资、银行贷款、吸纳民间投资、技术成果入股、盘活存量资产、制定扶持政策(用地、用水、用电,道路、税收等)、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等途径,广辟投融资渠道,增加对养猪业的投入。
  以省级财政投入为主,争取国家良种工程项目,建设杜洛克、大约克夏、长白猪三个品种的纯种繁育场和恩施黑猪保种场、纯种繁育场;对核心群、繁殖群、生产群能繁母猪按照不同级别、代次和品种,实行相应的财政补贴,对人工授精站的良种公猪按照对恩施市、咸丰县的补贴模式进行补贴,建立对优良种猪的长效补贴制度,以确保优良种猪数量,提高质量;
  争取国家项目,建立地方猪种恩施黑猪基因库,对地方良种遗传资源实施有效保护。种猪品种质量鉴定专家工作经费及胡萝卜工程补贴费用。
  4、要制定恩施黑猪及内二元杂交母猪品种质量标准,按照标准化的要求组织种猪的遗传资源保护、纯种繁育、杂交利用和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