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号,8.5元;168号,8.6元……202号,9元一次;202号,9元两次,成交!”随着拍卖师的拍卖槌响起,合川区胜达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周相林脸上笑开了花。在元月6日重庆中国西部“农交会”举行的农产品拍卖会上,合作社的PIC瘦肉型商品猪卖到了每500克8.5元至9元,仔猪每头为670元至700元。
这样的好价钱对周相林来说不过是锦上添花。在他心里,去年的生意早已完美收官。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商品猪价格从每500克4.5元飙升至8.5元,仔猪价格也从每头300元涨到了760元。经过盘点,合作社128户社员出栏生猪2万余头,销售了2000万元,利润丰厚。
“10年了,总算扬眉吐气了!”周相林回忆起过去的艰难坎坷之路仍感慨万千。
执业医师成了养猪专家
1998年,合川区大石镇中心卫生院的执业医师周相林正式“下海”,租下玻仑村六社7亩土地,搞豆制品加工。加工豆制品有不少“下脚料”,周相林顺便喂了50多头本地猪。
周相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称自己当时的举动是“无知者无畏”,因为完全不了解市场行情。就在当年,一直比较平稳的生猪价格明显下滑,周相林的猪卖得不好。第二年,一个到上海打工的老乡回来对他说:“你怎么还在喂肥猪啊,上海的人都在吃瘦肉型猪了。”一句话说得周相林动了心思,干脆不做豆制品,养瘦肉型猪算了。恰好这时,附近云门镇办起一家PIC瘦肉型猪龙头企业,周相林立即赶到这家企业,一口气买了上百头母猪。加上建圈舍的钱,周相林一共投入了40多万元,耗光了他的所有家底。
周相林说,那时当地有规定,母猪要配种必须到当地的配种站,而且不准那家龙头企业销售公猪。但不知什么原因,配种站配种没有成功,而他又没地方买公猪,这意味着这些母猪白养了。眼看几十万元要打水漂,周相林没办法,跑到那家龙头企业,扔下3000元,“强行”买走了一头公猪。
周相林把公猪喂大后犯了难,他根本没有掌握配种技术。于是,他找到那些走乡串户用土办法为本地母猪配种的人,向他们学习如何采精,然后看书学习人工授精。一个月后,他成功地为近50头母猪配了种,之后,所有的母猪都配了种。2001年,周相林的母猪产了2000多头仔猪,他以每头200元的价格卖了一部分,剩余部分自己作商品猪养,当年就赚了10多万元。
合作养猪降低了成本
周相林养猪发了财的消息很快在大石镇一带传开了,他也俨然成了当地人心中的养猪专家。先是本社、本村的农民上门讨教致富经,后来邻村、邻镇的农民也来了,周相林都一一传授。这些农民中的一部分后来发展成为养殖大户。
2002年,周相林联络56户养殖大户,成立了胜达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最初是为了解决母猪统一配种的问题,因为只有最大的几家养殖大户才养有公猪,其他的养殖大户可定时到这几家养殖大户配种。后来,合作社又集中购买作饲料用的豆粕、米糠、玉米等,以及用于生猪疫病防治的药物。通过集中购买,一袋70公斤重的饲料可以节约6-9元,药物也能降低20%的价格。
合作社的养殖大户还经常聚在一起交流养殖经验,他们根据不同的季节配制不同的商品猪饲料,每公斤饲料可以节约0.2元。
周相林说,成立专业合作社后,年出栏1000头的养殖大户每年可节约成本2万元左右。
用5000多头猪赌了一把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周相林的专业合作社陆续发展到了128户,涉及大石、隆兴、合阳、南津等地,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生猪除卖往主城区外,还卖往四川内江。
2006年上半年,全国生猪行情一片惨淡,合作社的生猪也无人问津。周相林好不容易等来了一位收购商,开出的仔猪收购价是每头140元,商品猪收购价每公斤不到6元。“照这个价格卖出去,卖一头赔100多元,我们所有的老本都要赔进去。”周相林说,但是,养殖大户们手里基本没有什么现钱,他们必须卖出一部分仔猪,然后才有钱买饲料,把剩下的仔猪喂成商品猪。
当年4月,合作社的猪还不见向外拉,所有的养殖大户都聚在周相林家里,东一句西一句理不出个头绪。最后周相林拍板说:“现在卖仔猪会血本无归,大家不如赌一把,把仔猪养成商品猪,4个月后,行情或许就好转了。没有钱,我们去借。”这时,整个合作社还存栏生猪5000多头,其中周相林有大约900头。
周相林说,本来大家的生猪和圈舍还是值不少钱,但这些资产不能抵押,在银行也贷不了款,他只有以合作社的名义借了十几万元给大家当饲料钱。
同年9月,生猪行情转暖,商品猪价格涨到了每公斤7.4元。“我们觉得可以卖了,因为每公斤7元就可以保本了。”周相林说,最后,合作社的商品猪全部卖出,成交均价为每公斤8元,大家总算逃过一“劫”。
备战下一波市场行情
去年5月,猪蓝耳病暴发,合作社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大家相互约定:在做好生猪日常防疫的同时,严格遵守“绝不串场”的规定。周相林还开了一张中药方子,让大家熬大锅药给猪喝。
最后,合作社还是有大约500头生猪因蓝耳病死亡,损失20万元左右。“与许多地方比起来,我们的损失算小的了。由于去年行情好,这些损失后来也弥补回来了。”周相林说。
去年9月1日,合川成为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区县之一,农户为生猪投保可获得70%的财政补贴。去年10月24日,合作社存栏的5000多头生猪都投了保,投保一头生猪,农户只出6元,政府补贴14元,一旦出现意外死亡,20公斤-50公斤的生猪将获赔300元,50公斤以上的将获赔400元。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降低了风险。”周相林说,现在,合作社已经开始备战新一轮的市场行情。
周相林根据经验预测,去年6月生猪开始涨价,不少养殖户已开始补栏母猪,等这些母猪产下仔猪再长成商品猪出栏,大约需要14个月时间。因此,目前生猪高价位运行的状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合作社已新增4400平方米的圈舍喂养商品猪。新一轮的出栏高峰到来之时,猪价又可能跌向低谷,那时他们将减少商品猪,增加母猪,等到猪价再次升起,他们又有大量商品猪出栏了。
散户生产吹响“集结号” 规模养殖乘上“冲锋舟”
再加上粮食价格上涨、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油价上涨以及猪蓝耳病暴发等原因,猪肉价格一直处在高位运行。
陈澍认为,只有进行生猪规模化养殖才能减小市场波动。规模养殖户以养猪为主业,饲养水平高,不会随意退出市场,能提供较为稳定的生猪源,而且,国家也便于调控。
同时,只有规模化养殖生猪,才能更好促进农民增收。规模养殖生猪,便于推广先进养殖技术,集中购买生产物资,降低成本。而且,规模养殖户掌握市场信息的渠道广,有较强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以现在的行情来看,规模养殖户每头商品猪的利润有两三百元,而散户利润并不丰厚———如果把散户投入的劳动力计入成本,其养猪饲料也按市场作价,养一头猪的利润应该不会超过100元。从生猪价格发展周期来看,今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可能会下跌,也许一些散户又不愿养猪了。目前,不少规模养殖户已在想法应对。
正是基于这个道理,薄熙来在调研中要求,要大力支持生猪规模化养殖,培养出一批养猪大户,既解决市场的长期供应问题,又能为农民增加一条致富渠道。今年,市政府将整合有关财政资金1.8亿元,专门用于生猪规模化养殖,使我市生猪规模化养殖率在5年内达到40%-50%。
现状篇
对策篇
生猪规模养殖需要
突破四大瓶颈
周相林养猪的10年,正是我国生猪市场行情跌宕起伏的10年,他的酸甜苦辣在我市生猪养殖大户中颇具代表性。结合在其他区县的调查,记者就当前生猪规模养殖急需突破的四大“瓶颈”,采访了市农业局副局长王健。
完善良繁体系
记者:目前,我市进行规模化养殖的生猪只有25%,市里提出要在5年内将这个比例提高到40%-50%。全市存栏的能繁母猪有125.4万头,但优质母猪只有20多万头,而且原种、祖代猪场建设落后。
王健:今年我市投到生猪产业的钱有2.8亿元,其中1亿元将用于解决良繁体系建设问题。全市要在两年内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这个体系建成后可保证我市每年出栏优质商品猪2500万头。
今后祖代种猪、原种猪生产将主要由市农工商集团、华牧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来承担,他们将在圈舍建设、粪污治理等环节获得补助和贷款贴息。各区县(自治县)良种扩繁场主要承担父母代种猪生产,这些企业也将在保险、疫病防治等方面得到补助。
开辟融资渠道
记者:生猪养殖大户的主要资产是生猪和圈舍。按照有关规定,这些资产都不能抵押,养殖户缺乏融资渠道进行扩大再生产。
王健:去年市里已成立了政策性担保公司,为养殖大户贷款提供担保。公司注册资金最初只有1000万元,去年全年贷了几千万元出去。年末市里又向公司投了5000万元。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使公司注册资本达到3亿元,这样它就能担保30亿元。
担保公司会收取一定担保费,这个担保费会尽可能地低,而且担保费有财政贴息,不会增加养殖大户额外的负担。
解决选址难题
记者:大部分农民的自有宅基地都无法建规模化养殖场,而且建规模化养殖场还存在粪便排污问题。不少养殖户反映,要找到既符合现行土地政策,而且交通便利、水电供应充足的地址很难。
王健:这的确是个问题,建规模化养猪场要比较僻静的地方,以降低疫病发生几率,又要交通便利,降低流通成本。
建养猪场要达到排放标准会增加25%的成本,但我们在这方面有50%的补助。现在建规模化养殖场的补助还是比较高的,年出栏300到500头的猪场建成后补助10万元,500到1000头的补助25万元。
降低养殖风险
记者:尽管当前生猪市场行情很好,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让不少农户对规模化饲养生猪心存疑虑,去年暴发的蓝耳病更让一些农户忧心忡忡。
王健:生猪规模化饲养本身就能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通过保险提供补偿保障已成为现代农业规避风险的主要手段。去年9月1日,合川、渝北、黔江、忠县4区县正式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民可为生猪、奶牛、柑橘投保,保费享受70%的财政补贴,为农业保险在全市全面铺开做准备。
目前,我市猪肉加工业还不发达,缺乏上档次、上规模的猪肉加工品,大力发展猪肉加工业,形成以此为龙头的产业链,可降低饲养生猪的风险。另外,还可以考虑建立生猪收购保护价和成立风险基金来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