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让黄牛产业“牛”起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1-11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19
隆子县隆子镇芒措村的次仁江村依靠养牛富了起来,每年收入好几万。在他家采访时,次仁江村告诉记者,黄牛改良真正让他家变了样,现在,他一心想的就是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进一步改良奶牛,提高产奶量,这样,出生的牛犊就能卖出更高的价钱。

  次仁江村仅仅是山南地区一心求发展的农牧民的一个缩影。这两年,在山南地区,很多群众依靠奶牛业和奶产业富了起来,大家对黄牛改良的积极性更高了。山南地区农牧局党组书记王怀亭介绍说,该地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典型示范、集中发展,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加大黄牛改良力度,壮大奶源产业发展,让更多群众从中得实惠。

  产业大发展:思想解放是关键

  近年来,山南地区以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牧民增收为根本,以推进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实施黄牛改良项目,全地区以隆子县为种源基地、带动和促进沿江县黄牛改良整村推进的奶源产业发展思路已基本形成;改良黄牛存栏每年以8000头的速度递增,每年带动农牧民增收超过300万元,促进了以黄牛改良为重点的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促进全地区畜牧业从数量型效益向质量型效益转变,推进黄牛产业化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山南地区按照“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的原则,通过效益分析、政策引导等途径,整合县、乡(镇)、村资源,转变农牧民群众的观念,扎实推进整村、整乡黄牛改良,努力形成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良好发展格局,力争全地区改良黄牛保持每年1.2至1.5万头的进度。

  产业上水平:理清思路是保证

  为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的形成,山南地区立足实际,把黄牛改良作为全地区农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来抓,不断扩大改良黄牛养殖规模;同时,结合市场需求,本着全面提高黄牛产乳、产肉性能的发展思路,明确改良目标和方向,并针对引进品种多、杂交组合混乱的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杂交改良规划和有利于产业化发展的杂交改良方案,积极开展黄牛改良工作。

  在具体工作上,种源基地建设以集中、规模建设为标准,以隆子县为重点,把改良黄牛的规模化养殖扩大到地区沿江县;奶源基地建设将重点抓好奶源供应、引进乳制品加工企业、奶制品加工和市场销售等各环节工作,以企业带动鲜奶生产,围绕市场需求发展乳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促进全地区奶源基地建设不断发展壮大。

  产业大推进:整合资源是重点

  王怀亭告诉记者,为进一步促进全地区奶牛业和奶产业发展,需要做到对资源的四个整合。

  整合草场资源。狠抓退耕还草、人工种草工作,扩大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加快青贮料、氨化料、微贮料制作技术的推广普及,在黄牛集中地区推广“统一规划、集中青贮、集中氨化、集中配制、分组配送、分户核算”的生产模式,努力提高草业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整合人力资源。通过传、帮、带和举办培训班、送往外地培训等办法,不断壮大黄改专业队伍力量;建立县级领导包乡、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和黄改专业人员包户责任制,不断加强政府引导,促进黄牛产业规模的形成;努力培养农牧民经纪人,积极组建农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特色产业经济能人,真正让农牧民从黄牛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

  整合科技资源。加大良种繁育体系、疫病控制体系、饲料生产体系建设,千方百计提高人工种草科技含量、黄牛改良品质和饲料精加工、微贮窖建设等科学化程度,为黄牛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撑。

  整合资金资源。针对黄牛产业化发展资金不足的现状,继续坚持冻配改良项目补贴办法;通过争取援藏资金、申报农牧项目等办法,扶持现有冻配站点更新设备、改善条件,分步骤、有计划地在尚未开展黄牛改良的乡村建立新的冻配改良点,配备必需的改良设备、器械及交通运输工具,为黄牛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制定鼓励扶持措施,进一步壮大黄牛养殖规模。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