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发展 » 正文

猪粮比平衡点为何在近期需下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1-10  浏览次数:284
核心提示: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最新修订的《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猪粮比从过去的6:1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最新修订的《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猪粮比从过去的6:1盈亏平衡点调整为5.5∶1—5.8∶1区间,这被业内认为,国家对猪价的调控范围放宽,对生猪市场的干预相对减少,会更多地发挥市场自身作用。

据了解,被废止的原调控预案于2012年5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发布。但最近几年来,生猪生产和市场形势出现深刻变化,这是促成国家制定新预案的原因。官方进一步指出,其目的是为了“提升调控的前瞻性、有效性,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许昆林在11月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称,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6个部委出台《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至今已经完善过两次,主要是由于标准化养殖比重明显提高。同时,猪粮比价关系发生变化,市场需求也趋向平稳。

新预案调整了哪些内容?

一般来说,生猪预警数据的核心指标是猪粮比价。

所谓猪粮比价是指生猪出场价格与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批发价格的比值(猪粮比价=生猪出场价格/玉米批发价格)。6∶1被视为生猪养殖的盈亏平衡点。猪粮比越高,说明养殖利润越好,反之则越差。但比值过大或过小都不正常。

其中,生猪出场价格、玉米批发价格是指发展改革委监测统计的全国平均生猪出场价格和全国主要批发市场二等玉米平均批发价格。

新预案提到,对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对应的猪粮比价采取区间设置。根据2012—2014年生产成本数据测算,合理的水平在5.5∶1—5.8∶1之间。从过去的点到现在的区间,说明调控更为灵活。

与之相应,预警区域也发生了调整。原预案的预警点是猪粮比价6:1和8.5∶1,新预案则设置为5.5∶1和8.5∶1。猪粮比价处于蓝黄红区域所对应的轻中重度上涨并未发生变化,但是三色区域所对应的轻中重度下跌分别进行了下调。比如,过去的5.5∶1—5∶1所代表的黄色区域(中度下跌),现在只能进入蓝色区域(轻度下跌)。过去低于5∶1所代表的红色区域(重度下跌),现在只能下调0.5进入5∶1—4.5∶1之间黄色区域(中度下跌)。

换句话说,新预案只分别下调了下跌的区间,提高了猪肉价格下降的容忍度。由于原料价格发生大幅变化,猪价反而走低,总体盈利平衡点要比过去降低。农产品集购网研究经理林国发分析称,现在调为5.5显然更为科学。当然,此举也拓宽了生猪调控价格范围,降低国家干预猪价的频度,使生猪市场更为市场化。

新预案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猪粮比价处于绿色区域(5.5∶1—8.5∶1),防止价格出现大幅波动。

此外,新预案还完善了响应机制设置,适当提高了储备吞吐措施启动门槛,当猪粮比价进入蓝色预警区域时,不启动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或收储措施,进入黄色预警区域(价格中度上涨或中度下跌)一段时间后,才启动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或收储措施。

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认为,现在规模化养殖业有了大幅发展,抵御价格风险能力有所提升,过去跌破6:1的盈亏平衡点就开始淘汰过剩产能,现在哪怕出现亏损养殖户也不会轻易淘汰产能,对亏损的敏感度有所下降。预警点相应下调也是合理的。“对于行业来说也是件好事。”

为何下调猪粮比?

长期以来,因为我国生猪生产的现状是,规模化生产比例较低,散养较多。这就出现所谓的“猪周期”,即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周期性的波动,猪肉价格高,养殖者信息不对称,以及从补栏到出栏的时间滞后(从母猪补栏到育肥猪出栏一般快的话要18个月),养殖者都投入生产,然后就过剩,接下来价格就又下跌。

许昆林曾指出,这种周期性出现的较大波动,对生产者和广大消费者都不利,因为生产者不可预期,价格很低的时候就亏,亏的时候连母猪都宰杀了;对消费者来说,短期价格波动大也会影响消费。

从2009年颁布预案,实施了一段时间,已经完善过一次(即上述2012年原预案)。此次又进一步完善。许昆林解释称,一是现在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明显提高,像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比重都快接近50%了;二是现在饲养的成本趋向稳定,猪粮比价关系发生变化,盈亏平衡点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可能在6:1,现在可能是5.5:1或者5.8:1;三是供求关系比较稳定,消费也在回归理性,市场需求也趋向平稳。所以,有必要及时的对预案进行适当的修订。

这次修订主要是调整了盈亏平衡点,相应调整了预警区域的设置,当只是轻度的上涨或者下跌的时候,在这个蓝色的预警区保持密切监测、监控,不需要启动预案,当到中度有一定时间以后,比如价格低的时候,生猪养殖亏损较多时,国家要启动收储。

许昆林认为,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完善调控预案,缓解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使波幅不要太陡,尽量熨平波幅,有利于生猪平稳生产,也有利于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也是农产品价格放开以后发改委探索和创新价格调控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

猪肉价格可能已在短期触顶 有利CPI稳定

十一期间,生猪市场整体呈稳中上涨态势。但是节日结束的最后一天,猪价开始持续下跌,一周即跌至节前未涨价时的水平。之后两周南北方猪价均呈下跌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分上中下旬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显示,上旬猪肉后臀尖(后腿肉)下跌0.7%,五花肉下跌0.6%;中旬分别下跌1.2%、1.1%;下旬分别下跌1.4%、1.2%。这意味着10月份整个月,猪肉价格都呈下跌态势。

业内认为,饲料成本短期内的同步大幅下跌是猪价下跌的重要原因。冯永辉称,“玉米在猪饲料中的占比超过60%,它价格的涨跌与猪肉价格涨跌基本是同步的,8月中旬以来玉米跌了20%,猪肉价格也跟着跌了10%。”

对于养猪行业来说,在经历长达两年的低迷亏损期后,表面上看猪价虽然下降,但因为玉米价格下跌幅度超过猪肉价格下跌幅度,养殖户实际养殖利润却比没降的时候有所提高。不过,从整体来看,即使今年养猪行业有盈利,大部分也都在弥补过去的亏损。

对于未来猪肉价格的走向,冯永辉表示,四季度猪价走势主要看需求形势如何。实体经济步履维艰会减少猪肉需求,在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价格大幅下滑的基础上,从目前形势来看,并不乐观,目前的猪价仍有可能继续下滑,但每斤8元左右基本是下跌的底线。11月中下旬至12月底猪肉季节性需求高峰到来,猪价仍有望再次上涨,但空间有限,今年8月份左右每斤9.2元的价位便已是四季度猪价上涨的天花板。

由于猪肉价格在CPI权重中占比最大,猪价变化左右着CPI的最终走势,当前猪粮比远超6:1的盈亏平衡线,表明前期推升CPI的重要因素有所缓解。从目前猪肉价格涨幅来看,四季度的CPI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海通证券宏观债券研究员姜超认为,四季度CPI可能会被拉到2%以下。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