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发展 » 正文

玉米收购价七年来首次下跌的背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1-04  浏览次数:316
核心提示:11月1日起,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正式启动2015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政策,到2016年4月30日结束。相比去年,今年临储玉米收购政

11月1日起,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正式启动2015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政策,到2016年4月30日结束。相比去年,今年临储玉米收购政策启动时间早1个月左右,结束时间不变。

2014年,国家启动东北、内蒙古大豆和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取消原来的临储政策,由市场来决定这两类农产品的价格。就在这一政策试行一年之后,仍在执行临时收储政策的玉米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今年的9月18日,国家发改委、粮食局、财政部、农发行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定为1元/斤,比去年临储价格每斤最多调低了0.13元。这是玉米临储政策实施七年来,收购价格第一次掉头向下。那么,这次玉米临储价格的下调究竟都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记者赶往素有“玉米之乡”的吉林省公主岭市进行了调查。

粮食经纪人粮库卖粮一波三折,玉米价格低,农民不愿卖!

粮食经纪人郑三:现在霉变老严重了,哪都是,就是生霉粒,多少都有,看超不超(标准)。

公主岭大榆树镇金丰粮库的听价室里,粮食经纪人郑三一动不动地靠在听价窗口前,等着他两车三垧地玉米价格的尘埃落定。究竟能否顺利通过检验的关口,卖个好价钱,在他心里还是个未知数。

玉米究竟能否顺利通过检验的关口,郑三忐忑地等待着。

就在十多分钟前,他眼睁睁地看见一车玉米,因为生霉粒超标被粮库拒收,这又让郑三多了一份顾虑,自己收的两车玉米是否达标,他也心里没底。一旦被拒收,就意味着不仅白白浪费了一笔运输费用,脱粒后的玉米还不得不降价处理,想到这些,站在听价窗口外的郑三愈发忐忑。

就在等结果的短短几分钟里,原本还只是站在窗口外的郑三迫不及待地把头伸进了小窗户里。不仅郑三着急,卖粮的姜井春心里也没有底。两人就这样寸步不离守在听价窗口前,焦急的等着。

郑三迫不及待地把头伸进了小窗户里。

为了这三垧多地玉米能卖个好价钱,五个小时前的凌晨四点,郑三就出发赶往几十公里外准备卖粮的姜井春家里。

卖粮户姜井春:我卖八毛五去年,差多少钱呢?!

郑三:价就别寻思了,国家全掉,不光掉你自己,全国性的。

像姜井春家这样,玉米收获之后直接“地趴”堆放,极易出现发热、发霉、浪费的问题,直接关系着玉米的最终销售。考虑再三,姜井春还是决定赶紧先把家里的3垧多玉米卖出去。于是他联系了每年都来收粮的郑三,双方最终以7毛钱的价格谈成了这笔交易。

双方最终以7毛钱的价格谈成了这笔交易。

凌晨四点半,此时的东北气温已经降至零下七度,堆放在地上的玉米表面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就像此刻低迷的玉米市场,让置身其中的姜井春和郑三都感受到了丝丝寒意。

凌晨四点半,此时的东北气温已经降至零下七度。

姜井春:包地不行今年,掉价。去年他们来收我地,我还说笑话呢,他说他要一万块钱,我还一万块钱我就包。

郑三:种不种了这回。

姜井春:像这样我就不干了,不能干,一万块钱我包干啥。种地还能剩多少钱啊。

堆了一院子的玉米经过脱粒源源不断地装进停在门外的大车里。

姜井春:去年一垧地,最低能够(产)两万八九斤。今年两万四五,能差四五千斤。

姜井春的玉米今年由于天气的原因有一些减产,再加上价格下调,利润明显不如去年。

姜井春:七毛钱一斤,一万八千多块钱。你去了九千多成本,你再去八千到一万包地钱,算你八千,一万块钱你得赔钱。

姜井春告诉我们,去掉化肥、人工、籽种、农药等各种投入,今年他一垧地还能盈余七八千块钱。可由于他的玉米减产,再加上降价,总体算下来今年要比去年一垧地的收入减少5000元左右。早上7点半,忙活了3个多小时后,姜井春的玉米还剩下了最后一小部分没打完。看着自家院子里的玉米,姜井春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总体算下来今年要比去年一垧地的收入减少5000元左右。

记者:除了看电视,往年了解粮价还有什么渠道吗?

姜井春:这玩意儿随行就市,你到粮库问问。你跑几个粮库问问。哪个粮库多少钱?就完事儿了。

早上8点半,姜井春的所有玉米都被装上了车。半个小时之后,两辆车来到了大榆树镇的金丰粮库门口。此时距离国家挂牌收购玉米还有几天时间,粮库门口已经开始排着一些来卖粮的农户。

早上8点半,粮库门口已经开始排着一些来卖粮的农户。

在粮库一进门这间等候听价的屋子里,玉米要经过水分含量、生霉粒占比等测算,最终算出是否达标、给出价钱。虽说郑三和姜井春早已谈妥了7毛钱的价钱,可接下来粮库能否收购玉米,并给出符合心里预期的价格,两个人都在心神不宁的期待着。

十分钟之后,结果出来了。

粮站工作人员:7毛7分5。

7毛7分5的价钱,远远超出了郑三和姜井春的预期,一斤多出7分5,按一垧地25000斤玉米的产量来算,一垧地就能多赚1875块钱。一块大石头似乎就这样落了地。可心细的郑三很快就在卖粮的明细单上发现了问题,难得的惊喜瞬间又被泼了一盆冷水。

郑三:不是7毛7分5吗?怎么成7毛5分5了?写错了。

姜井春:差六七百(一垧地)。

郑三:没事,写错了再改。

价钱超出了郑三和姜井春的预期,一块大石头似乎就这样落了地。

得知是粮库的工作人员写错了。郑三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拿着粮库开出的单子,急性子的郑三赶紧去开车称重。

两辆车不到7万斤粮,临近中午11点的时候,在金丰粮库开始卸粮。就在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以为交易马上要结束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粮库老板:杂质大,这得扣点量,扣车上玉米的量,要不我也没法要,要么你拉回去过筛子。让他拉回去过筛子。

一波为平,一波又起。郑三送来的两车粮都存在杂质太大的问题。要么选择扣量,要么选择拉回去重新过筛子,从凌晨四点忙活到现在七八个小时,问题一个接一个,这让郑三有些生气。但他依然有些不甘心。

郑三送来的两车粮都存在杂质太大的问题。

郑三:扣吧,你说咋整?一百公斤一车行吗?

粮库老板:一车一百公斤,行!

记者:这个钱是算在你头上还是?

郑三:算到我头上呗。跟人家粮主没关系。

虽说一车少挣了一百多元钱,但郑三这一趟下来还是赚了600元钱,这已经是今年他开始收玉米以来不错的成绩。他决定乘胜追击,试试看这天能不能再收一户。

郑三:我说你那玉米卖不卖?留几天啊?先不卖啊?我说你那玉米现在卖不卖现在?晚两天卖啊?再留几天啊?都不卖。

电话没少打,但却没有人愿意卖粮。从往年大家找上门,到今年主动上门都几乎无人问津,玉米价格的下跌让很多农户选择了持粮观望。

托市政策使玉米加工企业大幅度萎缩,价格回归市场才能立足市场!

记者在公主岭采访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选择随行就市参与交易还是选择继续观望,绝大多数农户对玉米临储价格的下调知之甚少。那么,这一政策实施七年来的收购价格首次掉头向下,究竟原因何在?调整之后,又将给整个产业链带来哪些变化,记者采访了相关的企业、粮库、专家,希望能从中一探究竟。

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DDGS(玉米酒糟)加上木薯、高粱。这些都可以作为玉米的替代品,现在每年大体进口600亿斤,相当于吉林省的玉米产量,就等于逼着你存在库里,国外已经把你的市场份额占领了。

由于我国对进口玉米实行配额限制,相对可控;而高粱、木薯等玉米替代品种既不在关税保护范围,价格又低于国内,导致大量进口,抵消了国内玉米消费数量,导致我国玉米库存高企。

韩福春:吉林现在是,到这个9月底(库存)是1055亿斤,其中100%都是政策性粮了,其中临储玉米就是890亿斤,其中有三分之一储存快三年了,接近轮换的时候了。我们今年要收500亿斤玉米的话,得有330亿斤要露天储存。我们自己倒出来的仓容只有171斤,所以说现在我们压力也很大。

那么,既然粮库堆不下,那为什么不卖掉呢?问题的核心依然在价格。高于市场价收回来的玉米,要想顺价销售几乎不可能。

吉林省平良储备粮库主任孙青春:你看这是2014年产的粮,二等去年是不是就是1.16块钱、1.14块钱,那就2280,2280你再加上收购费用50,是不是2330的成本,买新粮,烘干后的粮,也就两千多块钱,库存的粮直接通过拍卖啥的,就很难了。

高于市场价收回来的玉米,要想顺价销售几乎不可能。

而除了库存高企,玉米临储政策施行7年里,下游深加工企业也损失惨重。

中粮生化能源(公主岭)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文君:这么多年,这个企业应该说都伤痕累累了。

田文君:托市之后呢,企业的采购成本大幅上升,导致东北的玉米加工企业这几年大幅度萎缩,大量的企业倒闭,我们也是在苦苦支撑。

一直在苦苦支撑中生存的黄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2015年8月份终于耗尽了最后一点气力,陷入了月亏损1500万的窘境,不得已选择停工。

企业的采购成本大幅上升,东北的玉米加工企业这几年大幅度萎缩。

而在吉林省,像黄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这样在政策、市场的双重挤压下陷入困境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并不是少数。据统计,在吉林省有规模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21家,其中依然还在开工的只有十三家左右。

为了支持玉米深加工企业生产经营,2015年的10月,吉林省提高了对玉米深加工企业补贴标准。除此之外,玉米临储价格下调,也让深加工企业看到了希望。

田文君:随着这个国家的这个政策的调整,逐步跟市场接轨,那么我们过去的好日子我相信很快会回来的。

吉林省梅河口市阜康酒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炳富:可能对我们来说成本就降低了,这样对我们企业来说,这个之后可能我们经营更好一些了,通过国家临储价格的调整,可能回到一个正常的轨道。由市场去经营,交给市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最近一两年就有两派观点,一派观点认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我们粮价比国际上高30%到60%,没有必要维持一种高粮价,另外反对的声音,那我们国家小农面积很小,如果你要粮食价格老是波动来波动去,实际上对农民的生产打击很大。会出现我们整个粮价的一个放大的波动。

记者:您是支持哪一方的观点?

郑风田:我当然要支持农民一块观点了。

郑风田:我认为从国家来讲,它不会让种粮农心吃亏的,这一定是一个国家性的大任务,因为保护整个小农利益,我看这么多年政策国家的出台的很多政策,一定是要保护小农的利益,国家不会任由小农的收入降低的,它一定会通过一种综合性的方式让农民能够得到实惠。

郑风田教授相信国家不会任由小农的收入降低的,会让农民能够得到实惠。

半小时观察:顺应市场才能立足市场

玉米的临储收购价格七年来一路走高,在保证农民的收入的同时,付出的代价同样不小。临储价格连续7年只涨不跌,国际市场价格却一路向下,价格倒挂导致国际市场玉米大举进入,下游加工企业苦不堪言,粮食存储压力和国家财政压力都急剧增大。

中央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同时指出,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将是未来政策的主导方向。只有迅速提升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才是最实际的选择。

东北三省启动2015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政策。记者在一些收购库点看到,秋粮收购资金已经到位,前来卖玉米的农民还不多。由于玉米临储价格降低,农民卖粮收入减少,价格导向加快了种植结构调整。

启动首日玉米收购略显冷清

东北玉米收获已接近尾声。黑龙江省兰西县粮库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储粮肇东直属库的委托收购库点。在该库点记者看到,1辆满载玉米的大卡车正在卸粮,不远处金灿灿的玉米堆起了1座“小山”。经过验质、过磅等手续,粮食经纪人李国安拿着单据来到结算中心。结算员接过单据和银行卡,敲击键盘,把钱打入李国安的账户里。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是全国玉米种植大县,玉米临储价启动首日,记者来到位于此县的中央储备粮昌图直属库。两张2015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质价政策公告牌已经悬挂在外,其中对收购的价格、容重、水分等作出了明确要求。但却没看到农民与粮食经纪人前来卖粮,临时储备收购现场略显冷清。

吉林省白城市冠丰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183公顷玉米,目前已收割完,大院内堆满了玉米。合作社理事长张凤刚说,今年国家启动玉米临储价时间早,现在最高温度还在零摄氏度以上,玉米脱粒的话容易碎,所以老百姓还不着急卖玉米。

吉林省农业部门初步测产显示,今年该省粮食总产量好于常年、好于去年。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根据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政策调整和目前粮食市场情况分析,预计黑龙江省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量将在2200万吨—2700万吨。

临储价下调农民丰收有烦恼

多年不断提高的玉米临储价,今年出现下调,导致农民卖粮收入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今年吉林省临储玉米收购价较上年降低0.12元∕斤,如按照2014年吉林省玉米每亩单产985.9斤计算,今年种粮农民每亩减少收入118.3元。

经营750亩玉米地的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镇朝阳坡村种粮大户赵焕海,见到记者时愁容满面:“今年每亩打了1600多斤玉米,和去年差不多,但玉米降价,每亩少收入100多元。”赵焕海说,今年初每亩地流转费上涨100元,“现在看,能保本就不错了。”

来自吉林省四平市农业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四平市(含公主岭市)的玉米总产在150亿斤左右,受国家玉米临储价格降低等因素影响,农民当年种粮收入将减少10多亿元。

辽宁省昌图县曲家店镇种粮大户陈立斌今年收获4200吨左右玉米。他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经营的每亩玉米综合成本为1100元,其中包含支付给农户的租地费700元和400元其他经营成本;今年平均亩产为1400斤,与去年相比,今年玉米临储价格有所下调,霉变率等质量要求有所提高,压缩了利润空间。临储第一天,农民们都在“惜售观望”。

在我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为标准品每市斤1元,比去年每市斤降低0.11元。临储价格的下调,让新型经营主体有了减少大田作物种植面积的打算。黑龙江省兰西县振宇玉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德明说,今年种玉米3000多亩,价格偏低,刨除各种成本,仅仅保本,本来有扩大流转土地面积的打算,面对现在的价格行情,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

秋粮收购资金有保障防范“打白条”

针对今年粮价下行等秋粮收购新形势,吉林省提前作出部署,要求尽量让农民就近卖粮,减少运费支出。今年吉林收购库点数量不低于上年,主产市县做到一乡至少一库,库点一次性布设到位。

吉林省还同时要求强化政策宣传,加强农民庭院储粮、收储企业便民等服务,加强监督检查和安全生产等工作。进一步抓好粮食流通工作,加强产销协作,打好“粮豆牌”,扩大“粮食银行”试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据悉,今年吉林省将完成100亿斤仓容建设任务,总仓容将达到670亿斤。

在资金方面,今年的粮食收购资金总体上有保障。记者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了解到,该分行已筹集1400亿元,确保秋粮收购信贷资金及时足额供应,防止出现企业“打白条”和农民“卖粮难”。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副行长李钧表示,今年黑龙江又是一个丰收年,农发行筹集的资金将及时保障黑龙江政策性粮食收储,确保秋收“钱等粮”,确保农民丰产之后不出现“卖粮难”。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