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500万引导资金西宁实现猪肉自给指日可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1-09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25
   《西宁市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于1月4日获得市政府批准。通过该《方案》的实施,我市生猪供应实现自给指日可待。届时,足额的市场投放、可靠的品质,会使我市及周边地区的猪肉供应发生一个质的变化。而广大养殖户也将通过发展生猪养殖增加收入。
    《方案》提出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以保证长期稳定供给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按照“巩固现有张氏、文元养殖、三县种猪场等龙头企业,发展生猪养殖重点乡(镇)、重点村,带动发展其他乡”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生猪健康养殖,重点构筑生猪核心繁育中心、规模养殖小区为主的养殖产业体系,服务全省,确保城乡居民长期稳定地吃上“放心肉”。根据《方案》提出的发展目标,2008年,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100万头,预计出栏60万头;到2012年,生猪饲养量达到120万头;到2015年生猪饲养量达到150万头。

    养猪业向来是我市的一项传统优势产业,是我市畜牧业的主体,也是三县农民首选的养殖业。自“九五”以来,我市生猪养殖连续15年处于稳定增长的态势,目前全市养殖户已达5万余户。然而,西宁生猪养殖业在去年全国性的猪肉涨价风暴面前,深层次的问题暴露无遗。

    首先是西宁市生猪总量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市场供应。据了解,满足西宁市场猪肉供应和周边调运需要,年出栏需要达到120万头到150万头之间。但2006年全市生猪存栏38?郾04万头,出栏56?郾57万头,也就是说西宁市场大约60%以上的生猪要依赖外地调进。

    组织化程度较低,养猪户经营方式单一,尚未建立起“基地化养殖、产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集约化养殖模式,养殖生产方式落后,规模化程度低,基地建设滞后,标准化生产技术尚处在推广示范阶段,产品质量与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缺乏中介服务组织,致使全市养猪业发展呈现松散式状态,整体效益不明显,使西宁生猪养殖结构性矛盾凸显。

    其次品种改良整体水平低,仔猪绝大部分从四川等地调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小,行业各环节脱节,供求双方几乎是独立关系。市场风险由养殖户只身承担,一旦生猪市场发生波动,直接影响市场的正常供应。

    2007年,面对猪肉价格连续数月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省市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养殖企业、养殖户开展调研,提出要大力发展仔猪繁育和生养殖业,提高我市生猪自给能力。西宁市农牧局按照市政府有关指示,根据我市生猪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几易其稿,完成上报了《西宁市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1月4日晚,副省长、市长骆玉林紧急召开市政府专题会议,通过分析讨论,原则批准该《方案》的实施,并决定市财政拨付500万元,作为基地建设的引导、扶持资金。同时就《方案》的修改完善提出了意见。

    骆玉林要求《方案》的实施要以保证城市供应、满足群众生活需求、服务全省为目标;要使基地建设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形成仔猪繁育、育肥、销售、安全防疫、饲料种植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养殖基地,降低成本,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骆玉林同时要求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要全力配合支持《方案》的实施,争取使基地建设早日见效,早日惠及全市乃至全省消费者。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