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发展 » 正文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肉羊养殖规模的探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0-24  浏览次数:186
核心提示:摘 要:业界普遍认为肉羊产业没有舍饲上不了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但是老百姓或企业究竟饲养多少只羊才能赚钱是一直困扰的

摘 要:业界普遍认为“肉羊产业没有舍饲上不了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但是老百姓或企业究竟饲养多少只羊才能赚钱是一直困扰的问题,为此总结分析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肉羊标准化规模经营的模式,因地制宜地推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发展,避免陷人“规模不经济”误区,实现养羊业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

  当前,甘肃省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推动下,肉羊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但作为养羊从业者经过对河西走廊地区羊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发现未来羊产业的发展将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生产成本与产品价格同时高涨、疫病防控风险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同时防范、牧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却要缩减肉羊存栏量等等严重局面,而肉羊养殖规模整体普遍偏小,不利于先进设施设备与技术的利用,限制了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的提高。

  农业部印发的《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中对于肉羊发展提出“大力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引导发展现代生态家庭牧场,积极推进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表明我国政府对发展肉羊规模经营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业界普遍认为“肉羊产业没有舍饲上不了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但是老百姓或企业究竟饲养多少只羊才能赚钱是一直困扰的问题,为此总结分析我省河西走廊地区肉羊标准化规模经营的模式,因地制宜地推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发展,从而避免陷人“规模不经济”误区,实现养羊业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结合生产实践现谈几点意见。

  一、科学定位,标准化规模经营
  规模经营的概念源于规模经济,因此肉羊规模经营的理论基础是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是指规模扩大后产生的单位成本的下降。规模经济可以来自外部整个产业发展,也可以来自企业内部的大规模生产。肉羊规模经营的含义应该是在既有约束条件下,适度扩大肉羊生产经营单位的肉羊饲养规模,使土地、资本、劳动力、饲草料等生产要素配置趋向合理,以达到最佳经营效益的活动。

  衡量肉羊经营规模大小可以使用很多指标,肉羊存栏量、出栏量、拥有的羊舍面积、草地或耕地面、投入的资本、使用的劳动力和机械等,但这些指标都是有偏差的估计,其实衡量经营规模大小最好的可比指标是所获利润的多少。

  在现实的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政策执行中,仅以出栏数量超过一定的规模称为规模经营,并且认为规模越大越好,因而各种政策资金主要投向了大型羊场。但大型羊场可能是规模不经济,主要是羊舍建设规模过大、标准过高、管理人员过多、饲草料主要来自市场因而成本过高、缺乏饲养经验以及管理责任等,使得很多大型羊场往往亏损,甚至指着政府项目过日子。诸如此类大型羊场在河西走廊地区并不鲜见,动辄万只羊场甚至10万只羊场,修建羊舍甚至好于老百姓住房,结果是半途而废。

  二、因地制宜, 推动肉羊规模生产
   农业部肉羊标准化示范场要求“农区存栏能繁母羊250只以上,或年出栏肉羊500只以上的养殖场,牧区存栏能繁母羊400只以上,或年出栏肉羊1000只以上的养殖场”。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河西走廊地区母羊饲养在20-30只的饲养户要占到80%以上,尽管业界部分人士往往将饲养20-30只基础母羊的农户或者兼业养羊的农户看作不是规模经营,但是在农区、半农半牧区,正是这些规模较小的养羊户充分地利用了剩余或边际劳动力、自家的农副产品低成本地饲养了肉羊,羊粪又上到了自家地里,实现了农牧业的有效结合。这是为什么小的养羊户长期大量存在的经济原因,即分散的养羊户的生存在目前的我国有它的经济合理性。大量的调查表明,很多所谓规模羊场,特别是大型育肥场的羔羊主要来自这些小的养羊户。

  近年来针对肉羊的保护和支持政策也开始陆续出台。大量政策资金主要流向大型企业,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认为这样可以更多地增加肉羊供给,当然也降低了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成本。但实际上,这样的政策资金投向不仅肉羊供给增加有限,而且使农村的贫富差别拉大,与农业保护政策主要是解决公平问题的大目标相背离。很多大型羊场要么大量羊舍空置,要么实际数量达不到报告的数量,要么资金短缺无法扩大生产,要么亏损卖羊。这是规模不经济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各级政府“好大喜功”的结果。

  笔者通过调查认为,在河西走廊饲草料比较丰富的地区,大中型肉羊繁育企业基础母羊饲养量不宜超过2000-3000只,当然对于育肥企业来说由于其周转快饲养量可以加大,但考虑到饲草料用量以及疫病风险1个周期内不宜超过5000-10000只。

  三、全产业链发展, 为肉羊生产带来规模效益
  肉羊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养羊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肉羊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引导分散养羊户的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

  在肉羊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标准化规模经营应该起到引领作用。如近年来, 民勤县用工业化理念谋划肉羊产业化的发展, 以甘肃中天集团入驻民勤建立民勤羊业有限公司入住为契机, 整合示范引领县内肉羊养殖、加工企业。在这些强势企业的带动下, 民勤县以培育养殖专业户、专业村为重点,通过“普遍散户抓繁育、流通队伍分散收购、专业化小区(场、户) 集中育肥、龙头企业分割包装上市”四个层次,梯次推进,逐步形成分工分业的繁育、收购、育肥、加工生产体系,促进了当地肉羊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标准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四、建议
  1.繁殖母羊养殖要坚持以农牧户养羊为基础
  我国农村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充分验证了家庭经营是农业最基本的经营组织形式。因此,各级政府对肉羊产业的扶持政策应认真考虑对养羊户的需求。如对养羊户的贴息贷款、良种补贴、机械补贴、圈舍改造补贴、技术培训与指导、市场信息提供等政策措施。支持养羊户对提升我国肉羊产业市场竞争力具有根本性意义,这不仅会全面提高羊肉质量和养羊户的经济效益,而且会提高某些不可贸易的农副产品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利用率,因此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

  2.正确引导肉羊相关公司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实践证明,肉羊相关公司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整个肉羊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起到引领作用。目前在肉羊相关领域的公司主要在品种繁育、饲料加工、肉羊屠宰加工,在这些领域一般农户缺乏资金、技术,公司可以大有作为。政府对这些公司的支持有助于带动整个肉羊产业的发展,目前政府对其支持不足与过度并存。
  
  所谓支持不足主要表现为公司如何能带动养羊户的发展考虑不足,政府热衷于财政补贴,而对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经营行为、经营机制缺乏指导,造成政府不断有资金注入,但公司却仍然效益不佳;所谓支持过度主要表现政府热衷于“扶大、扶优、扶强”,总是“锦上添花”,而不“雪中送炭”。造成一些公司热衷于拿政府各种项目,而忽略本身的经营。某些羊场和屠宰厂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搞得非常大,经营成本高于养羊户,加工能力利用不到30%,实际上出现了规模不经济。因此,政府对公司的支持要坚持公平性原则、有助于带动养羊户发展的原则,不要“以钱为纲”。

  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还证明,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企业。在我国肉羊产业中合作社的发展严重不足,其原因除了肉羊产业本身发展水平较低外,还与政府的法制和政策有关。尽管肉羊产业中的合作社已有了一定的数量,但真正符合专业合作社法律要求,发挥合作社功能的却较少,由公司所领办的合作社实际上由公司所控制并为公司服务,某些地方合作社的建立就是为了得到政府的奖金。因此各级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应该遵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使已建立的合作社能够按照合作社的机制运行,发挥合作社的功能,注重对合作社经营者的培训,注意政策的公平性,避免给钱了事。

  3.加强屠宰加工、质量安全管理和流通市场体系建设
  屠宰加工是提高羊肉及其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之一。但由于政府监管不力,造成很多现代化屠宰竞争不过私屠滥宰,羊肉及其产品不能够做到优质优价。因此,政府应依法取缔私屠滥宰,严格执行肉羊屠宰加工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各级检疫检验制度,杜绝“假羊肉”和“瘦肉精”事件的发生,建立有序竞争的规范市场体系。

  总之,肉羊生产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养羊户经营为基础, 以“龙头”组织为依托,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将肉羊生产过程中的科学饲喂、品种改良、饲料生产、屠宰加工等诸环节串联成一个整体,进而将家庭式养羊户的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这不仅能够提升我国肉羊产业市场竞争力, 而且能够全面提高羊肉质量和养羊户的经济效益。
  (作者:马友记,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