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一个猪农的30年账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1-08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31
“一头能繁母猪补助50块,现在正在做母猪数量统计,这个月肯定要把钱发到猪农手里。”阳春畜牧局办公室,副局长陈国刚从阳江市里面开完会回来。

  窗外暴雨倾盆,他却因兴奋微微冒着汗。

  8月12日,已经听说国家下放母猪补贴新政策的许经权对记者说,“虽然钱还没拿到,而且这50块钱也远远不够。但大家还是很高兴,这是这么多年来,政府第一次关心我们,第一次重视养猪业了!”

  猪价亏的时候,他们摸爬滚打撑了下来,没人理没人管。“那些老板,投资什么工业项目的,银行抢着借钱。我们猪农上年亏了下年饲料都买不起,银行也不肯给我们贷款。”直到今年,猪肉涨价成了全国上下的关键词,养猪户们才终于觉得自己不再低人一等。

  和许多散户不同,许经权一直强调对他的事业——养猪这一行的自豪感。在他中等规模的两个猪场,他指着自家黑亮亮的杜洛克,一个劲儿地夸“多漂亮!”说起养猪,他不止一次提到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

  “粮食有个最低收购价,我们希望政府也能给猪定个最低收购价,保证我们在猪价跌时不要亏了本。”阳春养猪协会的秘书长黄世浪一再这么说。

  政府正在研究给猪农开出保险单——黑龙江8月10日开出了生猪保险第一单,政府出48元,猪农出12元,为能繁母猪上保险,保险金额为每头1000元。

  经济学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董小麟教授担心的是政策的倾斜,很多地方政府都是偏好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积极性先天不足,包括养猪业。地方政府如要上个工业项目,会想方设法帮它排忧解难,而养猪场,却因为嫌它脏就直接大片拆掉,而没有想办法让它活下来。“农业污染难道会比那些化工企业大吗?我们中国可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啊。”

  民生之本还是农业,董小麟希望政府不要就事论事,应把它提升到一个反思的高度,反思我们到底怎么对待问题,而不能头痛医痛,脚痛医脚。

  所幸养猪户们并没有一味地等政府的政策,他们在寻找机会学习养猪知识。2004年11月,作为“中国猪苗之乡”的阳春就成立了养猪协会,协会有348名会员,基本都是40头母猪以上的养户,两年多来,协会免费开办讲座20多场,华南农业大学孔小明等教授第一次来为猪农们开讲那天,200多人的会场静得蚊子飞过都听得见。

  有人预言,这次猪肉涨价风波会将抗风险能力低的散户踢出行业,然而高级畜牧师梁皓仪却不这么看,中国养猪户中散户的比例占到了八成,而且中国养猪的模式也不能跟西方比拟,当然也不可能照抄西方的集约化养猪。

  也许养猪业经过这一轮的震荡,将不再偏离方向,猪肉的革命,才刚走完第一步。

  一个猪农的30年账本

  30年养猪换来的“全国三八红旗手”、“广东省劳模”等一堆荣誉证书,阳春马水镇新风村养猪专业户岑学英装了一抽屉。

  养猪30年的明细账,也一直装在她和丈夫刘经栋的脑子里。

  阳春市是养猪大市,有“中国猪苗之乡”的称号,2006年提供175万头肉猪,无论农民还是机关干部,家家户户都在庭院里或山边养猪。

  1977年-1992年

  1977年春节后,赤脚医生刘经栋开始担心家里6个儿女上学的学费,赤脚医生的收入始终有限,而一般能够换“活钱”的方法就是养猪。跟岑学英商量后,他们花了20元买了一头小猪苗,猪苗是本地的土猪,喂的也是自家料,像番薯藤、麦菜、黄豆和剩稀饭,都是自家种的东西。养了15个月,猪长到120斤左右,过年前刘家将猪拉到畜牧站宰杀完,到集市上摆卖,每斤猪肉能卖0.73毛,去掉成本净赚60多元。

  1983年,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热情被调动了起来。5月,刘经栋拍板决定家里大规模养母猪,他借钱一下买了10头土三元杂猪“杜长本”(有土猪血统),成为在阳春市最早一批养猪上规模的专业户,当时一头母猪成本500元左右,猪肉此时1斤2.3元,卖一头猪可以赚50元,此时一担谷只需40元。

  这段时期,阳春不少养猪户从四川引进洋种猪,洋猪苗只需养6个月即可长成200斤肉猪出栏,成长周期慢、肥肉多的土猪越来越少。1984年9月,刘经栋买了第一头杜洛克公猪和12头二元杂母猪,而此时一担谷的价钱也不过40元。

  1988年,中国出现第一次通货膨胀,这一年8月中旬出现抢购风潮。在刘经栋的记忆里,猪价高峰期也在这年来到,猪贩收购价生猪每斤达到3-3.2元,养猪户也开始使用每斤0.8元的调配饲料,养猪成本在增加。

  1992年夏天,刘家达到了150头母猪的规模,而这年的猪苗只能卖0.5角一斤。由于市场供过于求,刘经栋这一年亏了20万。

  1993年-1997年

  1993年开始,猪价回升,人们对猪肉的需求量也大了,这年12月每斤猪肉达到4.8元,1994年12月,猪肉价格更是涨到了每斤7.2元。

  刘经栋夫妇和两个弟弟,加上两对儿子儿媳和两对女儿女婿12个人,在1994年共同开始集约化养猪。刘家的债务直到1995年彻底还清,同年继续扩大猪场规模,母猪达到了400头。

  1993年和1994年,国内再度出现通货膨胀,猪肉价格猛涨,与此同时,全国规模化猪场迅猛发展。1996年至1997年是养猪人获利的黄金时期。1997年8月,生猪价每斤7.5元,成为历史最高位,连一头淘汰母猪也能卖三四百元。

  1998年-2004年

  1998年4月,又是刘家人经历的黑色年份。农产品价格都在下跌,猪价在跌,刘家猪场母猪已经达到570头,肉猪600多头,全家再度欠下饲料款68万。1999年,因为无法还清欠银行的6000元,当年10月,银行拿查封房子做威胁,催他还钱。刘经栋养猪以来第一次大哭了一场,他想不明白,为何借钱时银行的人笑容满面,可催还款时竟然可以翻脸不认人?

  2002年,68万元的债务只剩下了十多万,生猪价此时每斤3至3.3元,但一包80斤的小猪饲料也要卖128元。

  2003年,刘经栋筹了50万元在中山坦洲开办了猪场,猪场交给在华农读畜牧专业的小女儿刘兰香和女婿打理。

  2004年猪价再升,一直持续升至下半年10月,每斤生猪4.8元,刘经栋还清了所有欠款。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