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探索具有湖北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1-05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77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畜牧业发展成就显著,一举扭转了畜产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并且承担起了新的历史任务,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年以来,全省畜产品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畜牧业继续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预计今年全省猪、牛、羊、禽出栏可分别达到3790万头、130万头、425万只、4.3亿只,分别增长11%、6.7%、8.4%和11.7%;肉类产量达到390万吨,禽蛋产量达到142万吨,牛奶产最达到15万吨,分别增长11.4% 、13.8%和8%;畜牧业产值615亿元以上,有望首次突破占农业总产值1/3的大关。
  现代畜牧业前连种植业,中连加工业,后连流通与服务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现代畜牧业的内涵是具有先进科学技术作为先导,先进生产工具作为支撑,先进管理和经营方式作为保障,资源高效利用,经济效益良好,与环境和谐并可持续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商品型畜牧产业。其本质特征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持续高效。现代畜牧业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内涵和衡最标准将会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但不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衡量的不变标准就是又好又快,好字当先。
  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既应遵循畜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应考虑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当前世界上居主导地位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模式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畜牧业强国的“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模式。这样的产业体系与发展模式,适合他们,却不一定适合我们。惟有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具有湖北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才是正确选择。湖北省人多地少,农民缺乏资金,畜牧业生产力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30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肉类3吨-4吨,而我们仅是人家的1/14。这样的资源禀赋与省情特点,使得我们既不能选择土地密集型主导的规模化畜牧业,也无法搞资本密集型主导的规模化畜牧业,只能搞劳动密集型主导、适度的资本土地密集的小型规模的标准化畜牧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要将农户培育成有实力、有活力、有很强应变能力的微观主体;鼓励发展畜牧养殖经纪人、农村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加速农民与市场对接,形成有分有合、有实有虚的现代畜牧业规模化大生产。
  当前,从湖北的实际出发,建设现代畜牧业,要重点抓好“四个关键”,建立和完善“十大体系”。
抓好“四个关键”.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调整畜牧业结构。在畜禽结构方面,生猪必须要发展。生猪是湖北省的优势,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要抢占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制高点。这样即使猪价下跌,我们的抗风险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也是很强的。今年宜昌、襄樊生猪出栏要过500万头,荆门、黄冈、恩施、荆州4个市要过300万头,2008年过300万头的要达到6个市。今年县市一级过100万头的要超过6个,明年过100万头的要超过10个。禽业是一个短、平、快的产业,出笼率快,占地小,加工和消费潜力很大,发展前景广阔,全省各地都有条件加快发展。江汉平原和库区要充分利用水面优势,在环境承载能力内加快发展水禽及其加工业。对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要按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进行选择性的扶持,大别山区、武陵山区、鄂北岗地要优先发展。要尽快改变畜产品加工业滞后的局面,争取在10年内将加工业产值增加到与畜牧业产值同等水平,壮大加工龙头企业,培育民族品牌。着力构建现代畜牧业新经济结构,实现畜牧从单纯的饲养环节向生产、加工、储藏、保鲜、流通等后续环节拓展,实现畜牧业与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紧密衔接,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二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畜牧业从传统散养方式向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式转变,实施畜牧生产方式转变战略,做到服务小农户,规范专业户,监督大型户,严格养殖小区,促进标准化、规范化和产业化。加强对散养户的培训,促进散养户的规模扩大,开展畜牧生态家园示范建设,改变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落后状况,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对专业户和大型养殖场(小区)强制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把专业户的标准化生产作为畜牧生产标准化的重点。鼓励专业化养殖小区进行股份制和合作制改造。大力推广适合中小养殖专业户的“标准化养猪150模式”,建设家禽标准化养殖科技示范户;扩大水禽生产规模,继续发挥湖北鸭蛋量大质优的优势,培植肉鸭规模生产;积极推行牛羊舍饲育肥、种草养鹅,充分利用草地与秸秆资源,提高草食畜禽的比重。加快发展产业化经营,实行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形成小规模大群体,促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
  三是有效控制动物疫病。动物疫病是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农村小规模分散饲养的状况,动物疫病威胁大,控制起来难度大,一旦出现问题,对农民造成的损失也大。如果全省将生猪死亡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就等于多饲养50多万头猪,多生产3500多万千克肉,可节约9000万千克粮食。建设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网络防治和畜产品安全追溯三大系统,提高畜牧业应对疫病风险的能力。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应对工作在第一线的基层畜牧兽医体系进行改革,要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积极解决好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待遇、养老保险等问题。增加对基层动物防疫部门的投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证工作经费。
  四是加大科技开发和利用力度。包括基础技术的研发,应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和新兴技术的开发利用。
建立“十大体系”,完善发展保障
  建立和完善畜牧业政策支持体系。一是进一步实施畜禽良种直补政策。要将今年实行的能繁母猪补贴制度继续坚持下去,并逐渐扩大到奶牛、肉牛、肉羊、禽等其他品种。对开展生猪人工授精良种补贴试点的当阳、枝江、南漳、京山、松滋、薪春、咸丰、恩施、应城等9个县市,要出经验、出制度、出成果,逐步向全省推广。二是建立和完善对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政策。襄阳、松滋、钟祥、曾都、仙桃、潜江、当阳、夷陵、枝江、京山、南漳、恩施、枣阳、鄂州等14个县(市、区)要落实过硬的措施,专款专用。三是要将往年财政支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专项资金纳入常年财政预算,形成长效投入制度。四是对养殖小区建设、大型养殖场环保设施建设实施“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扶持。五是探索建立畜牧业发展基金。在合理确定政府补贴和养殖户(场)缴纳基金数额和比例的基础上,建立畜牧业行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行业协会建设、重大疫病损失补偿、畜牧科研推广等活动,增强畜牧业自我发展能力。六是实行畜牧业政策性保险。在今年实施母猪保险工作基础上,逐渐扩大畜禽保险范围,因地制宜地采取引导和强制相结合的办法,选择合适的畜牧业保险经营模式加以推广。
  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一要重点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要围绕省里确定的10大重点保护品种,分期分批建设品种资源保种场或保护区。二要构建畜禽育种体系。依托湖北省农科院和华中农大,建立国家畜禽品种改良中心和区域分中心,以及种畜禽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扶持中粮等一批大型畜禽良种企业集团,通过企业的联合、兼并、重组,逐步确立这些畜禽种业集团在国内种畜禽市场的主导地位,推进企业联合育种进程。三要继续加强畜禽扩繁能力建设。在主产区建设一批牛和猪等优质品种的人工授精站,完善基础设施,配备必要的测定和育种设备,改善种畜禽质量检测手段,提高良种选育和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最终使个体生产能力普遍得到提高,增加养殖户收益。
  建立和完善优质安全的饲料生产体系。加大种植业“三元结构”调整力度。实行“以饲(草)代粮”和“以饲(草)增粮”的战略。积极开发饲料资源。继续大力推广秸秆等农副产品的饲用技术,积极开发利用棉菜饼粕和单细胞蛋白等非常规饲料资源,扩大饲料原料资源。加强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生产,重点扶持氨基酸、酶制剂、中草药添加剂、生态饲料加剂等的开发与生产。加快建设饲料质量安全体系。以省级饲料监测中心为骨干,改善饲料监测基础设施条件,提高饲料监测体系的整体水平。建立饲料安全预警体系,对饲料原料和添加剂进行安全性预警预报。完善饲料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建立饲料安全预警体系。完善饲料安全评价体系。全面推行HACCP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强化饲料和兽药监管,从生产源头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切实改善畜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状况,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一是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结合动物疫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强化省、市、县、乡四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强动物疫病控制,严格执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强化动物防疫监督,完善免疫监测、检疫监督手段,实施对动物及劫物产品有效的监控:严格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加强动物防疫屏障建设,建立和完善省际间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控制疫源流动。免疫标志加戴率、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率、上市动物产品持证率、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率、奶牛健康认证率均达到100%;重点防治的22种动物疫病达到控制或消灭标准;猪(羊)、禽和大牲畜病死率分别控制在3%、8%、0.5%以下。二是加强兽医诊疗体系建设。乡(镇)设兽医院,村(场)设兽医室。对动物疫病诊疗机构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鼓励个人开办兽医诊所。建立注册兽医制度,规范从业行为,使诊治水平适应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建设省级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和中南地区动物疫病区域性专业诊断实验室;续建11个县级区域性动物疫情测报站;重点建设83个县级动检站和583个乡镇兽医站,完善23个省级边境动物监督检查站;建设省、市、县动物防疫物资储备库。
  建立和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一是加快制定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程序及相关标准。按国家要求推行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二是强化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监控工作。抓紧实施兽医执业注册制度,官方兽医巡回检查制度,完善用药记录制度;扩大动物饲料动物饮用水和动物组织中兽药残留监测范围和数量,加大畜产品残留检测的范围和数量。三是健全畜产品安全监控体系。在完善省级畜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同时,在地市级兽药监察机构内建立区域畜产品残留检测中心。要重视对饲养环境和饲料兽药的监户,加大畜产品安全检测力度,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和加强检查;对违法生产、经营、使用途禁药品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进行查处,确保从源头上控制畜产品药残超标,确保向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的畜禽产品。四是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率先在全省畜产品生产优势区内推广普及标准化生产,实现从畜牧业生产投入品到畜产品市场准入过程安全化,确保无公害畜产品生产。
  建立和完善畜牧业经济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湖北省畜牧兽医统计年报制度》《湖北省畜牧业信息工作考核制度》,完善畜牧业信息网络和信息发布;坚持做好畜牧业定点调查与统计协调,抓好全省畜牧亚的基础信息工作。初步建立畜产品市场信息以及畜牧生产、消费、市场、贸易预测预警系统,开展畜牧行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上专家咨询等服务。
  建立和完善畜牧业的产业化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畜牧产业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和养殖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系,成为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帮助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划和建设好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畜禽生产基地。为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在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治上作好承诺服务。引进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到湖北投资、兴办产业。二是积极引导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对接,使之成为龙头业和养殖户之间的桥梁,尽快提高千千万万个养殖户进人社会化大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建立和完善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体系。一是制定和完善地方相关配套法规和实施办法,依法开展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加强畜牧兽医执法、畜牧兽医执法监督和产品质量监测监察体系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手段。三是坚持依法治牧,及时解决好执法、用法中的焦点和难点,严格执法、全力推进畜牧业法制化进程
  建立和完善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一要以改革为契机,优化队伍结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要达到80%以上,做到持证上岗;完善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具备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生产管理、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二要构建新型的基层畜牧兽医体系。重点建立健全村级畜牧兽医服务室,配备有实践经验、事业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由村民聘任上岗;完善兽医冷链和品种改良的器材等设施建设,实现繁育改良、防疫治疗、技术指导、饲料供应、产品销售“五不出村”,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三要积极完善服务机制。对于技术推广、信息服务、防疫检疫等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要在资金、人员方面给予保障;对于治疗、配种、饲料供应、产品收购等,引人市场机制,开展有偿服务。四要鼓励龙头企业和社会其他力量参与创办畜牧业服务组织,实现畜牧兽医服务体制的多元化。
  建立和完善畜牧业的市场流通体系。一是要加强市场建设。重点是建设活畜禽交易市场和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二是要推广新的市场营销方式。要运用拍卖、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期货等现代交易方式,建设相应的流通设施。三是对一些市场前景好、对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企业和产品,帮助企业进行宣传和市场开发。四是要积极组织优质畜禽产品的交易、评比等活动,,广泛宣传名优产品,树立“金字”品牌。五是开通“绿色通道”,保证畜产品流通顺畅,促进多销快销。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