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我国畜牧兽医工作经历了重大考验。我们打赢了2004年禽流感阻击战,2005年禽流感防控又取得了初步成效;有效控制了口蹄疫、猪链球菌病等重大动物疫情的扩散和蔓延,血吸虫病等人畜共患病疫情明显下降。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全面推进,兽药质量监管和残留监控得到加强;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稳步推进;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兽医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面所做努力,保障了畜牧业的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同时也赢得了国际声誉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2005年,我国动物疫情出现十分复杂的情况。正如国家首席兽医师、农业部兽医局局长贾幼陵所说,当前动物疫情形势依然不容乐观,2006年的防控任务更加繁重、更加艰巨。
常年免疫月月补针从防控禽流感和猪链球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经验来看,凡是免疫密度高、免疫效果好的省份都没有疫情发生。针对动物疫情出现的新特点,农业部要求各地要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要求,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具体免疫程序是:
对高致病性禽流感,要按照常年免疫、月月补针的免疫程序进行全面免疫。对肉鸡、肉鹅使用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等进行一次免疫即可;对种鸡(鹅)、蛋鸡(鹅)使用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等进行基础免疫,3周后用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或禽流感重组禽痘病毒活疫苗加强免疫,以后每隔6个月用H5N2禽流感灭活苗或者H5N1基因重组禽流感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对鸭使用
H5N1基因重组禽流感灭活疫苗进行免疫,肉鸭免疫一次即可,蛋鸭和种鸭3周后加强免疫,以后每隔10个月免疫一次。要求存栏家禽的有效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要严格免疫记录,防止母源抗体对免疫的影响。种禽、种蛋在检疫时一定要注明最后一次免疫日期。对口蹄疫,春秋两季进行集中免疫,新补栏的家畜及时进行补免。猪使用O型口蹄疫疫苗,牛羊使用O型-亚洲Ⅰ型口蹄疫双价疫苗。存栏家畜有效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对猪瘟、新城疫等其他重大动物疫病,按免疫程序进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常年补免相结合。
疫情报告重心下移2006年农业部将继续实施国家重大动物疫情监测计划。在对禽流感、口蹄疫全面监测的基础上,加大重点地区、重点部位的疫情监测力度。将疫情报告的重心下移,力争村村都有疫情报告观察员,保证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散养畜禽的发病死亡情况能够及时上报,及时确诊。
2006年,将努力构建突发重大动物疫情保障体系,明确政策保障、法律保障、组织保障、技术保障、经费保障、信息保障、制度保障和宣传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反应程序,规范疫情报告、预案启动、疫情处置、疫情解除、后续监测、损失评估、生产恢复、调查总结以及贸易恢复等程序。建立重大疫情处置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农业部将组建由部属事业单位有关专家组成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备队,并要求各省也要组织应急预备队。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能够做到“早发现、快反应、严处理”,及时控制疫情,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扩大无疫区建设成效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在四川、重庆、吉林、山东、辽宁和海南6省(市)建设的五片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禽流感、亚洲Ⅰ型口蹄疫频繁发生的情况下,五片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始终保持清净无疫,经受住了考验。2006年,农业部将继续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规章制度建设,引导、鼓励和支持各地按照标准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扩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成效,提高动物产品卫生安全水平,促进畜产品出口。同时要实施无疯牛病国家监测计划,推进国际认证。
加强执法开展专项整治2006年,省际检疫监督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健全完善,强化检疫监督执法区域协作。开展动物防疫标识溯源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动物及动物产品可追溯管理制度。加强检疫规范化管理,提高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执法水平,有效解决家禽检疫薄弱等问题,防止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入市场。开展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监管专项整治,加强活畜交易、屠宰、运输监管,严厉打击逃避检疫和运输、加工、贩卖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违法行为。开展动物防疫证章标志专项整顿,规范证章标志的使用和管理,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
兽医科研重在创新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今后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究方面,将强化科技创新功能,提高我国动物医学领域原始创新能力。针对重大动物病种,重点攻克活载体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DNA疫苗以及重大疫病预警预测、快速诊断技术、流行病学等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