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牛奶业风雨兼程数十年,高速发展就在这近10年,这10年来,发生了许多震动行业的大事,这些事,有正面积极的,也有负面灰暗的,但最终的意义,都是在推动着行业的良性发展,推动行业进一步趋向规范。
“中国学生奶计划”日供应量达280多万份
1992年,我国营养状况调查显示,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及发达国家比较,生长迟缓是我国儿童及青少年存在的严重问题。我国将在21世纪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强健全民体质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根本基础和重要内容,推广学生饮用奶计划和全民饮奶计划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选择学生奶,达到增强民族体质和智力的目的,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在借鉴国际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政府1998年底着手筹备开展学生奶饮用计划,在5个试点城市取得经验后,2000年11月15日,由农业部牵头、七部委共同参与的中国 “学生饮用奶计划” 正式启动。目前,学生奶计划已经在全国28个省区市的70多个大中城市推广实施,覆盖学校1万多所,日供应量达到280多万份。
总理梦:“每个中国人每天一斤奶”
2006年5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最近在视察重庆一家奶牛养殖基地时留言写道:“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 对此,中国农业部官员11日表示,中国政府正在采取多项措施推动国内奶业加速发展,并不断扩大乳品消费群体,争取让总理的梦想早日成真。
6月7日,中国奶业协会、国家学生奶办公室、国家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和蒙牛乳业在京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向全国贫困地区500所小学每人每天免费供应一斤牛奶。蒙牛乳业将为这项计划提供全面的产品和物流服务。与此同时,一项普及饮奶公益宣传计划,也将于近期开始覆盖全国。
“从这一项目开始,‘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更广泛的饮奶普及宣传活动将在全国展开。”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刘成果对记者表示: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唤起整个行业和全社会对公众饮奶、尤其是青少年饮奶问题的关注,并且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进来,早日实现总理“强壮中华民族的牛奶梦”。
《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修订版审核通过
2006年8月,《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修订版正式审核通过,广受争议的“有抗奶”将被叫停。同时,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表示,目前市场上的牛奶非常安全。 新国标强制规定把“抗生素残留”和黄曲霉素M1都列为必须检测的项目。而在1986年国家颁布的《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中,没有明确规定“抗生素”指标。
据介绍,奶牛易患上乳腺炎,很多养殖户因此会对牛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奶牛用药后应有3至7天的休药期。
这期间挤出的牛奶含有抗生素残留,应废弃,一些人为了利益则让弃奶流入了市场。这些奶就是“有抗奶”。由于一般抗生素能耐高温,现有的加热杀菌工艺根本无法完全消除牛奶中的抗生素残留。
达能与国内两大乳企分手
2007年10月中旬,达能亚洲有限公司与光明乳业另外两家股东——上实食品控股有限公司和上海牛奶(集团)有限公司分别签订股份转让协议,达能亚洲以每股人民币4.58元的价格向上述两家公司转让其持有的全部20.01%的光明股份,两家公司各接受10.005%。股份转让后,达能亚洲不再是光明乳业的股东,双方有关的业务合作协议和知识产权许可协议也将同时终止。战略发展上的分歧,是双方“分手”的主因。就在分手之际,光明和达能双方一致认定:此前的合作是“成功”的。
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表示,与达能“分手”,并不意味着光明排斥国际合作。实际上这种合作正在加强,但所有合作都是以坚持自主能力为前提的。
12月18日,蒙牛和达能就酸奶业务成立的合资公司恰满一周年之际,对外发布了终止联姻的消息。原因是“双方约定的外部合作条件尚不成熟”,以及“有关出资的先决条件未能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
而该决定来自是蒙牛团队的集体决定,双方透露,未来不排除再度牵手合作的可能,目前达能的拳头酸奶产品“碧悠”仍由蒙牛代为加工、生产和销售。在去年12月18日原协议中,内蒙古蒙牛、北京蒙牛和马鞍山蒙牛与达能达成合资协议,共同在中国生产销售保鲜乳,蒙牛持股51%,达能占49%。
《奶八条》加大对奶农补贴和信贷支持
2007年10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俗称“奶八条”,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八项具体措施,一方面加大了对奶农的补贴力度,如加大了奶牛良种补贴力度、将牧业机械和挤奶机械购置纳入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等;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奶农的利益保障,如加强对奶牛养殖农户的信贷支持。
此前,奶牛养殖的成本明显上升,特别是饲料价格上涨25%~30%。而在国内不少城市,原料奶的收购价格却一直保持不变,奶农养殖效益大幅下降。同时由于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未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一些企业限收、压级、压价、拖欠奶款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奶农养殖奶牛的积极性。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40%的奶牛养殖户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有些地方出现了卖牛、杀牛的现象。而在广东,奶农的收益情况基本上是微利、保本和亏损三种情形。
《禁鲜令》实施后再遇变数
2004年,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及其条文释义和《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即被中国奶业界称之为的“禁鲜令”,它的出台便遭到全国各省市地方奶协、中国奶协、广大奶农乃至中国农业部的强烈反对。
从2007年1月1日起,曾被延期3次的牛奶“禁鲜令”终于获准实施。按照规定,凡是加工食品就不存在“鲜”,今后,我国奶制品的外包装上不能再使用“鲜牛奶”等名称,而必须使用“灭菌奶(乳)”和“巴氏杀菌奶(乳)”等标准名称。
2007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与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液态奶标识标注管理的通知》,对液态奶的标识做出新规定。第一次在标“鲜”问题上做出明确规定:以生鲜牛乳为原料,经巴氏杀菌处理的巴士杀菌乳标“鲜牛奶/乳”。以生鲜牛乳为原料,不添加辅料,经瞬时高温灭菌处理的超高温灭菌乳标“纯牛奶/乳”。规定从明年1月1日起,生产企业必须在巴氏杀菌乳和超高温灭菌乳包装上做出明确标识,对部分企业原标签有库存的情况,需经申报核准后,适当延长原标签的使用期限,但原标签最后的使用截止日期也限于2008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