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发展 » 正文

解析畜牧业发展新常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9-10  浏览次数:239
核心提示: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党中央和新一届中央政府基于对科学规律和发展现实的深刻认识而提出的全新论断。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也即

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党中央和新一届中央政府基于对科学规律和发展现实的深刻认识而提出的全新论断。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也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就是说,新的发展趋势、新的发展标志及新的发展要求已得到充分、清晰和相对完整的呈现与归纳,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方针、政策,可谓一次重大转折与进步。

当前,我国畜牧业在以往长足发展的基础上,步入了以“换档、转型、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或新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新常态之新趋势

  

行业或产业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大体走势或变化趋势是判断是否告别旧态步入新阶段的基础。“十二五”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态势出现了以下明显变化,从而与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形成了鲜明对比。

  

1.产业扩张速度平稳下降,部分品种、部分阶段出现了回调现象,市场供不足需已成为历史。

  

从改革开放之初到“十二五”初期,肉蛋乳等长线畜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或紧平衡状态。随着禽蛋、生猪产能先后实现充足供应,鲜乳和牛羊肉则成为相对短线产品,价格一路攀升。但到了“十二五”中后期,这一局面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既与国内或区域内畜产品生产长期较快增长有关,亦与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以及国外畜产品大量进口(及走私)相关。总体看,畜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已从7%~10%降至3%左右,有的品种还会出现年度负增长,这与经济学供给学派的学说与收入拐点理论相符。

  

2.生产成本持续上升,提价及利润空间大幅压缩,发展动力不足。

  

近十年来,饲料原料、雇工价格一路上扬,加之用地、保健及环保投入的增大,使得畜禽养殖快速转型为资本密集型产业。目前,每公斤活猪饲养成本已达13.5元,每公斤牛奶成本达3.70元,与欧美及澳新等国相比,平均要高出25%~60%。在此情况下,畜产品要保持应有的赢利空间和市场竞争力非常困难。这也是近年大量肉、乳制品,特别是大包粉快速涌入国内市场,从而出现原奶降价、牛羊肉波动和生猪价格长时间低迷的主导因素之一。

  

3.产业转型日趋加快,规模化、集约化、合作化与专业化迅猛发育,正成为商品生产主体。

  

近五年来,随着发展新阶段的到来,特别是市场的倒逼,使得整个畜牧生产呈现快速转型之态,具体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生产方式由大部分兼营兼业向专业化转变,以迅速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水平;组织方式由分散、独立向协同、合作转变,各类合作社、产业联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标是抱团取暖、组团发展;经营方式加快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科技与管理得到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已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整个产业正摆脱传统落后状态,向着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环保的现代产业华丽转身。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同时也是令人欣喜的旅程。

  

4.国内畜牧产业北移趋势明显,比较优势变化与资本注意力的转移加快了这一进程。

  

长期以来,我国乳业以北方省份(黑龙江、内蒙、河北)为主产区,生猪则以中南部省份(四川、河南、湖南、湖北等)为主产区,肉牛肉羊则以草原牧区和粮食大省(山东、河南、安徽)为主产区。随着东部、南部经济发达地区步入产业升级新阶段,土地、用工、投入品成本飙升,加之气候、环境与环保的压力,导致上述地区畜牧业生产条件向负面变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在新《环保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以及《中央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相继出台后,畜牧养殖业开始向土地、环境、饲料及用工更具优势的东北、内蒙转移,恒大、汇源、中粮等各路资本、企业纷纷北上,建设集约化、现代化生产基地,尤以生猪业为甚。

  

5.产业发展越发具备理性与韧性,大起大落与无序竞争逐渐减少,产业自愈能力日益增强。

  

多年来,“猪周期”往复不断,规律性难以把握;蛋禽生产一年甚至有二三次波动;奶业的抢奶、拒收也多次上演,许多散小户快速退出。但与此同时,那些长期从事养殖业并有一定市场把控力的企业家和准备大举进入现代农业、食品产业的资本,从产业大势着眼,继续在优势产区布局产业基地,有效弥补了散小户的退出。尤其近两年的漫长低猪价周期,并未像以前那样导致基本生产力受到过大伤害;肉牛肉羊生产尽管近年也出现了少有的价格波动,但投资者仍旧看好产业前景。这是市场陶冶的结果,也是产业在波动、调控的往复博弈中逐渐成熟的过程。

 

新常态之新标志

  

判断一个产业是否转入新阶段或步入新常态,必须有一些标志性的轮廓或事件与旧的阶段或形态形成了反差并易于区分。它和新趋势有必然联系,又属不同的坐标体系。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五点:

  

1.摆脱传统落后走向现代化成为主导性标志。

随着产业的发展、市场的开放与竞争,以及理念、手段、方式的变革,畜牧产业也在经历着惊喜与痛苦并存的蜕变。近三年,我国畜牧业迅速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型,我省仅新建的年存栏规模达2000头(泌乳奶牛1200头)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场即达182家,共有近万个规模化养殖企业投入运营。这些企业一改传统产业的散、小、弱、粗状态,开始以工业化的理念、企业化的管理、合作化的机制和产加销一体化的定位建设、运行,并把技术、信息与管理整合进产业组织与运营之中,使得产业的现代化有了基本支撑,其经营水平、生产效率及比较效益也得到了快速提高。

  

2.资本与品牌已成为强势力量。

  

在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能够以相对优越条件实现资源整合、形成主导性力量的,必须是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及成熟的商业运作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或创业资本,否则,光靠本土企业或小型企业的自我积累或弱弱联合,难成大器。目前,伊利、蒙牛、光明、飞鹤、完达山、贝因美等乳企已基本垄断了北方奶源市场;温氏、雨润、双汇、金锣等占据了生猪产业的高地;恒大、汇源、中粮等开始强势进入绿色食品和现代农业领域。这类企业无不是利用资本和市场的组合,以品牌为媒介来参与和赢得竞争的。这既是畜牧产业进步的标志,也是重要的助推力量。

  

3.国内市场面临着日益残酷的国际竞争。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畜产品市场,一年即可消费6亿多头生猪。随着加入WTO,特别是近几年多个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生效,畜产品进口量迅猛增长,净进口已成为常态。以乳制品为例,2014年,我国共进口乳品181.26万吨,同比增长13.85%,其中进口奶粉92.37万吨,同比增长8.1%;折合成原料奶,约为1169万吨,是国内原奶产量的31.4%。婴幼儿奶粉竞争更加剧烈,国外品牌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国内许多乳企为了降低成本、提升利润开始部分或全部采用进口低价大包粉替代当地原料奶生产还原乳制品。此外,牛肉、猪肉、羊肉及液态奶进口量也呈逐年递增之势,形势相当严峻。

  

4.安全已成为制约发展的首要因素。

  

长期以来,畜产品总体上供不应求,市民曾凭票定量供应,农村只能靠自己少量饲养自给,人们的关注点与追求是吃到、吃饱。随着生产的快速发展、供应的迅速改善,特别是人均收入超过最低保障线后,吃得好、吃得放心成为城乡居民的关注焦点。近些年,国内相继发生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等食品安全大案,加之禽流感、蓝耳病、小反刍兽疫等传染病的局部发作,以及注水肉、病害肉大量流入市场的恶劣事件,使得畜产品安全成了舆论热词和炒作热点;与此同时,人们对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生态安全已上升为政府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在新阶段,如何通过技术、政策、法律等综合措施保障畜产品、畜牧业和草原生态系统及牧场环境安全,已成为决定发展与否的首要因素。

  

5.资源稀缺与环境约束日趋严峻。

  

当前,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最突出的即融资难、用地难、治污难“三难”问题。短期看,融资难最为突出,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但长期看,土地、饲料、饮用水日益稀缺,草原植被大面积退化及被开垦利用,以及规模养殖企业粪污的收集、贮藏、处理设施配套建设与运行缺乏资金保障将成为限制甚至危及畜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以黑龙江省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全省草原面积保有近亿亩;到上世纪末锐减为6500万亩,而近年的普查结果仅剩3100万亩。近年来,新建专业化、规模化牧场又遭遇了严峻的用地制约,基本农田不能用,荒地荒山无盈余,规划调整无空间,建设用地成本高。如何统筹兼顾,加快破解新愁已成为现实命题。

新常态之新要求

  

新常态有新规律,新阶段也必然有新要求。着眼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现实,必须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着力构建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与竞争主体,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动员各种力量参与创业创新,唯有如此,才能给新常态贴上新标签。

  

1.产业运行模式必须适应市场竞争。

商品生产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让养殖企业认识到了良种、良法以及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引进良种、采用新技术、新标准已成为共同的主动行为。但在新常态下,还必须认真研究那些成功企业的商业运营模式,并结合本地、本企、本行业实际,加以探索、修正、完善,使资源的配置、资本的利用、市场的拓展、信息的整合、人才潜能的发挥达到最佳。这方面,广东温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同时也证明,只有把先进科技、规范化管理与充分适应市场竞争的商业运营模式相结合,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牢牢把握主动,并迅速做大做强。

  

2.培育新型主体成为重要任务。

  

以往,畜牧养殖以千家万户、兼营兼业为主,市场发育及产品竞争不充分,所以培育市场竞争主体摆不上工作高位。但在新常态下,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培育、扶持各类市场竞争主体,使之具备参与竞争的资格和能力。从养殖环节看,要把支持的重点向规模化家庭牧场、专业化合作社和现代化养殖企业转移,并通过淘汰落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全产业链看,要着力培育能把农户组织起来,能把当地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具有品牌号召力的产加销一体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如河南中鹤集团那样,在做大产业的同时,能让广大农民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链式组织、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是必由之路。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各地开始重视按产业链来配置资源、培育企业,像飞鹤等提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从全球化角度,着眼于产业分工和比较优势发挥,国际上又提出了供应链概念;同时许多优势资本与企业提出通过协同、合作,共同打造价值链。这种链式组织、全系统联动方式理应成为今后的发展主流。最近,中央又提出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命题。从畜牧产业来看,就是要将一产的养殖、饲草饲料种植,二产的畜禽产品与饲料加工、畜牧装备生产,与三产范畴的牧场建设,技术、信息、管理服务及投入品供应与产品流通等进行统筹组织,高度对接,进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益的均衡分配、优势的充分发挥。当前,应以农牧对接互融、产加销服一体为主要工作着力点。

  

4.绿色、生态、环保、可持续成为刚性要求。

  

在新常态下,必须把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畜牧业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严格执行基本草原划定和确权登记及养殖分区制度;牧场建设必须配建粪污治理与资源化利用设施;大力发展绿色、无抗养殖,并依据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消纳能力确定发展规模。与转方式要求相适应,在确定产业发展规划时,要相对弱化数量的扩张,注重构建和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把畜产品质量、畜牧业安全、养殖企业效益和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作为衡量产业发展质量的主要指标,使粗放式增长快速转化为以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主的集约化方向上来,把绿水青山留给子孙。

  

5.创业与创新成为构建新优势的不二选择。

  

在新常态下,为了摆脱“三难”问题,破解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难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市场竞争的新优势,必须走全民创业、全力创新之路。创新产业的组织与运行机制,切实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充实行业协会的协调、服务功能;创办和壮大一批产业龙头,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壮大产业链。以“互联网+”创业大潮为契机,创新畜牧产业形态,在加速产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把传统产业与现代技术充分融合,诱导和衍生出精准牧业、智能牧业、远程牧业等新的高级形态。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破解风险控制、产业调控等难题,尽快实现二次创业和产业跃升。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