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12月14日,滁州市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组织市农牧、财政、监察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并邀请新闻媒体参与,分2组对全市秋冬季动物防疫工作进行了督查。本次督查采取听取汇报、查看资料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共抽查了16个乡、32个行政村、61个村民组的176个农户、33个规模养殖场的动物防疫情况。17日下午,督查组在市防指办召开了督查情况汇报会,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今年秋冬季动物防疫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特点:
1、高度重视,部署到位。9月29日,省、市秋冬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各县、市、区都先后召开了专题会议,传达贯彻省、市防指会议精神,并下发通知,部署秋防工作。凤阳县、南谯区人民政府与全县(区)乡镇签定了动物防疫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明光市各乡镇将秋防工作进展情况作为早会必须汇报的重要内容。
2、责任明确,投入到位。今年秋季防疫,各地都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据统计,全市秋防到位资金达256.23万元,其中,县级配套94.83万元,乡镇投入90.60万元。天长市还安排10万元秋防奖励资金,全椒县安排5万元防控物资储备和监测费用。全市共领购口蹄疫病疫苗518万毫升,100%完成省防指下达的疫苗领购任务;已领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疫苗2305万毫升,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220万毫升,猪瘟脾淋苗76万毫升。
3、制度落实,免疫到位。从检查看,各地严格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要求组织开展免疫注射,全面落实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和政企、技企帮扶制度。南谯区的乡镇政府还与辖区内所有养殖大户签定了《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责任状》。目前,全市基本完成秋冬季防疫任务。共免疫猪155.31万头、牛羊57.22万头,禽2874.81万羽。其中,规模养殖场的口蹄疫、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和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率均达100%,农户散养生畜的口蹄疫的防疫密度为95%,家禽禽流感防疫密度为96%,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防疫密度分别为94%和96%。琅琊区的蓝耳病、猪瘟免疫率也达到了100%,天长市推行的家禽免疫脚标,来安县实行统一规范的免疫档案等成了今年秋冬季动物防疫工作的亮点。
4、体系健全,工作到位。目前,全市已完成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共录用村级动物防疫员952人。从督查情况看,村级动物防疫员在动物防疫工作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基本上按要求做到了“三个同步”,即“四病”免疫同步,注射与挂标、发放免疫证明、建立免疫档案同步,防疫与母猪保险同步。督查人员一致认为,今年的秋防工作明显好于往年。
5、多措并举,扶持到位。今年是畜禽养殖业发展机遇最好的一年,各地在落实能繁母猪补贴、母猪保险、奶牛补贴、生猪饲养大县补贴、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等国家、省、市扶持政策的同时,也出台一系列扶持养殖业的政策,如凤阳县拿出100万元对每个标准化养殖场补贴2万元,全椒县通过温氏集团为养殖户提供信用贷款担保等。在这些扶持措施的推动下,我市的畜禽生产方式正在向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转变。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麻痹、松懈思想有所抬头。由于长期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不少地方存在认识不足、思想松懈、工作疲塌等现象。
2、防疫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检查发现,有的防疫员不按程序注射疫苗,不按规定填写、发放免疫证明、打挂耳标。全椒县的村级动物防疫员甚至只将疫苗发到村队,由农户自己免疫。
3、工作进展不够平衡。表现在规模养殖场的免疫好于散养户,猪禽的免疫好于牛羊,口蹄疫、禽流感的免疫好于蓝耳病、猪瘟,免疫档案的建立好于免疫耳标的打挂和免疫证明的发放。部分地方还存在漏防、补防不及时等现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结合现阶段的工作实际,市防指要求: 一要进行补缺补差。要确保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等“四个病”的免疫率、标识率达到100%,同时健全免疫档案和饲养档案;二要开展抗体检测。尤其要加强对种畜禽、规模养殖场、水网地带以及靠近南京地区畜禽的免疫效价检测,对达不到免疫保护率的要立即组织补免;三要加强考核、培训。各县(市、区)农牧部门要会同乡镇政府对秋冬季防疫工作实施考核,并实行绩效挂钩,对考核中不称职的村级动物防疫员,要坚决调整;要加强业务和工作能力培训,提升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整体素质;同时,要千方百计提高防疫人员待遇,解决意外伤害保险等问题;四要强化动物检疫。要加强产地、运输和屠宰检疫,确保上市肉食品卫生安全。5个公路动物防疫督查站要坚持24小时上岗,履行消毒车辆、查证验物、堵截疫源的职能;五要完善应急机制。各地防指办要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要做好应急人员、资金、物资等储备,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确认,及时处置;六要统筹兼顾安排。各地要在做好秋冬季防疫扫尾工作的同时,认真总结2007年的工作,理清下一年的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