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方品种太湖鹅是“国宝级”家禽种质。然而,受养殖收益较慢影响,太湖鹅种群一度濒临灭绝。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下,这一品种又恢复了生机。昨天,记者来到了位于西山岛的太湖鹅国家级保种场,在养鹅人几十年的坚守下,这个品种终于得到延续。
西山岛上的太湖鹅保种场面积有200多亩,现在养殖有5000多只太湖鹅。由于鹅群的生长特性,无法像鸡鸭一样进行大规模机械化养殖,除了小鹅孵化需要人工协助外,这里的鹅基本采用了放养模式。保种场负责人陆火林告诉记者,太湖鹅的主要饲料是新鲜青草加少许玉米粒辅助。为了保证五千多只太湖鹅的口粮,保种场内种植了大量的黑麦草,这种草生长速度很快,鹅群”扫荡“过后,过一阵子又能很快长出来。
太湖鹅是一种原产于苏州的小型白羽鹅,具有产蛋率高、不易患病、不挑食、肉质鲜美、杂交优势特别明显等特点,因此被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成为与湖羊、太湖猪等齐名的“国宝”。但这个品种的成年鹅体重仅有六七斤,加上生长周期较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少太湖鹅养殖户纷纷转向个头大,生长快的其他品种,太湖鹅总数一度锐减至800多只。从2006年开始,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选择在西山岛上重新建立太湖鹅保种场,“云兰”乳业的“当家人”陆火林也接过了这一传统品种,在多位资深养鹅人的共同努力下,延续纯正的太湖鹅品种。
在保种场的孵化室内,记者看到一个个鹅蛋在保温箱内进行人工孵化,鹅蛋的孵化时间要比鸡蛋长不少。在距离孵化室不远的“幼儿园”内,一群孵化不久的小鹅尚未褪去嫩黄的羽毛,叽叽喳喳十分可爱。“繁育纯种太湖鹅,不是简简单单养大就可以。”有着几十年养殖经验的苏建东曾是葑门孵化场的资深“养鹅人”,他介绍说,出生的小鹅按照家族分在一个个围栏里,待成年后选取体型最为优秀的进行育种。每个家族都有固定的标记,体型太大或太小要被淘汰,长得太快或太慢要被淘汰,产蛋太低或者出现杂毛也要被淘汰,就是为了保证太湖鹅的血统纯正。
“放养的太湖鹅就像一群孩子,每天需要大量的工作。”家住市区的苏建东从2006年开始,每天往返120多公里来到西山岛上的太湖鹅保种场上班。由于散养的需要,保种场日常一切工作全部需要人工完成。每天上班,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鹅圈、喂草、让小家伙们出圈散散步。陆火林告诉记者,和其他禽类肉质比较,鹅肉是最为“生态”的,这和养殖的方式、环境、水质和空气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这个太湖鹅保种场每年向外供应2到3万只太湖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