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抗养殖”是个趋势,但它不是个概念,不是仅仅不使用抗生素这么简单,它是个系统工程,我们急不来。在高呼无抗养殖前,我们还有很多基础功课要做。
人类和动物都离不开抗生素
什么叫食品安全?可以肯定的是,安全的食品来自于健康的动物。从消费者角度来讲,没人会购买和食用不健康的动物。所以只要有疾病存在,就需要治疗。不治疗,患病动物就不会健康,也就不可能有人们期待的食品安全。这就是治疗用抗生素的作用和存在的意义。比如丹麦是我们熟知的限用饲用抗生素的国家,其在限用之初,生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600%,治疗性抗生素的使用量也呈比例增加。你能说这是无抗养殖吗?
抗生素并不是洪水猛兽,它对于人类寿命之大幅延长居功至伟。可以肯定的是,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抗生素的使用仍然不可替代。
消费者尤其是中国消费者对于抗生素问题真正的担忧应该来自我们自身的滥用。发达国家对人用抗生素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管理,即使在医院也不能随便使用。而在中国,抗生素俯拾皆是。据统计,中国人2014年输液达到104亿瓶,首尾相连可以绕赤道5圈。
“我们生病滥用抗生素,却又害怕鸡肉含有抗生素,这和一边吸烟一边担心雾霾一样可笑。”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为兽用抗生素的滥用唱赞歌。我要说的是,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对于抗生素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耐药性的问题,因而要解决的是滥用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用的问题。
抗生素按使用对象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人用,一类是兽用,还有一类是人兽共用。兽用抗生素又可分为治疗性抗生素和饲用抗生素。中国消费者所“向往”的国外的“无抗养殖”其实只是对人兽共用抗生素的禁用和饲用抗生素的限用,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不用。消费者也许担心“鸡肉中抗生素残留”,其实只要严格遵守停药期的规定,这点药残不足以威胁人类健康。
饲用抗生素的命运
自1946年人类发现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能明显提高肉鸡的日增重以来,先后有近百种抗生素被广泛添加在畜禽饲料中,用于提高饲料利用率以及促进畜禽生长。
客观地说,如同动物遗传育种的研究成果一样,饲用抗生素对全球现代畜牧养殖业的飞速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那么,好事是怎么变成坏事的?
人口增长、资源受限,迫使人类无限止地追求经济动物的生产效率与产量,而在养殖中使用抗生素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加上高密度规模化养殖模式下动物健康状况较差,造成了60多年来养殖业对饲用抗生素的过分依赖。国外的统计,约有70%的抗生素及相关药物被用作畜禽的饲料添加剂抗生素。国内也有这方面测算,全球每年消耗的抗生素总量中90%被用在食用动物身上,且其中90%是为了提高饲料转化率和促生长。
抗生素滥用的后果是加剧耐药菌的进化和变异,不仅加大了动物疾病防治的难度,更对人类抗生素的使用安全构成威胁。于是人们想到了对动物用抗生素的限止。一如饲用抗生素的应用肇始于欧美发达国家,对它的禁用或限用又发端于这些国家。
于是乎,喜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的中国,在养殖环境条件、饲养管理水平、疫病防控能力、营养调控与遗传育种技术等方面尚未完全与发达国家接轨的情况下,又要学习人家的“无抗养殖”。
这当然能迎合消费者的要求而成为商家的卖点,但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无抗养殖离我们有多远
食品安全除了产品质量安全外的另一个含义是,食品供应数量上的安全,通俗地讲,先要解决吃得上,然后再谈吃得好。难道我们不够吃吗,不一直在喊产能过剩吗?这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如果让我们经常诟病的农户散养彻底取缔,我们还真就不够吃了。所以说,大群体散养是目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保障民生供养的一支生力军。那么,对照国外“无抗养殖”的“群众基础”,当我们的饲养环境、生产方式、养殖模式没有改变,当这支生力军没有消失时,“无抗养殖”似乎只是养殖“龙头企业”博取消费者关注的“专利”----它们真正都做到无抗了吗!
我国从2000年开始也就有了无抗养殖的研究,集中在乳酸菌技术、中兽药技术、复合微生态制剂等功能性添加剂的研究。在试验条件下,确实有一些产品具有一定的使用效果,能在小范围内实现无抗养殖。但由于养殖环境、技术成熟度、比较效益等因素,鲜见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到是成为专家学者们的谈资和科研选题时的由头,成为饲料和兽药企业营销包装时的噱头。
在中国,由于规模养殖的环境条件、密度条件、防疫条件均不如欧美发达国家,可以想象,如果直接全面禁止在养殖中添加饲用抗生素,将带来更大的损失。炒概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要有相应的步骤和解决方法。最为迫切的是要系统性地解决动物疾病的防控问题。
总结
这不是能不能用抗生素的问题,也不是单个养殖业者的责任,要呼吁政府和行业组织能够联合采取行动,全面规划动物疫病防控战略,为广大养殖业者指明发展方向,这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希望所在。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文章来源:中禽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