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禽业产能过剩的论断已经深入人心,整个行业步入了结构性调整和去产能的新常态,生存和市场压力带来了今天残酷的竞争。但每一位进入行业的从业者,又被后天的美好鼓舞着。所谓的美好,就是和发达国家禽产品发展轨迹一番比对后,兴奋的发现我国家禽产品市场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而这个潜力寄托着企业的未来。然而,企业也许忽视了明天的残酷,那就是消费需求的天花板比预想的要低,行业特殊性带来的生产经营风险没有充分预见,跟风进入市场最后骑虎难下,步履维艰。
投资过热带来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正是今天产能过剩的根源。而媒体过多的宣传农业致富,对投资风险鲜有提及,信息呈现并不全面。正如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侯水生研究员所说,确实有必要给养殖从业热情泼泼冷水。
1、有效需求不足
毋庸置疑,家禽业拥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但也不得不面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实问题。因此,后天的市场潜力并不代表明天就有需求量,中间存在着一个难以控制的转化阶段,而转化能力的大小和期限与购买力、消费偏好及商业环境等因素有关。
我国是一个低收入、低消费率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并没有采用中位数,而平均数容易受到极差的影响。有观点认为,我国的财富有向少数人集中的趋势。这意味着,大众实际的收入应该比公布的结果低。由于人均收入较低的缘故,我国消费率也处于较低水平。官方称中国消费率低于GDP的50%,也有专家认为实际水平还应该高10%,但两者皆低于世界平均80%的水平。有研究表明,消费率的降低在近几年甚至有加剧的趋势。
消费偏好改变影响供需平衡。一方面,肉类等食品支出比重在减少。从2011年起,CPI权重构成发生了调整,居住性消费比重大幅提升;食品类消费有下降趋势,约占三分之一。而在食品类别中,肉类约占25.5%的权重,仅次于粮食。食品权重调整,从侧面反映了肉类等食品购买意愿的乏力。有观点认为,食品权重下降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发生。另一方面,肉类消费的品质已有大幅提高。消费者对健康、安全有更大的认同和追求,这将对仅停留在保供给而非品质提升层面的供应体系产生过剩压力。因此,未来中国居民的肉类消费实际上存在着非乐观因素,并且这种消极影响短期并不会改善。
商业环境是需求转化的重要条件,如果仅有收入增长,缺乏物流、商业设施投入不足也不行。而商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更有赖于地方政府的配套能力,行业自身的推动能力有限。以农村市场为例,不可否认农村存在着大量的消费需求。比如,农村红白喜事的消费量就很大,其肉类绝大多数来源于县级批发市场,但如果企业渠道下沉,必须依赖当地的大型超市等商业体系。没有类似的销售渠道配套,所谓的需求是难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增长的。
2、生产经营风险预判不足
家禽养殖业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活体养殖生产风险和长周期经营风险。
活体养殖具有较大的生产风险,主要是因为活体不同于一般商品生产资料,无法随意停产,且生产稳定性差。一般工业品生产资料停产后,可以随时恢复,但活禽一旦停饲就意味着销毁,后期恢复的时间也会很长。除饲料成本外,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疾病和突发疫情带来的高死淘率,而家禽生产管理的科技含量已经越来越高。
经营风险主要是生产周期长带来的资金压力以及对市场反应的迟钝。生产周期长意味着后期资金投入较大,这和工业生产重前期投入,可以适当减少后期资金配比不同。家禽业对后期生产的资金需求非常大,而业内不少企业倒闭主要是因为市场低靡时资金链断裂造成的。尤其是养殖企业贷款较难,如果资金吃紧且必须防疫和购买饲料时,借助民间资本甚至高利贷的情况也有发生,这时的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会加大。另外,生产周期长也意味着对市场的反应会迟钝。生产的动力来源于市场需求,但是周期长意味着生产的动力受到市场需求的刺激较长,一旦市场变化,产业的调整会很慢,容易造成产能过剩。
当前,社会资本进入农牧业领域力度空前,并推动一些大企业纷纷扩大规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往往有更好的终端控制能力,是基于有效需求带动的投资,不会产生严重的天花板效应。但于多数企业而言,还是应该用更谨慎的态度扩大投资需求。《中国禽业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