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理由 空气和水,是一座城市重要的幸福指标。4月1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水十条”,其中要求严防畜禽养殖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已提升到国家层面。目前福建省正在建设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不妨借鉴外省“治猪”的先进经验。
既要吃猪肉,也要水质清,养猪与环保如何兼得?如何探寻一条生态养猪循环利用的路子?日前,海都记者专程赴浙江省嘉兴市探访生态养猪的经验。两年前,黄浦江 死猪事件把嘉兴推上风口浪尖。两年后,通过升级改造,嘉兴实现了猪粪猪尿的变废为宝,也重现了“江南水乡”。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嘉兴养猪业的华丽转 身,让人眼前一亮。嘉兴治猪的奥秘何在?嘉兴的生态养猪可给福建提供哪些借鉴?记者来到嘉兴市,进村庄,访农家,探猪舍,寻找其中的答案。
曾经污水乱流,现在水清伴花香
嘉兴位于平原地区,河网密集,是闻名天下的水乡。初夏时节,海都记者驱车一路开窗驶进嘉兴的新丰镇、凤桥镇、大桥镇,这些曾经都是养猪较密集的乡镇,却没有闻到丝毫异味。猪舍的影踪也不多。村里种了许多花木,散发着清香。
再看看四周密布的内河,河水清清,闻不到臭味,也看不到浮起一些泡沫。初夏时节,莺飞草长,人在河边行走,品味“江南水乡”,好不惬意。
很 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黑黑的水,臭臭的味。那时,养猪还是嘉兴的支柱产业,全市每年养猪一度达到700万头。这些猪粪水沿着密布的河网, 很快扩散至整个嘉兴地区。像当时养猪最多的新丰镇,“养猪上万头、满村污水流”是新丰形象的概括。嘉兴市南湖区政府有关人士笑称:“当时只要走到新丰境 内,就会闻到猪粪味,越往里走,猪粪味越浓,河水越来越黑,说明你就走对路了。”
两年时间,嘉兴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
狐尾藻能治水,还能做猪饲料
嘉兴治猪,亮点之一就在于生态循环,农牧结合,将猪粪猪尿变废为宝。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浙江一直走在前列,今年浙江还成为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
嘉 兴的五丰牧业有限公司,利用中科院研发的“治水神草”——狐尾藻,实现了生态循环。在五丰牧业的猪舍四周,有五个大水塘,上面都漂浮着绿茵茵的狐尾藻。猪 舍流出来的猪粪水,经过固液分离和预处理后,就流入水塘进行净化。公司负责人蔡丽阳用一次性塑料杯,逐一舀起池中的水,让记者肉眼观察水质变化。记者发 现,第一个池塘的水呈深黑色,从第二个水塘开始,水质变清了一些,气味也变淡,到了第五个水塘,水质已很清澈。这些处理后的水,又被公司用来养鱼。
“狐尾藻能有效消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吸收磷等成分,使水质指标明显改善。”蔡丽阳说,狐尾藻还能作为猪的饲料,“是母猪的天然维生素”。有了狐尾藻,一头猪养下来,能省50元的饲料费。
“用狐尾藻治水,是生态治理,成本较低。”蔡丽阳说,目前他处理1吨污水的成本是2元左右,而如果用沼气池等技术,用电较多,成本要10元/吨。
此外,这个智慧的“猪倌”还从猪场治污中看到了前景和商机。目前,五丰牧业还把狐尾藻推广到嘉兴河道治理。
每个乡镇,都建有机肥处理中心
“像五丰牧业这样的生态循环模式,才是生猪养殖的重点发展方向。”嘉兴市政府有关人士说,嘉兴治猪,就是要拆除大多“低、小、散”的养猪户,引导养猪规模化、生态化。同时,政府也积极为零星养殖的散养户提供三废(猪粪、沼液、病死猪)收集处理服务。
在新丰镇采访时,记者偶遇一辆嘉兴市汉塘环境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槽罐车,车子停在农户的猪舍前,将散发着刺鼻臭味的沼液或猪粪,运到相应的处理中心。据介绍,汉塘环境是新丰镇的国资投资公司,专门上门收集猪粪、沼液、病死猪,经费主要由财政支出。
新丰镇镇政府有关人士介绍,上门收集的除了槽罐车,还有运输船。“陆路不便、水路畅通的,用船只装运收集;原先建设的沼液储存池远离村道的,用管道引到路边 收集。”而收集来的猪粪,统一运送到镇上的有机肥处理中心,制作成有机肥。据介绍,嘉兴市每个镇上都有这样的有机肥处理中心,将猪粪变废为宝。
猪场不能一赶了事 关键在改造升级
两年前,迫于黄浦江病死猪事件,嘉兴市也在大拆猪场,目前嘉兴全市生猪量已减少了八成左右。其中,养猪最多的新丰镇,生猪存栏量已经从45万头锐减到了3.5万头。
但 是拆除猪场只是第一步。嘉兴市政府有关人士就坦言:“治理养殖污染不能只做‘减法’,需要升级改造。”嘉兴所做的“加法”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引导养猪 规模化、生态化,同时在每个乡镇建立猪粪猪尿的收集处理中心。嘉兴的实践证明,如果对猪场一赶了事,污染不是消失了,只是转移了,因此关键还是改造升级。
治猪其实就是在治水。近些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五水共治”,通过做好治水文章,牵一“水”而动全局,打开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目前,福建正在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在保持空气质量的同时,也迫切需要关注水安全,“治猪”正是其中的突破口。在国务院出台“水十条”之际,作为福建,不妨借鉴浙江“治猪”的他山之石,守护母亲河,让清新福建永葆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