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2011年至今三年的下滑之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养殖行业触底回升的信号日益清晰。在过去的三年中,行业通过积极去产能,已经从产能过剩慢慢走向供求平衡,为养殖行情的启动奠定了基础。
信号1:猪周期启动
今年3月份以前,猪肉价格同比涨幅已经连续14个月为负,到3月才止跌回升。进入四月以来,生猪价格迎头向上,均价达到13.1元/公斤,单月环比上涨11%,同比上涨24.7%。市场预期的猪周期是否已经启动?生猪行情有没有启动,到底能走多远,走多久,很多人都在心里嘀咕。
众所周知,禽畜养殖中,禽主要是鸡,畜主要是猪。猪的规模要比鸡大很多,全国一年消耗猪大约6.2亿头。历史来看,猪和鸡的周期基本是一致的,因此生猪价格更具代表性。
那“猪周期”真的来了吗?记得去年三季度,有券商研究员就开始喊猪周期启动,认为猪价上涨趋势不可逆转,然而生猪价格却并不配合,冲到15元/公斤以后,2015年3月又一路下跌到了11.6元/公斤,大家的预期再次落空。
研究猪周期就像研究股票一样,要想从中获得超额收益,最重要的是能通过基本面的细微变化来预判行情的到来。在各类消费需求都下台阶的情况下,畜禽养殖行业由于供给端明显的快速下降,甚至出现养殖户情绪过于悲观,供给端过度收缩的现象。
从下面的图可以看出,历年来4月猪价都是比较萎靡的,这也符合消费的季节性,一般春节过后,消费市场都比较弱。但从今年4月开始,猪价出现了明显的上涨,5月的第一周继续向上,打破了过去的规律。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信号,养殖股值得开始重视。
继续看图。能繁母猪存栏和生猪存栏都从2013年四季度开始下降,但之后的走势有所不同。作为生猪存栏的先导指标,母猪存栏的持续下降让市场在去年三季度的时候就认为猪价要起来了,而实际结果却让人失望。
我们可以看到,能繁母猪的存栏一直在持续的下降,而生猪存栏却在一轮下跌以后,在2014年初开始企稳不再下跌,一直持续到10月才再次掉头向下。造成差异的原因是PSY(母猪年生产力)的提升,从PSY的趋势图可以看到,受益于养殖技术和防疫水平的提高,2014年PSY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分析猪价上涨背后的逻辑,最重要的就是存栏的持续下降。在母猪存栏数量在已经突破4000万头的背景下,个人更看好未来的猪价大趋势,猪价进入上涨通道值得期待。
目前,母猪存栏已经下降到3971万头,假设15年PSY继续上升达到15.4,全年可供应量为6.11亿头猪。按照历史来看,我们一年猪肉的消费量大约在5100万吨,假设出肉率为75%,猪均重为110公斤,每年满足需求所需猪头数为6.2亿头。
也就是说,现在已经基本到了供需平衡的阶段,母猪存栏的继续下降可能会导致我们进入供不应求的情况,助推猪肉价格的上涨。而母猪存栏的下降在农民养猪没有较好收益之前,不会出现明显的趋势变化。目前,农民的养殖利润在盈亏平衡附近。
信号2:产业资本增持
另一个可以观察到的信号是,不少上市公司开始出现产业资本的增持,这在过去是从未发生过的。在长达三年的低迷期里,产业资本的增持颇为鲜见。长期处在行业一线,养殖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对行业的理解一定更加深入,于是,近期出现的大量养殖企业管理层或者员工通过定增或者员工持股等方式在增持自己的股票,也从侧面印证了我们对猪周期启动的逻辑。
从金额来看,最多的牧原股份的管理层和员工拿出10亿来参与定增,相当可观。除此以外,圣农发展的定增引入了KKR,着名的产业投资基金,也说明了业外资本对养殖行业的兴趣度在加大。
信号3:触网频繁,互联网牵手农业
互联网的大风正在席卷整个社会,而农业作为行业规模大、效率低、中间环节多的行业,最适合“被改造”。
养殖本身是一个资产规模比较重的行业,互联网的接入可以为企业实现轻资产打开通道。传统的养殖模式分为公司大规模养殖和“公司+农户”的分散养殖模式,各有利弊。集中模式有利于公司的专业团队控制养殖的效率,保证养殖的质量,但资产较重,扩张速度慢。“公司+农户”模式对于公司来说资产相对较轻,扩张更容易,但控制质量和效率不容易。互联网的接入,技术的进步将把这两种模式的优点结合,优质的企业能够摆脱过去资产重的掣肘,加快扩张的速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央视今年做了很多和农业互联网有关的专题,最近一次是在4月23日,央视二套《经济信息联播》播放“养殖业+互联网”专题,并重点介绍了大北农的猪联网及养猪产业金融生态圈。而深入了解上市公司,我们也已经看到很多企业推出了自己的“互联网+”规划。随着有高学历的“新农人”逐渐成为行业的主体,互联网在农业的推广和应用的速度将大大加快。
周期拐点的到来,产业资本的增持,互联网的大风袭来,我们应该相信,养殖行业的美好季节已经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