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老的养猪人,到这儿跟大家沟通、交流、学习,我感到非常荣幸。
一、我国生猪产业形势
我也是养猪的,我们感同身受。养猪业已经发展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涉及到17个学科,包括饲料、营养、环境控制、机械、机械制造、运输、农业、工业,还有现在最时髦的一个叫互联网+,我们怎么样把互联网加上或者互联网加上我们养猪业。因为它涉及面太多,好多行业涉及到养猪,但是好多行业在咱们养猪方面来体现,如果养猪,猪的价格不行,所有的行业往下跟着暴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到现在经过了三个阶段,尤其是2010年以来发展得特别快,已经超过了消费的增长。总量是没有减少,人们食肉的习惯也没有减少,就是猪肉占的比例在下降。生猪生产的速度已经超过了消费增长的速度,所以出现了现在这个情况。
猪肉消费出现了拐点。以前人们生活水平低,哪家吃猪肉吃的多,可以说人家生活好。现在不成了,现在是吃健康。吃什么肉健康就吃什么肉。还有一个问题,国家出台“八项规定”以前,出现的超前消费和过度的消费,也就是所谓的浪费基本上制止,出现了回归。什么东西发展到一定程度都要稳定住,它有一个拐点,不会无止境地发展。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改变就不多说了。
相对产能过剩,并不过剩,一会儿我给你算帐,我有调查的数据,这都是干货。供大于求这都是相对的。现在是7亿多头猪。大的环境综合起来,出现了这个现象。
最关键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想没想,生猪价格与价值不符。肉还不如菜贵,这不正常。肉是高端食品,为什么它便宜呢?这里面内在有问题,是市场情况。咱们在座的不管它大小,一万头也好、一千万头也好,他没有定价权,定价权在哪儿?中间商给我们定价。我们养猪在生猪生产相关产业链中,就好比是‘哑铃’中间的轴。饲料、兽药,你不给钱人家不卖给你,赔钱人家不卖。你卖猪,贵了人家不要你的,他说几块就几块,他说多少钱就多少钱。我们虽然庞大,但是没有定价权。
(一)供求情况
我谈的只是个人观点。
第一,产能。基础母猪4750万头,这是我查资料的,每头母猪年出栏猪15头,一会儿有实际调查的数据支持,不是凭空说的。出多少?出7.1亿头。国家统计已经出来了,7.45亿头,这是2014年的数据。每头上市商品猪大约110公斤,上午双汇讲也是 110公斤,基本符合生产规律。出肉率(白条)70%,一般养猪的都能达到。每头商品猪提供猪肉77公斤。我们国家是论头,每头生产母猪年均出栏商品猪多少头?欧洲、美国定的是多少吨肉,每头母猪每年提供多少吨猪肉?这比较合理。一头有180斤的,有250斤的,有300斤的,那怎么算?按现在的情况分析,全年生产猪肉,我经调查算出来的数字是5486万吨,(国家今年统计出来的是5671万吨,)人均占有42公斤多。
第二,进口增加。2013年我们进口猪肉140万吨(这有点内在的信息),2014年进了130多万吨,国家公开数字正当途径来的58万吨到80万吨。
进口的变化情况:我统计到11月14日葡萄牙向中国出口猪肉产品,WTO以后,给了我们10年的优惠,农业产品可以纳到关税,到2015年放开,是零关税。到2015年春节以后,罗马尼亚、奥地利等四个国家公开。再就是关于俄罗斯的问题。我们说出口俄罗斯,中国的猪肉就涨价了,不是的。最近的消息是俄罗斯要的欧洲的肉,中国的肉不安全?。这个不安全来源于什么?中国每到过节或者猪刚说涨钱了,事来了,黄埔江抛死猪的等等,专门找这个点,好像我们养猪人不赔钱好像不高兴。我们在座的对国家贡献最大,他们说你不纳税又污染环境。试问:我国每年出栏7多亿头猪,一斤赔一块钱,这是什么概念?按200斤算,一头猪就赔200块钱,相对讲一年给消费者补贴了1400多亿?!,上税上不了这么多,我们贡献大了,不是没贡献。
第三,消费相对下降。这又是个相对,不要悲观。根据我个人观点,养猪是常青树,没问题,这也是很正常的,这叫回归,跑了快了得休息一会儿。跟国家GDP一样,到12%、13%了,现在到了7%。每到过节事就来了,从2014年春节开始两个春节了,一到过年过节猪价就降。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根据9个肉联厂和13个超市的调查(这是国家给的任务),2014年1月-2015年2月份,猪肉销售分别同比下降 20.1%和19.7%。
第四,生猪价格连续16个月均在盈亏点一下,今天6.9元,河北、山东、河南,还有山西、陕西,都在 7块钱进来一点。马上就回来了,别着急。可能我的数字还早了一点,下周就7块。什么产品不能在成本价以下持续多年,除了毛猪的价格出现这个情况。从 2013年12月14日开始降到粮重比6:1以下,7.2元正好,肯定会涨到7.5元。为什么?人工费、饲料豆粕也在涨,它必须得涨。我们养猪的有钱,坚持一年都不倒?
(二)产业基本面
产业的基本面是产业集团扩张,中大户坚持,适度规模的维持,现在是6.9元,6.5元就不赔钱,6.5的散户,200头、300头的一头猪得赚100块钱,特小户退出,你让他养他都不养了。产能降没降,增没增?现在基本正常,基本在刚才我说的能繁母猪4700万头的圈里面。好多的资料里显示4200万头、4000万头了,如果psy达到刚才讲的27头算,3000万头母猪猪够了,4000个万头的猪场没了?中国的猪肉消费增长缓慢,叫相对过剩。
像温氏、雏鹰、牧原、中粮、正大、天兆、唐人神、大北农等大型产业集团,都在扩大生产规模或计划扩大规模,为什么人家上市,为什么人家有钱?因为人家的思维模式有优势。恒大也注入养猪业了。
协会监测项目信息:能繁母猪存栏46.62万头,环比下降0.37%,2000头以上规模环比变化幅度在0.74-1.7%以内,2000头以下规模环比下降幅度4.23%,这个也是正常范围以内。本月同比能繁母猪存栏已连续12个月低于上年同期,近5 个月同比下降了17.59%,这是一个综合的数字,不是实际下降的,是相比下降了,对总的供应量没有多大区别。能繁母猪存栏总量从监测以来的最高点从 2013年12月下降了20.98%。如果没有2013年那个情况,咱们今天可能是8块钱一斤或者7.5元一斤。300天制造一头猪,从胚胎到出栏300 天,4个月怀孕、6个月生长,造一头猪费这么大事,这一年变化大了。
销售情况:种猪环比增长26.26%,这是消费,不是存栏。这个消费一增长,种猪一卖多,意味着什么?一年以后供应量就大了,这一年没事,2016年没问题。1-3月份同比下降29.57%,这是和2014年1-3月份比,商品猪本月育肥猪出栏34.26万头,环比增长19.45%,同比增加39.12%。自主销售环比增长3.43%,同比减少15.55%。2015年1-3月份育肥猪出栏体重同比增加31%,这是关键点,三头猪多一头猪。别说PSY了,就说出栏吧,PSY是外国的数字,那是断奶,我们是出栏。
养殖户的调查:2014年10月到12月,一共调查了山东、河南、河北、天津四个地区,我们调查了 56户50头以下的,同比减少了168头,下降了16.67%;50头以上的调查了19户,存栏5522头,到2014年12月份减少了311头,下降了 5.63%。调查户的56户中,最小的是养5头母猪,最大的41头母猪。调查的19户比较规模化的,最小的养53头母猪,最大的是养1689头母猪。
调查显示:退出不养的主要是存栏能繁母猪50头以下的养殖户,商品猪出栏体重2013年 110-115公斤/头,2014年均达到126公斤/头,同比上涨9.56%。能繁母猪平均同比下降6.13%,每头母猪年出栏商品猪单位15.21 头,这是我们通过加权平均数算出来的。当然我们统计的信息量不大,可能里面有出入,但是与国家那个基本吻合。
制造成本的核算:全阶段饲料价格3-3.4元/公斤,平均3.2元/公斤。全阶段料重比3.6:1-4.0:1,平均3.8:1。费用:企业规模的不算财务费用、不算管理费用,就水电暖、工资、药费、疫苗费、消毒,非饲料以外的平均是223元,小规模的是137元。500头以上企业规模的,造一头猪7.09元,300头以下小规模的是6.32元,现在赚(6.9元)了,一头猪能赚5毛,可是大规模的还不行,还在赔。
小结:一是资金充裕的大产业集团在扩张,填补了小养殖户退出而减少的产能;二是重大规模的养猪企业在亏损的痛苦中坚守;三是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式的在微利中生存,这部分是最好、最佳规模。虽然基础母猪存栏下降,但是被生产性能的提高、商品猪出栏体重的增加和消费的相对下降抵消了。因此,打破了所谓的“猪周期”,出现了长期的低价位。实际上猪周期没有多少周期,那是在计算和统计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真正赔钱的年份就两年,一个是2006年,一个是2014年。目前出现了长期的低价位,这是一个正常现象,扩张、坚守、维持。我们养猪企业要想生存要有四个基本条件:第一,没有钱,做不大。第二,没有技术,做不好。第三,没有一个完整的现代化的科学经营管理做不强。第四,没有政府,做不稳。
(三)生猪产业面临的困难和机遇
产能过剩无可争议,需求相对下降,进口冲击,环保的压力现在占到最高,应该把它写在最前面,环保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昨天我说了我们投了1.8亿建一个沼气发电厂,可能大家有点感到惊奇,那是我们没办法的办法,但是经过三个月的发电,发现还很好。食品安全问题是逢节必讲,一过节就讲,闹的逢节必降。这都是困难,但是我们的机遇是什么?我国猪肉消费大国的市场没有改变,我们有13亿多吃猪肉,没问题。淘汰落后产能,这是一个机遇。现在就是拉出来竞争,倒逼在座的转型升级。
我再给大家汇报一个外国的情况。世界养猪活猪价格:主要生猪生产国2015年2月2日活猪价格,当天的人民币汇美元6.2617,折合人民币美国2.82元/斤,昨天折合人民币是4.21元/斤。加拿大是3.32元/斤。中国是多少6.01元/斤,美国的猪肉比我们便宜一半,虽然加拿大是养猪大国,但是它需要进口。这里面出口猪肉的只有美国。
(四)我们如何拯救自己
包括协会和畜牧局的领导,三个省的领导都来了,为什么?关心咱们。在此,我对关心我们的协会和畜牧局的领导再次表示感谢,我们要自己拯救自己,从来没有救世主。降低产能?一是内部竞争二是疫情。内部竞争太残酷了。控制进口?我们没这个权。我们国家给了大家一个信号,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中国经济的走向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化,一是“一带一路”,二是产能国际合作,不是产品国际合作。国家要向外转,土地财政已经支撑不了中国国民经济了,再指着卖地、倒地不行了。国家要从外面挣钱,左兜放右兜这个钱挣不成了。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国际贸易区各有应对,一个应对东南亚、港澳,一个应对京津冀,发展京津冀的联合。其他肉类量少价高,我们已经跟澳大利亚签合同了,奶和牛肉一百万吨,不让吃羊肉也不行,或者价格过于高,人们吃不起,也不行。消费增长?不可能说你让其去吃猪肉人家就吃。所以我们拯救自己唯一的方法就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二、转型
转型应该是转变经营模式,传统的模式从80年代中期到2013年,这个应该反思了。再就是跟中央保持一致,保持高度一致,国家改,你得跟着改,大经济和大环境已经不允许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家正在改,我们也得改。
国际产能合作模式——双汇模式,目前可能只有双汇自己能干成。中国7亿多头猪来自于我们在座的,目前双汇也好,其他别的大产业集团也好,还不能左右这个形势。人家10家左右70%,这是方向。产+加+销一体化模式,利用什么?互联网,这也是个方向,但是不能急于求成。为什么?因为肉是特殊商品,保存时间有限,消费群体有差异。唯一现在能够快的,我认为就是农牧结合社会化模式,公司+农户,就是温氏模式。我们开会多次说公司+农户,非常有道理。家庭农场刚才说三百头、五百头的赚钱,不赚钱怎么生存?
升级:由生产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提升。说到管理型,你产20头可能赔钱,我产18头可能赚钱。现在还停留在生产效率上,所有的管理者要会经营。低成本,向管理要效益,现在是生的少、长的慢、死的多,改成产的多、长的快、死的少,这要有品种、营养、环境控制、售后方式。我是学兽医的,但是我还不赞成好多用药,应该在管理、光照、温度、湿度、空气质量上下工夫。卖得贵,多卖钱,安全优质,风味个性化消费。上午讲的莱芜黑猪,那就是卖点。别人卖10块钱,人家卖30块钱,咱卖50块钱,这叫增值,但是这个群体小。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和能力,反思自己。
成本控制:提高猪场团队建设和管理水平,最关键的是建立层级激励机制。我们现在正在搞试点,现在搞3 个场的试点,厂长定的6.3元,这3个场的成本是6.65元,如果你达到6.4元,这个一毛钱钱场长拿出来。如果是6.2元,照常给你6.3元算帐,你再把这个6.3元分解:母猪、更新、配种,每个阶段都分解。不按PSY多少,那个没用。你不赚钱,PSY多少也没用,以经济价值为中心,你不赚钱干什么去?注重技术支撑。生活安全体系的建立和落实,有效监督物料的采、存、用,物资的采购、疫苗的采、存控制,使用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费用。这里面有3%的不可预见的损失费,绝对不能超过3%,这是养猪产业的一个经济核算和财务核算的标准,再加上3%不可预算的损失费。
最后我给大家提个示:由虚到实。2011年以前,谁养猪也赚钱,好赚。将来可能不行,所以你得实打实地干,国家也不给补贴了,推向国际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中国的国民经济向外向型转化,再就是由散到合。能不能合,怎么合?大北农叫智慧大北农,这是方向。有的饲料厂把猪场兼并了,为什么?降低养猪的成本,提高饲料的市场,占领市场,综合起来赚钱。还有一个问题是打通直销,养出猪来以后,直接卖给消费者,直接上市。最后还有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