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广西养猪业快速回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12-20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03
看着一头头健壮的大猪,广西武鸣县两江镇两培村村民陶俊颜笑着说,今年5月遭受生猪高热病(即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袭击,我家损失了70头小猪。但在畜牧兽医部门和饲料专家的帮助下,我不仅保住了剩下的生猪,而且下半年的出栏生猪将达1400头,比上半年多300头,今年养猪纯收入达70万元。像他一样,今年不少广西养猪户走出了低谷,收入颇丰。

  广西是我国生猪养殖大省,猪肉产量居全国第八位,生猪产值约占全区畜牧业总产值70%。但长期以来,广西生猪生产一直摆脱不了“弱、小、散”的产业约束。这些约束,让广西在防治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中遭受巨大损失。如今,广西通过引进推广生猪优良品种,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养殖基地,建立健全综合服务体系,落实各项生猪生产扶持政策,成功地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带来的危机转变为生猪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广西养猪业快速回暖。

  引进推广优良品种

  前不久,广西扬翔饲料集团从美国引进400多头SPF原种猪,每头种猪价值约3万至5万元。由于这些种猪具有质量优、抗病性强、瘦肉率高、出栏时间短等优点,很快受到养猪户的青睐。

  广西水产畜牧兽医部门调查发现,今年猪蓝耳病带来的生猪养殖危机让养殖户对良种良法从未如此迫切需求过,这为广西生猪生产摆脱“弱、小、散”带来了有利时机。在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推动下,广西扬翔饲料集团、桂牧叮公司等先后从美国、加拿大等国引进了大批质量优、抗病性强、瘦肉率高的原种猪。同时广西还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种猪场主要疫病控制与净化工作,自治区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种猪场开展疫病监测,淘汰不健康种猪,让种猪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如今,广西种猪从依靠区外调进一举扭转为向区外输出,生猪产业的结构性调整也取得了新突破。

  3+1模式大幅降低风险

  贵港市港北区根竹乡江口村村民庞燕雄,联合村里的3户养猪户加入到产业化养猪行列。如今,每批养肉猪200—300头,去年共出栏肉猪532头,获利6万多元,人均1万多元。庞燕雄介绍说:“从示范户的饲养管理人员到周边的普通养猪户,由于有了长期的技术培训、指导,接产、仔猪保温护理、防病防疫、补料技巧等养猪技术已普遍掌握,养猪示范户盈利都在10%以上。”

  这种“公司+基地+服务+规模养殖农户”的模式,以种猪场和品改配送中心为基地,以项目户为主体,公司与项目户签订合同,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发展生猪生产。公司引导项目户建立标准养猪场,由种猪场供种,公司提供饲料并负责收购商品猪及产品销售,农户负责饲养。技术部门做好技术跟踪服务,对每一个示范户派出专门的咨询专家和专职技术员上门巡回指导。这种模式大幅度降低了养猪户的风险,如今,有20多万农户加入了“公司+农户”的模式中,比上年增加了三成,预计明年将有30万农户加入。

  综合服务体系“护航”

  陆川县沙坡镇北安村农户莫福良,家里养5头猪,不久前有两头厌食。正当他一筹莫展时,村兽医田玉强、畜牧站站长宁春志钻进他的猪舍,又是检查又是打针。“多亏了村里的防治员,否则,村里的很多生猪都没救了!”莫福良所说的防治员,是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疫情监测网络最基层的一级。今年,广西组织了1万多名畜牧兽医技术干部和1.65万名村级防治员进村入户,帮助广大群众防治猪蓝耳病,有效降低了养殖户的损失。

  为减少养猪户的“后顾之忧”,广西除建立科技医疗服务体系外,还建立健全财政、金融、保险等服务体系。9月底,广西近250万头能繁母猪补贴款已全部发放到养猪户手中。广西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还提供了15亿多元信贷支持。能繁母猪保险制度于8月底启动后,到9月底,已有277张保单签订,为11.93万头能繁母猪撑起了健康保护伞,目前,保险工作正在全区铺开。生猪良种补贴、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等各项扶持措施也在有序进行。

  到第三季度末,广西出栏肉猪2833.3万头,三季度比二季度末增长了45.6%,母猪存栏三季度末比8月底增长7.4%。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