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畜牧业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肉蛋奶产量迅速跃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法制和监管力度的缺失,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瘦肉精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病死猪漂流事件等等。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多管齐下,实行执业兽医师制度将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1998年我国开始提出职业兽医师制度;2003年起草《执业兽医管理办法》;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中,第一次提出“要逐步推行执业兽医制度”;2008年11月26日《执业兽医管理办法》颁布。我国原计划于2014年全面实行执业兽医师制度,相关法律法规也要求动物诊疗机构、兽药行业、动物饲料行业、动物园、兽医器械行业、养殖场等必须配备执业兽医师。但是,由于已获执业兽医师人数较少,我国又将全面实施执业兽医师制度的时间推迟到2017年。
我国执业兽医师现状如何?农业部曾经委托华中农业大学进行调研,研究结果显示,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执业兽医师职数为173651人,兽医人口比为1.3/万人(发达国家平均约为3.2/万人)。其中养殖业对执业兽医师需求职数为76361人,占全部需求的43.97%;动物诊疗机构23521人,占13.54%;基层畜牧兽医推广站47697人,占27.47%;兽药行业2088人,占1.2%;动物饲料行业22410人,占12.9%;动物园与兽医器械行业1574人,占0.92%。现有官方兽医26万人,合计43万人。结论是未来5年,我国执业兽医师缺口将高达16万人。
再来看看兽药行业发展现状:我国现有兽药企业约2000家,兽医技术从业人员至少有4万人(每家企业按保守估计20人计算),取得执业兽医资格证书的仅仅是2088人,形势不容乐观。
陈丙锋博士指出,在5年之内(不会超过10年),兽药(饲料)企业将有60%~80%的从业人员会转行或者退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执业兽医师制度的严格实施也会是历史的必然。那么,兽药(饲料)企业技术人员的分流去向是什么?看看上述数据与基层的实际情况,就应该有一个基本思路。
先来了解一下我国畜牧兽医体系。基层防疫员与基层兽医是毛主席时代政府在农村的基本组织之一,俗称人民公社八大员。基层防疫员与基层兽医属于集体性质,承担国家在基层的基本行政职能,实行收支两条线,那时基层一线人员的生活有保障。改革开放后,开始实行自收自支,导致基层组织多数瘫痪,人员严重流失。1995年,我国乡镇基层畜牧兽医站由集体组织转为自收自支的全民事业单位(仅有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少数地区仍然执行旧政策,由地方财政供养),县级以上畜牧兽医机构则由财政供养。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绝大多数基层畜牧兽医站基本没有新人进入,只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实行接班政策的时候进入了一批年轻人,而这批人的年龄现在大都已经接近50岁。90年代中期以前,每年有一定数量的畜牧兽医学校毕业的中专生进入基层工作锻炼(本科生非常少),90年代末期以后几乎就没有畜牧兽医院校毕业的学生补充基层队伍。
2010年前后,国家又将乡镇畜牧兽医机构重新纳入到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体系。他们大多数承担防疫检疫工作,治疗工作基本由基层兽医人员承担。只有少数偏远地区,主要治疗工作仍由基层畜牧兽医站与基层防疫员承担。
现在体制内基层兽医站的主要问题是人员缺乏、年龄老化、待遇低下、知识老化。有能力的骨干基本流失殆尽。
陈丙锋博士认为,未来职业兽医师制度更加严格的实施,对于数万名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一是随着执法力度的加强,现有体制内人员年龄在50岁以上的比例很高,人员交替与补充是必然现象。二是体制内的人员专业知识严重老化,诊疗水平普遍较低,已经无力解决畜牧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技术问题。三是畜牧兽医执法监督队伍的建设,需要具有临床实践经验和高、新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四是养殖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必须配备执业兽医师。陈老师认为,这四者的缺口要大于华中农业大学研究报告所说的16万人。
未来动保行业的整合与淘汰是必然趋势,养殖企业对于技术服务的项目与需求会发生根本性转变,随着整个畜牧行业的整合,兽医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以预防医学为主,临床治疗为辅。但是,现阶段,对于兽医技术水平的评判标准,一定是对临床疾病的治疗水平与临床经验对疾病的判断准确度。基于此,陈丙锋博士强烈建议想继续从事这个行业的技术人员,特别是年轻的技术人员应该积极取得执业兽医师资格,为未来的发展拿到入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