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开口药”被广泛重视起来了,很多养殖朋友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养殖就得用开口药,不用不放心。那么, “开口药”真能起到我们期望的作用吗?
“开口药”一般是指在仔猪、雏鸡等开始进食时,养殖户在饲料、饮水中添加的含抗生素的药物,用来杀灭动物从母体携带的致病菌,杜绝垂直传播,以提高幼龄动物的成活率。
那么,“开口药”真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一说起作用,很多人都认为它的作用是抗菌消炎,防止垂直传播的疾病,其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就是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其实不然,拿雏鸡来说,要抵抗垂直传播疾病,还得靠其自身的抵抗力。这几种病原虽然能造成脐带炎、白痢等症状,但是在搞好环境卫生的情况下它们并不会造成大的危害,同一群鸡里难免有几个脐带炎、糊肛的,这些鸡你用再好的药它也是个死,只是用了药后晚死了几天,多浪费你点儿饲料罢了。至于没有垂直传染的大部分鸡,本身血液里就有相应的抗体,用了药后根本看不到效果。
一只刚降临世界的动物,正是打开健康生命,接种益生菌的关键时期,却被我们强加了一种叫做“开口药”的东西。从此,一生与药相伴。
有人说我用了几天药后死亡逐步减少了,其实这是个正常规律,出壳前就感染疾病的鸡往往活不了几天,你不用药也是三到五天死亡多,五天后死亡减少。
目前,市面上“开口药”鱼龙混杂,有效成分“挂羊头,卖狗肉”现象屡见不鲜,而且含量标示不明确,养殖户往往依据感觉自行加倍或减量使用,甚至不注意配伍禁忌,造成滥用。这样的“开口药”往往成了“灭口药”。
动物微生态学家已经证实,一只健康的雏鸡,人为口服“开口药”后,只需要接种100个沙门氏菌即可感染。而没有口服“开口药”的健康雏鸡,则需要100万个沙门氏菌才能感染。服用“开口药”后,其本不健全的肠道正常菌群数量会下降100—10000倍。
滥用开口药还存在以下弊端:
1、开口药,目标不明确,抑制致病菌的同时,也影响了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
刚进来的雏鸡体内的正常菌群尚未建立,它的形成需要几天的时间。而很多人不管鸡苗质量好坏,到家就用药,使用一些广谱抗生素类开口药后,必然抑制正常菌群的形成。导致肠道菌群失衡,甚至后期出现长期的腹泻、过料,用药也没有什么效果,最终出栏时料肉比高,利润低。
2、一些药的副作用太大,影响内脏器官的正常发育
比如常见的氟苯尼考、利福平、磺胺类、痢特灵、土霉素、头孢类等等,这些药物不仅会破坏造血功能,还会影响肝、肾等内脏器官的发育,导致鸡群自身抵抗力下降,有的甚至会引起免疫抑制。
3 、一些药的理化性质会影响鸡对水分的吸收导致鸡脱水
很多药物为了增加在水中的溶解性,临床都用其盐类。刚到家的雏鸡饮水量小,一些养殖户为了保证用药量,往往加量使用,这些药的使用不仅会损伤雏鸡的胃肠道,还有可能会增加肠道内的渗透压,不利于肠道水分吸收,甚至造成脱水。
其实,很多时候用开口药只是去个心病而已,因为不用不放心,但这并不能成为使用治疗型药物的依据。既然,不能用“药”开口了,那我们用什么开口呢?
当前的时代,已经不是抗生素一统天下的时代了。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变得理性,觉得“免疫”就是“预防”,小鸡没病还是不用药得好,是药三分毒,多多少少对小鸡的身体有伤害,建议少用药。不管用什么药,都要对症用药,不要想当然的乱用。还有人认为在鸡苗健康的情况下,本来就不需要“开口药”,只要加强管理就行了。他们开始选用营养性添加剂,例如多维、电解质、氨基酸、葡萄糖等复合制剂来作为“开口药”,主要为幼雏补充一些能量和营养,防止脱水。还有人为净化小动物肠道,提高免疫力,而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开口药”混合使用。
我们咨询了专家,山东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博士姜世金教授认为,“开口”要“开”的科学和规范。他给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新生的婴儿,如果体制还健康的话,没有人上来就给他用抗生素的。甚至体制稍差的我们要先从营养和环境上考虑,治疗型的抗生素是迫不得已的选择。饲养动物也一样,我们知道幼龄动物在出生时肠道内是无菌的,当接触空气或饮水后就将环境中的微生物接种到体内繁殖并定植,只要保持环境清洁,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注意温度、湿度和通风,符合雏禽的生理需要就行了。
如果您能认识到“药开口”的弊端,那么“菌开口”是您更为理性的选择。
“菌开口”就是使用活菌中药微生态制剂,采用多种手段,从养殖环境和体内微生态环境两个方面入手,迅速建立起幼龄动物的肠道菌群,并尽快达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平衡状态。从而,提高动物自身免疫力,降低发病率。
目前,抗生素滥用严重,我们也在考虑,如何从滥用抗生素的怪圈中解脱出来。“开口药”让那些耐药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再没有天敌——正常的肠道菌群和菌膜屏障,还抑制了幼龄动物正在发育中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从此中国养殖业的“潘多拉宝盒”就此打开……
叫停“开口药”!必须叫停“开口药”!!恳求各大药厂手下留情,不要再忽悠善良的养殖者,不要再戕害无辜的幼小动物。因为这个世界,本不需要什么“开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