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两年前的奶牛养殖状况,荥阳市赵家庄的奶农们苦不堪言。
当年,他们为了把白花花的鲜牛奶及时卖掉,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要到郑州西郊和荥阳市的街头巷尾叫卖,时常还要把当天没卖完的鲜牛奶白白倒掉。奶牛疾病多、产奶量低、鲜牛奶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更让他们感到束手无策。
如今,荥阳市赵家庄的奶农们通过创办奶牛生产合作社,已经走上了阳光大道。
该合作社成立之前,理事长徐宪法一直从事鲜牛奶贩销。那时,他发现从农户那里收购的牛奶在乳品加工企业检验时,十有八九不合格。奶牛养殖小区送去的鲜牛奶,次次都能被顺利接收,不仅价格稳定,乳品加工企业还给奶牛养殖小区支付运费和挤奶大厅运转费。为此,他就暗下决心,要和众奶农们共同组建一个像模像样的奶牛养殖小区。
2005年春节,徐宪法把奶农翟金中、贾东友、姜长洲、姜霞、刘辉阳等人约到家中,把自己的想法讲了一遍。话音刚落,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宪法的想法不赖,绝对是条好路子。”“小区建起来后,还得搞机械化挤奶。”“听说建养殖小区和养殖合作社,国家还有扶持政策呢!”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徐宪法的想法,并推举他负责这件事,其他奶农发动更多的奶农做好配合工作。
说干就干。2005年农历正月十六刚过,徐宪法就和贾东友一起去了荥阳市畜牧局。时任市畜牧局办公室主任的张茂武为他们分析了奶业发展形势,分析了建立合作社的特点并介绍了相关扶持政策。二人听完介绍,当即就请求市畜牧局尽快安排人员具体指导组建合作社。两天后,荥阳市畜牧局合作社辅导员李慧、张茂武等人来到赵家庄给奶农们讲解合作社的相关知识,还现场解答了奶农们的疑问。
2005年7月26日上午,在郑州市农业局、郑州市畜牧局和荥阳市畜牧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赵家庄奶牛生产合作社在姜长洲的奶牛场正式成立,赵家庄26户奶农全部自愿入社,并以举手表决方式全票通过了合作社章程并选出了5名理事会成员和3名监事会成员,徐宪法和刘辉阳分别当选理事长和监事长。同年10月,赵家庄奶牛生产合作社在荥阳市工商局正式注册登记。
合作社成立后,他们紧接着制定并按照一人一票制的原则讨论通过了《利润分配方案》、《财务管理制度》、《卫生防疫制度》、《学习培训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
在讨论利润分配方案时,有的奶农认为,养的奶牛越多,对合作社的贡献就越大,得到的回报也就应当越多,主张按奶牛饲养量的多少进行分红。有的奶农认为,养的奶牛越多,利用合作社的公共资源就越多,主张按股金的多少进行分红。这时理事长徐宪法站起来说:“我说两句,我觉得拿出利润的50%,按销售鲜奶的数量的多少进行分配;拿出利润的20%,按入股金额的比例进行分配,余下的30%作为合作社的发展基金。大家看看行不行?”最后大家一致通过了这一分配方案。
2005年8月15日上午,赵家庄奶牛生产合作社再次召开全体社员大会讨论建立挤奶大厅的事。监事长刘辉阳首先告诉大家:“我们合作社已与山盟公司签订了52亩奶牛场使用协议,也同焦作蒙牛、光明山盟两家企业谈好了,如果我们建成挤奶大厅,实行统一挤奶,他们都会派人进行技术指导,承诺将奶价稳定在较高的水平,同时挤奶大厅补助一定的运转费,如果提供的牛奶连续一个月不出现质量问题,每斤奶还有奖励!他们每天可派车来拉奶,我们也可以用奶罐车送去,如果我们送,他们还给我们补助运费!还有更好的呢!郑州市农业局和荥阳市畜牧局答应,如果我们的养殖小区通过验收,我们还能免费得到一套大型进口挤奶设备!”
话音刚落,雷鸣般的掌声就响了起来。
理事长徐宪法接着开了腔:“咱笑也笑够了吧?手也拍痛了吧?即便设备有了,但挤奶大厅咋建还是个问题。以前每户虽然入了500元的股,但资金还有比较大的缺口,咋补上这个缺口,大家还得拿拿主意。”
当时,理事会初步拟订了三种办法:一是社员集资,集资款从合作社年终利润中返还给大家,挤奶大厅归合作社所有;二是个人出资,建成后经营权归个人,大家使用时交费;三是个人垫资,建成后经营权归合作社,合作社从年终的利润中返还本金,并按年息10%的标准支付利息。
这一次,平时不太爱说话的任文平抢先开了腔:“我赞同第三种办法。现在大家资金都紧,所以第一种方案行不通。建成后经营权归个人,大家使用时交费,我咋想都不中。”其他社员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最后全体社员以举手表决的方式全票通过了第三种方案。
在大家的努力下,挤奶大厅于2005年9月开工建设,安装了国内一流、省内最先进的大型挤奶设备,同年11月3日正式投入使用。
2005年11月10日,在全体社员大会上又通过了《奶牛标准化饲养技术操作规程》和《牛奶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合作社与社员签订了《生产经营协议》。合作社坚持每周对每户社员的牛奶抽样检测一次。从那时起,他们送出的鲜牛奶全部达到奶业加工企业的收购标准。
挤奶大厅投入使用后,奶农们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很多。社员姜霞饲养奶牛57头,以前雇6个人干活儿,现在只要3个人就可以了。每月可节省资金2100元。
2005年8月,合作社建起了两座大型沼气池,采用强制通风静态垛堆肥模式将粪便无害化处理,制成初级有机肥后供农田、果园施肥利用,实现了粪污零排放。
合作社成立以后,奶农们的许多生产管理方式都有了极大的改进。
生产资料施行统一采购。按照社员大会通过的方案,理事会成员与两名社员代表通过多方考察,确定了合作社的动物疫苗和浓缩料的定点供应单位。这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又节约了成本。
青贮饲料组织统一收购。社员姜长洲说:“合作社成立之前,为收购秸秆,各家各户你争我夺,相互加价,最贵时每公斤玉米秸秆达到0.16元。合作社成立后,我以每公斤0.08元的价格就能顺利地买到玉米秸秆。我养了36头牛,仅青贮秸秆饲料一项每年就能节省资金近2万元。”
疫病实行统一防治,奶牛配种安排专人负责。2005年10月,在赵家庄奶牛生产合作社建起了奶牛综合服务站。畜牧师翟金中负责全社奶牛配种改良,奶牛人工性控授精技术很快得到了普及;兽医师贾东友负责疫病统一防控,奶牛布氏杆菌病、结核病及时得到了监测净化。
“以前养牛心里总是不踏实。现在,我敢大胆地扩大养殖规模了。”“以前由于掌握不准牛的发情期,感觉配种特别难,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改良员,不仅随叫随到,而且技术水平高,我少操了好多心。”“过去我喂5头牛,每防疫1次就得买1瓶疫苗,用不完只能扔掉。实行统一防疫后,疫苗再也不浪费了。”这些都是奶农们的感言。
为了不断地提高饲养奶牛的管理技术,社员们不仅经常走出去听奶牛养殖技术专题讲座,还时常把省畜牧局、河南农大、郑州牧专等单位的专家、教授请到合作社,培训饲养管理、疫病防治、饲料青贮和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等先进生产管理技术。通过培训,社员们的生产管理水平有了极大提高,鲜奶产品质量更加有了保障。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可在合作社里,奶农们却都愿将自己的绝招亮出来。
目前,该合作社社员已由当初的26户发展到现在的56户,社员遍及荥阳市、巩义市、郑州市中原区的6个行政村;奶牛存栏量由当初的360头发展为现在的817头,日产奶量由1800公斤增加到3640多公斤。该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和管理模式受到更多乳品加工企业的重视。三色鸽乳业公司无偿为该社提供一个5吨的鲜奶贮藏罐,并主动上门收奶。
赵家庄奶牛生产合作社奶牛养殖小区2005年通过我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2006年通过农业部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同年,该合作社被评为郑州市第一批先进示范合作社,并被推荐为河南省示范合作社。省农业厅、省畜牧局、省财政厅主要领导多次到该合作社调研,省财政厅、省畜牧局、郑州市财政局、郑州市农业局、郑州市畜牧局先后对该合作社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甘肃省、湖北省等兄弟省份先后组团前往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