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养猪,人们第一反应往往是猪舍污物横流、臭不可闻。的确,传统的生猪养殖难免和一个臭字相连。
然而,在临海尤溪镇的台州富越农庄,猪舍整洁,通道干净,不见蚊蝇踪影。杆菌生化发酵技术使猪的粪尿通过生化发酵稀释,实现了污物零排放。
近年来,临海市在生猪养殖上主打生态牌,实践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饲养道路。“今年以来,临海的生猪养殖存栏量总数有所下降,但价格有所上升。”临海市农业局局长蒋友辉说,“我们认为,下阶段市场价格将会继续回升,受国务院新出台的‘水十条’政策及我省继续开展的‘五水共治’工作等影响,养殖业将更加突出生态化,规模养殖企业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建立生态养殖模式
5月14日上午,细雨蒙蒙,记者来到临海市白水洋镇前园村黄水湾,这里群山环绕,空气中夹杂着泥土的芬芳。台州目前规模最大的生态养猪场——台州市九联生猪专业合作社坐落在此。
驱车进入猪场,周围树木葱茏,仿佛置身林园,几乎闻不到臭味,乍一看,挺难想象这里是养猪的地方。大门右侧不远,是一个覆盖着一层黑色防透膜的大坑。养猪场负责人林春法介绍,那是个一万立方米的沼气池。“沼气用来发电供场里用,供电部门还鼓励我们将多余的电卖出去呢。”
这个猪场规划养猪一万头,目前存栏母猪570头,肉猪2000头左右。猪场地面进行了架空,下面铺设各种管道,母猪产床里面所有的猪粪尿全部集中起来,通过下水道直通到沼气池,实现了雨污分流,保证了污水不会外泄。林春法还向村民租用了周边林地1500亩开辟成果园,种植桃、橘子、梨、杨梅、板栗等。“发酵后的沼液可以作肥料。”
类似这种“猪沼果”的生态养殖模式受到临海生猪养殖户们的推崇。目前,临海已建立了“猪沼茶”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
与此同时,当地还倡导养殖户“移栏上山”建设生态养殖小区。临海市畜牧局副局长金敬岗介绍,这能使母猪年育成商品猪提高2.3头,出栏一头商品猪降低养殖成本35元,每头母猪增加经济效益1030元。
成立产业联盟
“生态养殖能实现能量与物质在大农业内部充分循环利用。”金敬岗说,“现在生猪养殖不是规模越大越好,主要看与周边环境的承载力是否相适应。”
正因如此,早在2012年,临海就成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产供销相结合的“生猪产业联盟”,聚集了“台州春法畜牧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实行统一引进生猪品种等“六统一”经营模式,逐步建成了集“养、贸、加”于一体的新型产业体系,确保了生猪生产安全。
目前,“产业联盟”内的社员遍布全市九个县(市、区),社员从建立初的53户发展到292户,全年饲养能繁母猪8700头,出栏商品猪13万头,实现产值二亿元、利润3000万元。
5月14日,在临海的台联九巨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包包猪饲料按不同类别有序堆放等待运输。企业负责人胡锡军介绍,这些饲料专供社员们养猪用的。“我们在5月8日开始了试生产,社员反响好。整个企业年生产能力五万吨。”胡锡军说,“我们主要服务社员,实行统一配送,既保证了质量,又能降低成本。”
仙居县裕丰农业专合作社是“产业联盟”成员之一。“猪饲料事关肉猪品质。从‘产业联盟’的饲料公司拿饲料,用着放心。”合作社负责人吴卫越介绍,目前猪场有存栏母猪200头、总存栏2100头,场内清污水分离,并建有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沼液污水处理设施。“省、市、县的环保部门曾好几次来突击检查周边水环境,全部达标。”
解决后顾之忧
为解决广大生猪养殖户的后顾之忧,临海市农业部门按省生猪保险B条款,开展了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扩面试点。计划自今年起,当地对生猪实行统一参保,对所有参保生猪保费由市级财政承担部分和农户自负部分予以全部配套到位。目前,临海市已投资676万元建成了市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
此外,“生猪产业联盟”内部建立了返利机制,实施股金分红和二次返利政策,社员不但在平时能享受饲料、兽药等投入品平价供应,在年终时,还能得到社内分红。
作为台州市生猪产业协会会长和临海“生猪产业联盟”负责人,林春法不单操劳自家养猪场的事,还为“产业联盟”而忙碌。他介绍,“产业联盟”根据各社员饲料用量及生猪出栏量,每月分别按10元/吨和60元/吨进行返利。年终,“产业联盟”产生的利润部分,在提取20%发展基金后,根据社员贡献度大小与股金进行分红,去年共返利150万元。
“我们通过‘产业联盟’的资源优势扩大了社员互保资金来源。”林春法说,与单家养殖大户相比,“产业联盟”由于聚集了台州多家规模大户,融资渠道更多,筹资能力更强。去年,“产业联盟”就向银行融资600万元(按月周转,累计7200万元)。“这对更好抵御当前生猪产业市场风险,促进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