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田,一个养猪场,一座沼气池,城郊山坳处,猪栏干净清爽,小猪精神健康,周边是一丘丘绿油油的黑麦草,没有难闻的气味……这是记者在白龙山街道李坤斌生态养殖场看到的景象。 在对养猪业的环境要求增高,市场行情低迷的新形势下,如何使小规模养猪场继续生存下去,成了养殖户最大的困难。李坤斌介绍,在多方考察、专家指导和县农业局的帮助下,他建起了沼气池,用以洁净养殖环境,并利用沼渣沼液种植青饲料降低养猪成本;同时更换品种,养殖内二元土猪(此品种猪长得慢需10—12月出栏,瘦肉内富含脂肪和高蛋白),提高产品品质;统一养殖标准,抱团推销产品,与其他四家小规模养殖场在县城繁华地段租赁店面,打出云和土猪肉品牌,解决了销售问题。经过一年左右的努力,养猪场终于走出了困境。
李坤斌说,如果按照原来养殖方式,生猪出栏量虽然增加,但每头的利润却只有100—200元左右,再刨除其他成本,几乎没有什么利润。李坤斌算了一笔账,以现在这种生态养殖法,可以利用沼渣沼液种植青饲料,每头生猪的饲料成本可节省300—500元;通过猪栏干湿分离,发酵腐熟后的猪粪10元每袋,成了菜农的抢手货,一年下来也有2000—3000元的收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一家用不完,还能分给周边邻居用;猪栏清爽,猪吃的健康,成活率也提高了,猪肉品质佳,每公斤价格比普通猪高出8—10元。此外,目前五家抱团一起卖肉的小规模养殖场年出栏生猪在150—300头,净收入10—20万元,平均每头净赚700—1000元。 据了解,云和县原有生猪小规模养殖场79家,经整治后剩40家左右。留下的养殖场都像李坤斌养殖场一样,正逐步改变养殖方式方法,走出困境。小猪喝山泉,吃豆腐渣、酒糟等农业加工附属品及自己种植的青饲料,回归到原始养猪法,使养猪场成功走出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