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中,猪粪便排放导致的污染一直是个棘手的大问题。而在永泰县白云乡寨里村养殖户黄身针的养殖场里,有这么一张神奇的“发酵床”,让这一问题化于无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昨天上午,记者从市区驱车2个多小时,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寨里村水湾里,只见一处2000平方米的钢架结构养殖场被分隔成4个大猪圈,除了一个空着,另3个猪圈里,分别圈养着400头猪。这些猪按照年龄大小,分类“同居”,最小的猪仅10公斤左右,最大的达50公斤。
走进养殖场内,几乎闻不到猪粪便的味道,也看不到一些生猪养殖场内常见的排便场所和水沟。小猪们有的互相嬉戏,打闹撒欢,有的用长长的鼻子拱身下的木屑,还有的把自己的身子埋进木屑里。渴了,就将嘴巴对准猪圈四周的水龙头吸一口水;饿了,就到水龙头边自动化喂养槽里吃几口饲料,日子过得好不自在!看到有客来访,小猪们“哼哼唧唧”地纷纷围了过来,仰起头向记者“打招呼”。
养殖户黄身针告诉记者,猪身下铺设的木屑,足有80厘米厚,木屑中洒了省农科院提供的猪粪降解菌,形成了一张偌大的松软发酵床。“半年就能出栏一批猪,而这张‘床’可以用上2年再更换。这当中,只要一周左右用拖拉机把木屑翻一次就行了。”黄身针说,1999年上半年他开始养猪,一直都采用传统养殖方法,猪圈从起初的10多个,扩建到三四十个。这些年,猪粪便排放污染一直困扰着他。前几年,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他建了2个沼气池,但猪场里的味道臭、蚊蝇多等难题一直无法破解,且用人工推车投料喂养办法,工作强度大,养殖规模最多也只能保持在存栏600头左右。如今,采用微生物发酵床生猪大栏养殖技术,并使用投料自动化技术,每天只要打开用电开关10分钟左右,猪圈旁的饲料就会通过传送管道输送到养殖场的各个猪槽内,不仅猪场“没味了”,人轻松了,养殖规模也扩大了一倍。
永泰县农业局畜牧站站长郑明川介绍,该生猪养殖场是县里与省农科院的合作项目,今年3月开始运营,使用省农科院研发的微生物发酵床生猪大栏养殖技术。垫料中的猪粪降解菌能高效降解猪粪便,抑制病原微生物,达到无臭、无蝇、零排放的目的,而且增强猪对病菌的抵抗能力,不易发病。“猪粪便废弃物经发酵后,是上等的有机肥,可以用来种菜,这样循环利用,使养猪污染与猪粪便循环利用的普遍性难题得到解决,达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他说,县里还将于6月初在此召开生态养猪模式现场会,推广这一养殖技术。
据了解,目前永泰县共有生猪养殖户123户,存栏猪3万头左右,年出栏5.4万头。长期以来,身处山区的群众有着养殖生猪的传统,猪粪便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对母亲河大樟溪水源造成了污染,尤其目前闽江“北水南调”(平潭引水)工程正加紧建设中,届时大樟溪将为平潭、马尾、长乐、闽侯等地群众提供饮用水水源。为确保大樟溪的水质,永泰坚持“疏堵结合”加强生猪养殖管理,加大对畜禽养殖的整治,对水源保护区附近养殖场进行拆除。同时,积极探索远离水源保护区域生猪无公害化养殖,确保存栏、出栏猪数量不减,山区群众生产生活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