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发展 » 正文

新形势下的蛋鸡产业结构,将走向何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4-17  浏览次数:248
核心提示:《国际家禽》记者于今年2月在北京专访了长期从事动物遗传育种新技术及家禽生产技术体系研究的中国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

《国际家禽》记者于今年2月在北京专访了长期从事动物遗传育种新技术及家禽生产技术体系研究的中国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杨宁。

中国蛋鸡产业升级:走欧洲模式可能会好一些

在美国加州等地报告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后,中国宣布自2015年1月8日起暂停进口所有美国禽类、禽类产品及蛋类产品。当前业界关切的是,今次中国对美家禽禁令会否波及国内蛋鸡产业发展以及鸡蛋供需平衡?在禽流感病毒持续威胁下,中国蛋鸡产业如何成功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能否在育种方面找到突破口?

为了解开以上诸多疑问,《国际家禽》记者于今年2月在北京专访了长期从事动物遗传育种新技术及家禽生产技术体系研究的中国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杨宁。

规模化养殖,单场规模不一定太大

《国际家禽》:请谈谈中国蛋鸡产业升级的空间和潜力?将来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并将面临哪些挑战?

杨 宁:现在国内蛋鸡平均规模很小,单场的饲养量有5400多只。这就是我们产业发展的现状,起点很低,这是很现实的约束因素,不能好高骛远,不能都想着建超大型的蛋鸡养殖场,而需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扎实推进。

我的基本判断就是,中国蛋鸡行业的需求量和供应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由于农产品和工业品最大的区别就是消费的弹性特别小,鸡蛋这个产品和别的产品也不大一样,在蛋品加工不取得重大突破以前只能吃掉那么多。如果鸡蛋供应偏多一点,卖不掉,价格就会显著下降。

我们蛋鸡产业技术体系一个主要任务是配合农业部做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撑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我们现在推动的主导模式,不是一下子跳到像美国单场几百万只规模那样的蛋鸡养殖模式。国内蛋鸡单场超过100万只规模的也就10来家,占总量比例很小。我们希望推动一个适度规模发展。如果太大了,单栋鸡舍养16万只鸡,很难养,主要是因为疾病很难控制。

中国对免疫的要求,跟国外发达国家完全不一样,到了产蛋期的时候,还要打禽流感和鸡新城疫疫苗,禽流感疫苗必须是一只鸡一只鸡地去打。如果一个鸡舍超过10万只鸡的话,短期内如何能打完?数十人每天都要进行疫苗接种工作,非常辛苦,而且经常会漏打。我们提出的这种规模化养殖,单场规模不一定太大,可以分小区。比如一个小区养40~50万只鸡,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障全进全出,这是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我个人感觉,国内蛋鸡产业升级走欧洲模式较为稳妥。因为欧洲受土地、劳动力制约,超大规模的蛋鸡场也不多。不像美国那种特别大型的鸡场,单场养800万只蛋鸡;也不像墨西哥,有的蛋鸡养殖场甚至单场上1000万只规模。如今,在中国家禽流行病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这种单场大规模养殖不太可能。

在标准化规模养殖方面我们可以集成一些先进技术,如鸡舍设计、先进的饲养设备、环境控制技术和设备等。事实上,蛋鸡产业在国内畜牧业中引领着技术发展的潮流。从湿帘降温、纵向负压通风、叠层笼养、传送带清粪、废弃物作沼气发电等技术和设备,都是从蛋鸡场开始发展起来的。现在肉鸡、养猪在大量运用这些技术,包括奶牛也在用。我们现在强调的规模化养殖,比较重要的是环境控制,包括清粪系统改进以及相关技术集成。

我希望我们国家蛋鸡标准化养殖能够上一个台阶。现在看来,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一个退出机制。因为总产量已经差不多了,而要建立一些新场,就意味着要取代一部分旧的鸡场,淘汰落后产能。比如建100万只规模的鸡场,就要淘汰1000家养1000只蛋鸡的小养殖户,才能把这个量置换出来。

个人认为,现在关键是能否让国内落后的蛋鸡产能大量甚至彻底退出。否则,国内蛋鸡产业将来发展空间比较小。而今年新环保法的出台是个契机,加上政府引导实则可行。如香港,实行牌照养鸡制度。养鸡户可以向当地政府要价,养鸡户退出多少只鸡,政府得用多少钱收回去。目前,大陆方面没有这种配合机制,可能执行起来有难度。所以,现在需要控制节奏,不宜发展太快。(转自国际畜牧)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