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常听到这样的感叹:禽病越来越难治了,可供选择的药的范围越来越窄了,真不知如何是好。在笔者看来,这不仅仅是坏事,也是好事。好就好在禽病难治才会促使人们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用药范围窄才会促使大家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生产出更安全更高效的好药,反过来还会迫使违禁药、原粉药退出兽药市场,让滥用药乱投药的现象有所改善。
由此笔者想到,这还只是饲养管理和兽药产品的顺应时变、与时俱进,作为诊病施治主体的兽医技术人员,我们的诊治观念也要与时俱进。
比如在临床诊治实践中,技术服务人员常会碰到跟传统报道与习惯认识相去甚远的病例——原本有效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却不能治愈疾病,于是怀疑是不是又一种新病出现了?是不是现成的治疗方案过时了?是不是病原产生强耐药性了?以至怀疑是不是药物不如从前了,不管用了?
这种疑惑很正常,因为投药是我国养禽业防治禽病的“特色”,因此对药物的信任依赖程度大于对其他原因的分析对比,所以说,这些怀疑都有道理。
但笔者还想说,禽病的临床治疗是一种活的、不断变化的、实践性极强的思路理顺过程,正如在人医界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万无一失的妙手回春医生一样,禽病的诊断、施治也只能是成功与失败经验的积累、发挥、选择、规避。这其中诊治思路的与时俱进显得尤为重要。
举例之一:水质与诊治思路的与时俱进
不同的地区,水质不同,水的硬度(钙镁离子含量),酸碱度对药物溶于水后的影响也不同,溶后饮用的时间长短也有差别,溶解温度、季节也各异。同一药物在不同水质地区使用,疗效就会有差异。偏碱性的药物在偏酸性水质中会因中和作用而减效。再有,水质污染程度不同(尤其是表层水质污染已成各地共患),禽类饮用后的健康差异也会很大——有毒化学元素铅、汞、砷超标的水质会使家禽中毒;有害菌如大肠杆菌超标的水质会使家禽经常出现拉稀症状、使用抗生素后就好转,而在停药后几天又会复发。另外,受气候、耕作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的土壤会呈现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导致水质变劣,都会因此对肉鸡腹水症的发病、日采食增重产生影响。此外,水质中钾、钠、镁含量过高,有导泻效应,会导致水样腹泻。
举例之二:发病与诊治思路的与时俱进
目前,许多疾病的发病日龄都出现提前与后延的现象,这也是我们诊治必须及时跟进和进行相应诊治处理的。象传喉本是5周龄后发生的较烈性的传染病,现在提前至3周龄即可发病,且呈现温和化;球虫本是2周龄以上发病,现在3天的幼雏即呈现盲肠血便;传染性法氏囊病,临床传统报道主要发生于2~15周龄,以3~5周龄为最易感,春末夏初为多发季。而在现实病例中,最早的病例可发生于1日龄的幼雏,晚者可迟至产蛋期,四季都发已无明显季节性。习惯认识中,此病病程一周左右,一般第3天出现死亡,4~6天达到高峰,8~9天自然归转康复,而在现实中,3周龄前发病的幼雏,有的病程可达2 周以上。在剖检上,教科书记载的胸肌腿肌条状出血也已少见,多数鸡的法氏囊缺乏特征性病变如肿大,法氏囊萎缩现象更是很难见到,这很容易与新城疫、肾传支等相混淆。
举例之三:免疫与诊治思路的与时俱进
以前,法氏囊发病多见于未免疫或免疫空白期鸡群及母源抗体低的鸡群,而现在不少鸡场反复多次使用活疫苗仍然发病,有的先用毒力强的进口苗做首免,后用毒力弱的国产苗做二免,有的则反过来,免疫程序也各不一样,其结果是无论怎么免疫也会发病,无论怎么用药也难治病。
有的鸡场认为做免疫不好使,干脆发病就打卵抗,认为来得快,殊不知少数卵黄抗体的制备工艺粗糙,灭菌不严,致使用过卵抗的鸡群频繁暴发大肠杆菌、支原体、葡萄球菌病,要连续用药几次方能控制住,而这样用药的最直接的副作用,就是对肝肾功能的损害,都知道药源性肝肿、肾肿是用药过度导致的,肝的解毒功能、肾的排毒功能一旦被破坏,机体酸中毒则成为不可逆转,此时只有停药才是上策。而实践中一药不灵又投一药不断换投,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再如鸡痘,常规认识中,多数鸡群在感染了3~4周左右即可自然康复,死亡率也低,但近年来,鸡痘的发病病程,死亡率都有增加趋势。不用药就不会痊愈,同时鸡痘本身又是一种免疫抑制病,发病后机体免疫力下降,极易诱发大肠杆菌病、新城疫、法氏囊、沙门氏菌等病,而此时人们往往忽略藏在鸡痘背后的隐患。传统认为鸡痘免疫采用刺种方式,刺后应有红肿结痂,如无则可以认定免疫失败,可现实中,多数鸡接种后并无此症但也不发病。
许多养鸡场采用与新城疫冻干苗混合注射的方式来接种鸡痘,理论认为是不妥的,因为鸡痘病毒不能在深层肌肉中增殖扩繁,还有一种说法,新城疫苗对鸡痘病毒有干扰作用,于是有的鸡场干脆对鸡痘发病鸡群直接打新城疫苗,取以毒攻毒的目标,这些都给诊断、施治带来复杂性。
举例之四:饮水给药与诊治思路的与时俱进
鸡的味蕾有29个,几乎不辨滋味,按说什么水都喝,可实践中,有的药物溶于水后,鸡就是不喝,有的即使喝也很细慢,你换为清水它就抢着喝,移开清水换上药水又不喝,似乎嫌苦,但味苦只是人的味觉印象,鸡本不应如此,但鸡不喝某种药水,却是不争的事实。
还有鸡对咸味是否敏感?食盐中毒说明不识味,可啄肛又说是喜咸腥味成癖,菜籽粕异味使鸡采食细慢,如此说来,那鸡的味觉还是很分明的。
有的药物溶水后加多V糖则喝多喝,不加则不喝少喝,这是颜色刺激还是味觉刺激?究竟怎么认识这些问题呢?是书本理论指导实践还是实践在不断刷新修正理论?
总之,种种的理论与实践不符的情形使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慨,实践这个大课堂太丰富多彩了,临床诊治需要不断拓宽思路,要善于在实践中摸索规律,兽医技术人员要敢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办?把怀疑的范围扩大,单纯地分析某一种原因是很难准确把握诊治的,同时又把判断的选择浓缩,要考虑非典型化、变异株、耐药性因素,同时要对曾用药、饲养管理、环境变化、发病日龄、天数、用药天数、肝肾状况,发病轻重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使自己的诊治技术在发展变化的实践中与时俱进。
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与时俱进,兽医诊治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