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14年12月,双胞胎董事长鲍洪星参加了第四届广东饲料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并发表了《我国养猪业发展模式思考》的主题报告。他表示,500-10000头母猪的中等规模猪场面临的生存压力最大,要么往上走,要么往下走。未来中国养猪业主要有两大主体:一类是万头母猪以上的大型养殖企业,一类是50-500头母猪的家庭农场。他强调,真正解决家庭农场做不好的事情,将是饲料企业的立命之本。
另外鲍洪星还提到,未来5年中国饲料行业的整合速度仍会加快。在行业政策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因素推动下,饲料行业从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
我国每年6、7亿头生猪出栏,生猪消费量太大了。未来大型养猪企业会提供年出栏数的30%左右,真正要解决中国人吃肉的问题,会靠50-500头母猪的适度规模家庭农场这样一个主体,他们才是我国真正的养猪主力。帮助他们把猪养好,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养殖结构分化
未来10年中国的养猪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像温氏、中粮、双汇等上万头母猪的企业,2012年底的数据我看了一下,好像只有20来家,所以养猪业的集中度是不够的。我觉得一些大型企业,未来可能就像美国这种模式。美国模式更多的是公司养母猪,5000头母猪一个厂、10000头母猪一个厂,然后把断奶仔猪分给有玉米地的农民去养。很多都是标准的猪场,1000、1200头一栋,一般养两栋,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农民边种地边养猪。
我认为在东北这些地方,这种大规模养殖可能是比较适合的。像美国在爱荷华、伊利诺伊、明尼苏达这些玉米、大豆产区里,他们养猪最主要分布在这些地方。他们的粪肥处理得比较好,像我们现在养猪,粪肥要花很多钱去处理。他们那边是水泡粪,做2米6深池。到年底,玉米收割后,把一年的粪肥请专业公司过来,往玉米地里一喷,一年就一次,成功实现了综合利用。事实上肥料是一种综合资源,无论大小猪场都要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好,它是社会一种宝贵的资源。
在欧洲看到的,更多是家庭猪场,设备比较好,栏舍条件比较好,对于养猪产生的粪肥也是就近循环利用,很少花很多钱去治理。美国那边就说:这几年养猪不赚钱,或者连续5年平均赚10美元一头。但是粪肥价值就有8美元,一头猪省下来的肥料钱就有8-10美元。所以他们这种是一种良性循环。
中等规模,500-10000头母猪的,这些企业未来是不是能够很好地生存?特别是单打独斗的猪场。像我们饲料厂一样,单打独斗的日子都不太好过。因为技术在进步,要求在提高,利润越来越薄,以前1吨毛利有500、700块,现在只有200、300块。而且用工成本、环保成本在增加,土地的租金也在增加,新建一个饲料厂,投资、折旧大很多。如果没有规模的话,生存很困难。
现在原料越来越高价,如果技术跟不上,别人都用高粱、大麦了,你还在用玉米、豆粕,价格就没有任何优势。我们有些猪场,买高粱、大麦很困难,买到的二手、三手又很贵,而且配方技术不升级,也很难用好这些原料。未来的原料全球配置,有的时候有高粱,有的时候没有,有的时候有DDGS,有的时候没有。不像以前,就是玉米豆粕型,未来这种变化就要求饲料厂、猪场能够快速反应。打个比方,你用玉米豆粕和用高粱大麦相比较,就用25%的高粱,15%的大麦,跟玉米的差价算300元,300乘以40%等于120元。配方也许就会差到100多块一吨。事实上在饲料配方里算,美国高粱没有进口配额限制,单宁含量低于0.2%,能值是玉米的96%左右,是很好的资源,在育肥猪料里用非常好。很多半大不小的猪场,如果不用这种原料,你没有这种替代技术,没有这种采购渠道,两三年以后,你的成本就比别人高很多。
所以,这种半大不小的猪场,我反而是不看好的。他们的命运要么被大集团收购,剩下来的可能还是会演变成欧洲模式下的家庭猪场,尤其是在我们南方郊区这块,可能会成为更加主流。我所指的家庭猪场,未来是要像龙游那种脱胎换骨的,环保比较好,硬件设施比较好的。
家庭猪场模式占主导
家庭猪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的经营单元,适度规模,整个收入以养猪为主。我们了解到,欧洲90%以上猪肉都由200-500头母猪这种群体提供的。我国每年6、7亿头生猪出栏,生猪消费量太大了。未来大型养猪企业会提供年出栏数的30%左右,真正要解决中国人吃肉的问题,会靠50-500头母猪的猪场这样一个主体,他们才是我国真正的养猪核心主力。
所以未来中间层要么往上要么往下,我们在法国、德国这些地方看到的都是这样的。像我们四会有一个客户,他俩夫妻养了110头母猪,原来自配料非常辛苦。我问那个老板娘,我说你累不累啊,她说,鲍总你不要讲,我晚上睡觉手都伸不直,累死了。我说你为什么不改?老板说不知道怎么去做。后来我们把饲料脱离出来了,帮他重新分工。她俩夫妻加一个工仔,我们怎么对他们分工呢?老板娘专门把产房管好,把母猪管好。卖猪、采购饲料、兽医、人工授精老板去做。打工仔负责加饲料,打扫卫生。这样效率非常高,极大地提高了。
所以家庭猪场的组织形式,很多人没注意,没有进行分工,什么事都做,这样就很累,而且成绩很难搞好。事实上他的资源是配错了,你不应该去做饲料这类本来不擅长的事情,不会增加多少价值的事情。养猪环节才是应该全力以赴去做的。这群人最好的一点就是非常尽心尽责,到了晚上母猪产仔,他们可以整夜守在那里。我们在美国看到的是什么,基本一下班一换衣服就走人,他们才不管,美国的统计数据就是在这个接生的环节往往要丢掉2头一窝。
像这些中小型家庭猪场,优点、缺点都很明显。它的劣势是太分散,饲料运输不方便,就需要我们这种企业未来给他们配饲料什么的,减少他们的麻烦。他们卖猪也是很头疼的事情,他们有很多技术培训的需求,也要学一些财务管理,这些都是他们单打独斗没办法去实现的东西。他们的需求,就是我们的机会。
我认为应该学习欧洲,成立社会化组织、技术型组织、行业协会、政策组织,通过社会化组织去协调解决,很多饲料企业可以大力去做这样的工作,真正帮他们补上短板。
饲料是一种生产资料,我们觉得,未来应该是便宜的、利润很薄的,未来的饲料只要认品牌,认那几家大公司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自己去配,特别是中小规模的猪场,自己去配,劳民伤财,而且根本配不好。如果不检测原料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等含量,母猪料根本就配不好。而且,自己的设备非常简陋,生产出来的料不到3天就会发热,紧接着就会发霉,还有很多他们做得不好的事情,可能都要我们这些企业、社会组织去积极行动起来,真正地帮他们把猪养好。只要你能帮到他,一定会受到欢迎。
养猪其实很简单,就四个字,让猪"吃好、睡好"。让猪"吃好",是用料问题,最好的治理办法就是靠大型饲料企业的品质和技术,靠科技进步。让猪"睡好",是管理问题。我国现在大家都在扩规模,但是没有去提效益,在栏舍建设、还有精细化管理这一块做得差。当然,要达到一头母猪达到18头以上的年出栏商品肉猪,可能就需要改品种,改栏舍,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多数家庭猪场现在的生产成绩12、13、14头,这种是低产田,提升到17~18头是相对容易的。
中国一头母猪一年才产肉1.7吨,美国3吨,丹麦3.2吨。家庭农场式养殖做好了,就能把母猪存栏量降下来,不要说把母猪从5000万头减到2500万头,如果能把母猪从5000万头减到3000万头左右,这个贡献就巨大。一头母猪一年需饲喂一吨商品饲料,减少2000万头就是减少了2000万吨饲料。以饲料中含粮60%计算,就省下1200万吨粮食,人均(含老人、小孩)每月消费10公斤的话,一年就120公斤,应该够1亿人吃上1年吧。还有,少了2000万头母猪,所产生的环境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我们简单测算了一下,如果减掉30%的母猪,一年起码能节约600亿。
所以,未来中国家庭猪场通过硬件、人才、设备的改进,整合社会化资源,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推动中国养猪业由养猪大国转变为养猪强国,这是我们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推行的政策把农民土地的确权问题搞好了,未来五到十年这种变化会很快,我们非常期待参与其中。
选自:《广东饲料》杂志2015年第二期
作者:庄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