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比了河南大尾寒羊不同时期的种质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品种的种质特性,总结了近十年来河南大尾寒羊选育进展成就。
关键词:河南大尾寒羊;种质特性;选育;进展。
河南大尾寒羊是我省古老的优良地方绵羊品种,具有常年发情、多胎多产、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高、羊毛品质较好等优点。具有独特的种质特性和较高的保种利用价值。
1 河南大尾寒羊种质特性及资源现状
1.1 产区基本情况
河南大尾寒羊的中心产区在平顶山市的北汝河流域,分布于郏县的城关、广天、白庙、王集、长桥、冢头、堂街、李口、渣元、姚庄和宝丰县的石桥等乡镇,其它县(市)亦有少量分布。郏县、宝丰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属伏牛山系的浅山丘陵地区,北方为山丘环绕,南部系汝河河川平原,海拔200~500m,年平均气温14.5℃,水源以地下水为主,汝河源于洛阳市嵩县,由汝州市流经郏县和宝丰县。北部山区为砾土,丘陵为红土,中部平原为黄土,汝河两岸有少量沙土,洼地为黑土。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小麦、红薯、大豆等。
1.2 主产区数量、分布及利用
2006年8月至2007年4月,我们组织人力对河南大尾寒羊种质资源进行了最近一次调查。2006年底中心产区存栏61015只,其中宝丰县15010只,郏县46005只。在河南大尾寒羊的利用上,目前一般以纯种繁育为主,也有人用河南大尾寒羊作父本与山东小尾寒羊进行杂交,杂交结果显示,杂交后代生长发育快,杂种优势明显,在产区一般饲养条件下,三月龄体重可达30㎏。河南大尾寒羊的主要产品是羊肉,多年来羊肉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加之其肉质鲜嫩,味道纯正,深受消费者青睐,供不应求。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出口科威特等到国家。产区及其附近回族集中,制革、肉制品加工业发达,羊肉、羊皮、羊毛等畜产品需要迫切。
1.3 体型外貌特征及体型结构
1.3.1 体型外貌 河南大尾寒羊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前躯较宽,后躯发达,肌肉丰满。侧视其体躯,近似长方形。头大小中等,额部略宽,耳较大且下斜。鼻梁隆起,公羊较母羊显著。公羊均有螺旋形大角;母羊多数有角,角形如姜,粗细如指,长度多在4㎝以下。眼大小中等,颈中等长。胸骨向前突出,肋骨开张良好。背腰平直,脂尾过大的个体略显弓腰。尻部宽长而倾斜,肌肉丰满。四肢较高,肢势端正,蹄较大、结实、呈蜡黄色。脂尾肥大呈巴扇形,内侧无毛,皮肤细嫩,桃形尾尖紧贴于尾沟上翻至尾下三分之一处,脂尾垂至飞节及飞节以下,成年公羊尾长为41.8±4.21㎝,尾宽34.6±4.22㎝,成年母羊尾长36.17±2.32㎝,尾宽为30.33±4.59㎝。一般成年公羊脂尾重15~20㎏,母羊为4~6㎏。
1.3.2 体尺体重 随机选择181只成年大尾寒羊,其中公羊31只,母羊150只进行体尺和体重测量,其结果见表1。
表1 成年河南大尾寒羊的体尺体重(2006年10月所测)
性别 |
数量(只) |
项目 |
体高(cm) |
体斜长(cm) |
胸围(cm) |
尾长(cm) |
尾宽(cm) |
体重(㎏) |
公羊 |
31 |
X |
85 |
83 |
109 |
35.7 |
32.3 |
74 |
S |
11.5 |
8.6 |
13.2 |
5.41 |
4.92 |
14.1 | ||
CV |
13.5 |
10.3 |
12.1 |
15.5 |
15.2 |
19.1 | ||
母羊 |
150 |
X |
71 |
75 |
88 |
32.0 |
29.6 |
58 |
S |
6.1 |
8.3 |
9.4 |
5.94 |
5.30 |
6.9 | ||
CV |
8.5 |
11.1 |
10.6 |
18.5 |
17.9 |
11.9 |
X为平均数,S为标准差,CV为变异系数。
1.4 生产性能
1.4.1 肉用性能 河南大尾寒羊体躯较短,背腰较宽且多肉,四肢肉较厚,臀部发达且丰满,脂肪主要集中在尾部,肉中脂肪少,且分布均匀,无明显脂肪层,瘦肉率高,肌纤维细嫩,肉味鲜美。2007年3月16日我们在郏县城关镇北街对5只公羊和5只母羊进行屠宰其结果见表2。
表2 河南大尾寒羊屠宰性能测定记录表
性别 |
月龄 |
宰前重(㎏) |
胴体重(㎏) |
净肉重(㎏) |
脂肪重(㎏) |
骨胳重(㎏) |
屠宰 |
净肉率(%) |
大腿肌肉厚(㎝) |
腰部肌肉厚(㎝) |
鲜皮重(㎏) |
皮张长度(㎝) |
皮张宽度(㎝) |
皮张厚度(㎝) |
公羊 |
8 |
50.5 |
23 |
19 |
0.5 |
3.5 |
46.5 |
37.6 |
3.5 |
4.6 |
4.2 |
110 |
80 |
3.9 |
8 |
52 |
25 |
20.5 |
1.3 |
3.3 |
50.5 |
39.4 |
4 |
4.3 |
4.3 |
87 |
80 |
5.7 | |
10 |
52 |
21.8 |
17.8 |
0.5 |
3.5 |
42.9 |
34.2 |
3 |
3.5 |
3.3 |
97 |
79 |
4 | |
10 |
43.5 |
25 |
19.9 |
1.4 |
3.7 |
60.8 |
45.7 |
4 |
4.5 |
4.5 |
110 |
90 |
3.9 | |
12 |
47 |
23.5 |
19.4 |
1 |
3.1 |
52.1 |
41.3 |
3.8 |
4 |
3.7 |
110 |
88 |
4.2 | |
X |
49 |
23.7 |
19.3 |
0.9 |
3.4 |
50.6 |
39.6 |
3.7 |
4.2 |
4 |
103 |
83 |
4.4 | |
S |
3.7 |
1.38 |
1.02 |
0.4 |
0.2 |
6.8 |
4.3 |
0.4 |
0.4 |
0.5 |
10.5 |
5 |
0.8 | |
母羊 |
10 |
55 |
23 |
18.9 |
0.6 |
3.5 |
42.9 |
34.4 |
4 |
6 |
4 |
102 |
82 |
3.2 |
12 |
59 |
26 |
17.7 |
0.5 |
3.3 |
44.9 |
30 |
3.5 |
4.5 |
5.2 |
120 |
88 |
3.6 | |
10 |
50 |
25 |
20.4 |
1.4 |
3.2 |
52.8 |
40.8 |
4.5 |
4.8 |
4.5 |
107 |
82 |
4.3 | |
12 |
57 |
40 |
32.4 |
2.4 |
5.3 |
74.4 |
56.8 |
4.3 |
6 |
8 |
120 |
96 |
7.9 | |
8 |
49 |
28 |
22.5 |
2.1 |
3.5 |
61.3 |
45.8 |
4 |
4.6 |
5.1 |
110 |
88 |
4.6 | |
X |
54 |
28.4 |
22.4 |
1.4 |
3.8 |
55.3 |
41.6 |
4.1 |
5.2 |
5.4 |
112 |
87 |
4.7 | |
S |
4.36 |
6.37 |
5.88 |
0.8 |
0.9 |
12.9 |
10.4 |
0.4 |
0.8 |
1.6 |
8.0 |
6 |
1.9 |
注:X为平均数,S为标准差。
1.4.2 繁殖性能 据调查测定,母羊性成熟年龄平均在171±33日龄,常年发情。一般6~7月龄初配,周岁左右产第一胎,发情周期18±1d,发情期1~3d,妊娠期5个月,产后平均第42±11d出现发情,个别羊只产后4~5d有血配配现象。一年两胎、两年三胎或三年五胎。初产羔羊一胎产羔率为180%~205%,经产母羊产羔率为250%~270%,最高为一胎7羔。繁殖母羊生单羔者占7.98%,生双羔者占41.72%,三羔及以上者占50.3%。单、双羔成活率为100%,三羔以上成活率为98.5%。
1.4.3 毛用性能 河南大尾寒羊被毛多为毛丛结构,其中绒毛占94%,两型毛占3.68%,有髓毛占0.69%,死毛占1.39%。春毛长度5~7㎝,秋毛长度4.5~6㎝,曾以生产优质“寒羊毛”而闻名。但产毛量较低,成年公羊年产毛量为4.28㎏,成年母羊年产毛量为2.26㎏。
1.5 生理生化特性
1.5.1 血液生理生化特性 河南科技大学动物学院庞有志等人对河南大尾寒羊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河南大尾寒羊红细胞渗透脆性最小抵抗值为0.6,最大抵抗值为0.7,红细胞脆性较大,说明河南大尾寒羊红细胞抗逆性较差,较易发生红细胞溶血现象。而ESR值较高,说明河南大尾寒羊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较好。
1.5.2 生化遗传学特性 庞有志等人对河南大尾寒羊、河南小尾寒羊、山东小尾寒羊血红蛋白及转铁蛋白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在血红蛋白(Hb)位点,三群体均有三种表型出现(HbAA)、(HbAB)和(HbBB),受(HbA)和(HbB)两个共显性基因控制,各群体基因频率均以BB占优势,AA型最少,基因频率以HBB占优势;河南小尾寒羊和山东小尾寒羊的(HbB)频率分别为0.7568和0.7204,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河南大尾寒羊的(HbB)频率(0.9333)都存在着极显著差异(P﹤0.01)。在转铁蛋白Tf位点,以上三群体也均出现3种表型TfAA、TfAB和TfBB,受一对共显性基因TfA和TfB控制,各群体基因型型分布均以BB型最多,AA型最少,基因频率以TfB占优势,河南大尾寒羊、河南小尾寒羊与山东小尾寒羊在该位点的频率分别为0.7833、0.6757、0.6667,三群体差异不显著(P﹥0.05)。遗传距离测定表明,河南小尾寒羊与山东小尾寒羊遗传距离较小,应归属同一地方品种,它们与河南大尾寒羊亲缘关系较远,说明河南大尾寒羊是另一独立的地方类型或品种。
2 河南大尾寒羊保种选育进展
2.1 羊群数量、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20世纪60年代以前,河南大尾寒羊广泛分布于河南省郑州、开封、许昌、洛阳等地。60年代开展绵羊杂交以来,河南大尾寒羊分布区域迅速缩小,数量锐减,1980年我省进行品种资源调查时,该品种仅存在于郏县、宝丰等地,数量仅有8000只。在1989年召开的“动物遗传资源全球持续发展计划”专家评议会上已被宣布为濒危家畜品种。为加强对该优良地方品种的保种选育和开发利用,平顶山市县畜牧部门和有关大专院校多次对该品种进行了品种资源调查和大量的种质特性研究,并于2002年颁布实行了河南省《河南大尾寒羊地方标准》。举办赛羊会重奖优秀种公羊和种母羊畜主等采取多种方式发展大尾寒羊,近十年来该品种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现平顶山市境内大尾寒羊存栏达到61015多只。其中母羊45889只,能繁母羊21024只。公羊15126只,其中用于配种的成年公羊有368只。育成公羊6023只,育成母羊13435只。哺乳公羊8735只,哺乳母羊11430只。
2.2 品质变化
河南大尾寒羊经过多年的精心选育,体格增大,体重也不断增加,2006年调查测定,成年公羊平均体高85㎝,体长83㎝,胸围109㎝,体重74㎏。成年母羊的体高为71㎝,体长75㎝,胸围88㎝,体重58㎏。而1996年调查报告显示成年公羊的体高为73.93㎝,体长67.34㎝,胸围88.62㎝,体重63.65㎏。母羊的体高为65.51㎝,体长63.28㎝,胸围82.2㎝,体重45.88㎏。10年来公羊的体高、体长、胸围、体重比1996年提高了11.07㎝、15.66㎝、20.38㎝、10.35㎏。母羊的体高、体长、胸围、体重比1996年提高了5.49㎝、11.72㎝、5.8㎝、12.12㎏。
3 保种选育工作措施
3.1 认真搞好种质资源调查,促进保种选育工作
大规模的品种资源调查对河南大尾寒羊品种的形成、特征特性、生产性能、生长发育、优良性状及缺陷、鉴定方法及今后选育方向做出了较全面的探讨和研究。八十年代以来对河南大尾寒羊共开展了四次资源调查,1981年由河南省农林科学院陈国禄等人对河南大尾寒羊的数量分布、品种形成因素、体形外貌、生长发育、生产性能、繁殖力、饲养管理特点等都做了详细调查,写出了《河南大尾寒羊调查报告》。1996年由平顶山市畜牧站蒋逐安等人对河南大尾寒羊进行了第二次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保种选育和开发利用规划。2001年市畜牧站组织人员对河南大尾寒羊的杂交利用现状、限制品种发展的因素等进行了第三次调查,并提出了把河南大尾寒羊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保贵建议。2006年根据农业部和省站的安排市畜牧站组织人员对该品种进行了又一次详细的调查,并且进行了屠宰测定和拍照,写出了《河南大尾寒羊调查报告》,为全国地方品种志和河南省地方品种志的出版提供了全面真实的素材。
3.2 大力开展河南大尾寒羊种质特性等基础性研究
市畜牧站曾和河南科技大学动物学院合作对河南大尾寒羊的生理生化特性、遗传学特性、繁殖性能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
3.3 划定保种群,建立保护区和选育区
选择饲养比较集中,羊群质量较好的乡镇,建立大尾寒羊保护区。分别是郏县的王集、白庙、长桥、冢头,宝丰的石桥、赵庄6个乡。在保种区以外的其它产区,作为大尾寒羊选育区,确定选育方向,制定选育标准,进行科学选育。
3.4 组织赛羊大会,实行群选群育
为促进大尾寒羊的选育工作,激发群众选育大尾寒羊的积极性,我们举办了6次赛羊大会,集中优质大尾寒羊,并请专家进行评定,选出特级、一级、二级种羊,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3.5 组织制定河南大尾寒羊地方标准
2002年8月由河南省畜牧局提出,河南省畜禽改良站主持,平顶顶山市畜牧技术推广站起草的《河南省地方标准—河南大尾寒羊》发布,该标准的制定有效地指导了河南大尾寒羊的选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