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猪病看中国”,近年来,这句话在行业中甚为流传。虽然听着有些夸张,但确实点出了中国几乎集聚了所有猪病的事实。“猪病多急坏了养猪人,但却锻炼了众多中国兽医”,在众多兽医以积累临床经验为职业资本的时候,勃林格殷格翰(中国)技术服务总监朱连德却道出了他的心声:“看病越来越得心应手,我就越困惑,心情也越来越沉重。中国养猪为何变成现在这样?疫苗越来越多,病也越来越多;饲料越来越好,养的猪却越来越差?”
人医变兽医,独爱搞临床
“我姓朱,跟猪也特别有缘分。”朱连德诙谐地说起自己与养猪的缘分来。高中时代的他,对人医临床抱有浓厚的兴趣,时常阅读很多的人医杂志、书籍,还曾给一些邻居诊治一般的消化道疾病。一心报考医学。高考填志愿时,前两项志愿分别是医学和儿科医学,第三志愿是兽医。当接到第一志愿录取通知书时,却不是他报的医学,而是兽医专业,被山东农学院(今山东农业大学)录取!就这样他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一名兽医的预备生。“这就是缘分,一生的情缘”,他不无感慨地说。
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在大学学习期间,他将学习人医的热情转移到了兽医学习当中。在校期间,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学生。由于老师青睐与鼓励,他考取了兽医临床研究生,在猪上做起了研究课题,开始了对猪的科学观察与探究。把小时候放猪养猪时对猪的一些单纯幼稚的观察得以升华。成为他与猪打交道的职业的开端。在山东农业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培养下,他于1989年获得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并在山东农业大学留校任教,同时参与校兽医院的临床工作。从事牛、马、鸡、狗、猫、猪等动物疾病的接诊与治疗工作。五年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经验积累之后,他考入中国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兽医外科博士研究生,课余在动物医院门诊进一步观摩学习深造,不断积累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这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时间为我后来的技术服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朱连德非常感谢那段充实的教、学与实践的岁月。博士学业完成之后,他继续在山东农业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年被评为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但是,钟爱临床的他深知临床必须与生产相结合,高校重科研、轻临床的理念与自己的梦想较远,于是,他放弃了这个“金饭碗”,毅然选择了那个年代所说的“下海”,离开高校,加入跨国企业诺华(Novartis)公司,专职为养殖场提供技术服务。用他的话说:“我应该是当时养猪行业中第一个深入基层,不断跑现场,为猪场提供技术服务的博士”。当时中国不断从欧美尤其是北美引种,也逐步引进他们的设备、技术和养殖模式。这种“移植”和改变,需要技术指导。看到这一形势,朱博士觉得有必要到北美去“取经”,就于2001年到了加拿大,在加拿大的猪场工作了三年,积累了国外猪场管理和猪病防制的经验。之后回国,加入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继续为猪场提供技术服务。在过去近二十年猪场技术服务期间,他编撰了一系列猪病防治的小册子、文献汇编等宣传资料,介绍国内外猪病信息和防制方法,为一线猪场管理人员和兽医提供了实用的指导性材料。从事养猪和猪病防制较早的人,从他的资料中受益,有些从业人员至今还保留着他当年编的小册子。他亲身经历了养猪业从以散养为主、规模养猪不断发展,到现在的集团跑马圈地、各方资金涌入的宏大养猪局面。伴随着养猪业的迅速发展,他也从个体临床诊治兽医,大临床生产兽医,到猪群健康管理的管理兽医的转变。朱博士切身体会:猪病事之多,变化之快,是前所未有的,唯有不断学习,勤奋实践,才能更好地为养猪生产服务,且行且学习……。他拥着自己深厚的兽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着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区的技术服务团队实实在在地为中国猪业的发展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正确利用蓝耳病疫苗
针对当前关于蓝耳病免疫的争议问题,朱连德认为蓝耳病疫苗的使用非常个性化。“要想利用好蓝耳病疫苗一定要注意:第一,要确定猪场的蓝耳病疫病状态。根据蓝耳病病毒感染与否及感染情况,可将猪场分为四类:阴性场(无蓝耳病病毒感染)、稳定不活跃场(猪群蓝耳病抗体阳性,母猪及仔猪没有临床症状、不排毒)、稳定活跃场(母猪无临床症状、不排毒,仔猪有临床症状、排毒)和不稳定场(母猪/仔猪有临床症状,母猪排毒,仔猪也排毒)。”他强调,不同类型的猪场采取的免疫方式也应不同。确诊后一定要考证蓝耳病疫苗的稳定性。如果疫苗没有在本猪场使用过,可以先小群体进行预实验,观察免疫后是否有不良反应。如果没有不良反应,才能制定免疫程序全群免疫。第二,要确定免疫时机;第三,要确定免疫频度。
免疫时间制定
蓝耳病疫苗免疫后2周一般有60%的猪只抗体转阳,免疫后4周90%左右的猪只血清抗体转阳。为了更好地说明如何确定免疫时间,朱连德举例说:“小猪一般4周龄断奶,10周龄转群,如果说仔猪在9周龄发病,表现呼吸道问题、喜扎堆、厌食等症状,如果检测确实为蓝耳病,就可以使用蓝耳病疫苗。免疫时间按照倒推法计算。以蓝耳病潜伏感染的时间为2周计(快则3~4天,长则37天左右),疫苗起效的时间按2周计算(若9周龄发病率不高,死亡率较低),可以在4~5周龄免疫;疫苗起效时间按3~4周计算(如果9周龄仔猪蓝耳病为发病率比较高,达到30%以上,死亡率达10%以上),此时往前推5~6周(含潜伏期2周)免疫,就是3~4周龄免疫。”
其他疫苗和疫病的影响
在制定蓝耳病疫苗免疫程序时,一定注意与其他疫苗的相互干扰作用。常规的病毒疫苗免疫间隔时间是7天,但猪瘟疫苗与蓝耳病疫苗间隔7天,在有些猪场应用后检测发现,猪瘟抗体阳转率受影响。朱连德认为,“一般蓝耳病疫苗和猪瘟疫苗免疫要间隔10~14天,间隔时间不宜太短。若按倒推法安排蓝耳病疫苗4周龄免疫,而猪场猪瘟免疫时间是5周龄,遇这种情况可以将蓝耳病免疫的时间向前提到3周龄,这样与猪瘟疫苗间隔的时间就够了。”
除了疫苗,还要考虑其他疾病对疫苗免疫的影响。譬如,猪场仔猪有蓝耳病病毒感染,早期临床表现明显的是猪副嗜血杆菌,如果一味地用疫苗控制猪副嗜血杆菌,有效果但不会理想,且猪副嗜血杆菌临床症状反复出现。问题就在于蓝耳病对猪副嗜血杆菌疫苗的不利影响。他再次结合临床案例:“如果一个猪场既有伪狂犬病,又有蓝耳病症状,且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在先,只免疫蓝耳病疫苗来控制呼吸道问题的效果就不理想。尽管在发病高峰时期蓝耳病病毒检出率最高。”其实,猪伪狂犬病病毒影响了蓝耳病疫苗效果的发挥。“这种情况可以提前滴鼻免疫伪狂犬病疫苗,再免疫蓝耳病疫苗”,朱连德再次强调,“疫苗使用效果不理想,很多时候不是疫苗本身的问题,其他疫苗、疾病等众多因素都会对其效果产生影响,制定免疫程序不能忽略这一点。”
免疫频率
我们知道,蓝耳病的“迷人”之处很多,其中一点就是它的抗体依赖增强作用(ADE作用)。简言之,本来猪处于正常阳性状态,免疫弱毒疫苗,抗体下降到一定值时,就会加快蓝耳病病毒增殖,导致猪只发病。朱连德告诉《今日养猪业》记者,至今没有实验室研究出ADE作用的具体阈值,这就对免疫频率和时机都提出了要求。就免疫频率来说,以母猪群为例,一般每3~4个月免疫一次。具体需要根据母猪群动态抗体水平和临床的变化而确定间隔3个月还是4个月左右。如果免疫后3个月即出现流产等症状,就得抓紧时间再次免疫,就不能等到间隔4个月免疫。”
重视动态抗体水平变化
“要重视ELISA检测到的S/P值的动态变化,假设一个猪群S/P平均值在免疫后2个多月发现大幅上升,这提示需要及时免疫,不能等到间隔4个月。”朱连德还特别指出,N蛋白抗体水平是检测抗体的主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不同猪群的S/P值的指示范围不同,比如公猪达到4.0就没有问题,精子质量、采食都可能很正常。但若母猪达到4.0,要么有流产史,要么产出残次仔猪。保育猪如果S/P值超过2.0(IDEXX超过1.8),提示仔猪正在遭受蓝耳病威胁或正在发病。生长育肥猪S/P不超过3.0,一般认为问题不大。“但这些都是静态下评定蓝耳病发生和S/P值的关系,关键还要看动态的检测结果。比如9周龄的时候测到S/P值为2(0.7~1.8视作稳定范围),表面上是在不稳定范围,但是往前测,发现5~8周龄的猪只S/P值几乎都在2.0左右,那提示该猪群是稳定的。如果有9周龄群猪的S/P值在1.8,但是动态监测发现7周龄的S/P值平均在1.1左右,5周龄的S/P值平均在0.7左右,这提示这群猪有感染蓝耳病病毒的危险。所以说,还要根据动态的抗体水平变化才能制定正确的免疫程序。
“当然,制定免疫程序除了要注意临床症状、免疫时机、频率和抗体水平变化外,还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免疫途径。比如流行性腹泻疫苗,后海穴注射起效相对快,肌肉注射见效相对慢。伪狂犬病疫苗肌肉注射,需要5天起效,但是滴鼻免疫2个小时就可以起效。这也是之前讲伪狂犬和蓝耳病合并感染时为何先滴鼻免疫伪狂犬病的原因所在。”朱连德补充道。
长痛不如短痛
在谈到紧急免疫对蓝耳病的控制效果时,朱连德回忆起一个案例来:2005年高热病暴发前夕,江西某猪场因暴发蓝耳病近1个月紧急免疫蓝耳病疫苗后成功控制该病。“一些猪场陆续反映,如果妊娠母猪感染蓝耳病后紧急免疫母猪会流产;如果不免疫让母猪自行排毒,就会产木乃伊胎、弱仔猪,而且返情率高,下次配种困难。所以他们还是觉得免疫比不免疫好。”朱连德长期服务的猪场与他保持了很好的交流。
其实,经过团队的不断摸索,朱连德发现,一个猪场如果蓝耳病发生刚有7~8天,紧急免疫接种蓝耳病疫苗母猪会加速流产;但是如果该猪场发病20天以上,紧急免疫反而会加速病情好转。在朱连德看来,紧急免疫确实有加剧蓝耳病暴发的风险。免疫发病母猪很有可能造成表面上的流产,但是从长远生产角度说,流产正是母猪的一种自我保护。趁蓝耳病病毒尚未严重伤及母猪生殖系统功能,早免疫有利于母猪自我恢复,进入下一个生产周期比不免疫更快。
作为养殖户不愿意看到母猪流产,所以会拒绝使用疫苗紧急免疫。但是朱连德反复地对养猪人讲解个中原理,并帮其分析不免疫与免疫带来的不同经济损失,终于有不少老板认为“长痛不如短痛,早免疫总比不免疫好。”
防控猪群更重要
当然,蓝耳病疫苗也存在弊端,即不能抗野毒感染。这也是蓝耳病的另一个“迷人”之处。因此,控制猪群不发病,除了做好免疫外,最重要的就是做好生物安全。与大多数专家从“人、猪、车”三方面控制生物安全的观点不同,朱连德认为中国猪场发病率如此高,传播速度此之快,关键还是在猪群,而不是人群。
“为什么很多猪场每次引种后1个月的生产成绩都不太稳定。其实后备猪群的生物安全措施恰恰是最重要的。”朱连德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生物安全措施很多时候是表面性的,比如拉猪车装猪、卸猪时车辆都消毒。但引进的种猪不仅仅蓝耳病、伪狂犬病、猪瘟阳性,而且所携带毒株与本场毒株有很大差异。“这种情况不是在引进种猪,而是在引进毒株。表面的消毒是无法清除猪只体内的病毒的”,朱连德对此现状表示担忧。
与后备猪生物安全有关的因素除了引种安全,还有引种后的隔离驯化。“从引种到混群的隔离期至少90天,这是由蓝耳病的排毒时间决定的。有的种猪场因为引进的种猪体重比较大,有的距离首次配种就只有2月,于是就只隔离60天,甚至30天。”朱连德对这种现象十分担忧。我们知道,目前很多猪场的后备母猪更新率在30%~45%,如果这部分猪群不能控制好,即使猪场的免疫程序再好,也不能保证不发生疫情。
“建议引进种猪的体重控制在2 0~4 0千克,不要等到60~80千克再引种,一次引种的数量可以多点。引进之后猪群饮食恢复正常,就可以免疫蓝耳病弱毒疫苗进行首次驯化,间隔1个月再免疫1次;若三个月后混群,最好在混群之前再免疫1次,免疫的疫苗跟本场母猪群用的疫苗毒株一定要相同。”
朱连德一直在技术服务领域耕耘,讲到免疫相关话题总是能信手拈来很多案例。他感慨道:“兽医最苦恼的不是不会做解决方案,而是猪场无法或不去真正地将方案落到实处,这相当于兽医不能真正地帮助生产。”谈到未来有何规划时,他笑着说:“养猪的问题还这么多,我还会继续学习钻研,为猪场服务,为提高母猪生产力而不断努力!”
(本文已发表在《今日养猪业》2015年第三期,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