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鲍洪星:规模家庭农场 中国养猪业未来核心主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3-17  来源:中国牧业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452
核心提示:2014年12月,双胞胎董事长鲍洪星参加了第四届广东饲料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并发表了《我国养猪业发展模式思考》的主题报告。他表示,500-10000头母猪的中等规模猪场面临的生存压力最大,要么往上走,要么往下走。未来中国养猪业主要有两大主体:一类是万头母猪以上的大型养殖企业,一类是50-500头母猪的家庭农场。他强调,真正解决家庭农场做不好的事情,将是饲料企业的立命之本。另外鲍洪星还提到,未来5年中国饲料行业的整合速度仍会加快。在行业政策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因素推动下,饲料行业从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

2014年12月,双胞胎董事长鲍洪星参加了第四届广东饲料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并发表了《我国养猪业发展模式思考》的主题报告。他表示,500-10000头母猪的中等规模猪场面临的生存压力最大,要么往上走,要么往下走。未来中国养猪业主要有两大主体:一类是万头母猪以上的大型养殖企业,一类是50-500头母猪的家庭农场。他强调,真正解决家庭农场做不好的事情,将是饲料企业的立命之本。

另外鲍洪星还提到,未来5年中国饲料行业的整合速度仍会加快。在行业政策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因素推动下,饲料行业从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

一、中国猪业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养猪业规模化发展十分迅速。一些大型规模养殖场的养殖水平跟欧美相比,已经没有多少差距了。但是,当下中国80%以上的上市肉猪依然由中小规模猪场提供,这个差距还比较大。

1、母猪产能低下

去年我们采集了国内60个存栏母猪200-1500头的猪场,157个美国猪场的生产数据,两者一对比,还是可以明显看到差距不小。

美国每头母猪年提供肉猪数平均值为23.9,我国为15.9;美国每头母猪提供窝数为2.31,我国为2.08;美国每头母猪的死胎和木乃伊数、弱仔所占比例为1.17%,我国为3.2%,在农村里,经常可以看到一胎中会有4、5头死的。现在农产品霉菌毒素污染相当严重,特别是小麦、玉米,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和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B型污染非常严重,多种霉菌毒素的存在将会共同影响母猪的生产性能。2014年黑龙江玉米特大丰收,品质很好,但是遇到暖冬,导致黑龙江玉米霉变率5%-8%,非常好的玉米就霉变了。美国的玉米、小麦一收割就马上烘干,进了筒仓,保护得很好。这个猪场往往是不注意的,很多原料霉变是看不到的,对母猪的危害非常大。

保育舍的情况也是类似。美国平均死亡率为1.6%,我国为6.5%;出栏体重,美国平均49.0斤,我国为38.0斤;日增重,美国平均为0.94斤,我国0.63;料肉比,美国平均为1.29,我国为1.67。

育肥舍的数据对比:出栏体重,美国为247.2斤,我国为226.0斤,现在美国都是养大猪,养到290磅,也就是130公斤左右,美国最好的10%猪场,商品猪出栏平均体重达到261.1斤,所以美国一头母猪的年产肉是很高的。育肥天数方面,美国为112天,我国为128天。料肉比,美国为2.47,国内为2.9。

2、供需矛盾突出

这些年生猪供给一直在增长,但是最近两年终端需求出现了三个新变化:第一,“国八条”出台后,对铺张浪费做出了相当具体的规定,来自政府的酒店消费、节假日聚餐减少。第二,城市居民生活条件趋好,对肉食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会适当控制肉食的消费。第三,受全球经济影响,国内劳动密集型企业越来越少,制造业用机器替代人工,工人出现减少,不利于猪肉的需求。总体上来看,猪肉消费需求呈下滑态势,这估计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最近两年养猪业的日子很不好过。我们在县里调查,家庭猪场养100头母猪左右的,他们的养殖成本在6.8-7.4之间,养得好6.8,养得不好可能去到7.8。2014年上半年,很多地方的猪卖到4.5,这时候一头猪最多要亏500-600。一些猪场因为资金链断裂,出现了债主连夜拉走母猪或者猪场老板跑路的情况。

很多中小养户原来存栏150头母猪的,把规模降为80头、75头,现在补栏都非常谨慎。很多地方俩夫妻干脆把母猪都卖掉,打工去了。去饲料经销商调研的时候,我都会问,2013年12月你客户手上的母猪数,跟现在相比,减少了多少?很多经销商跟我说,几乎都是30%~50%。像中小养户,减少30%以上应该是一个普遍现象。

3、疫情频发

我们养殖户的仔猪在保育期死亡率是非常高的,达到20.9%。大家对营养、保健方面做得不够,特别是很多方面犯低级错误,冻死了,病死了。我们南方有的时候湿度很高,看起来温度不是太低,8度,但是非常潮湿,比北方的零下8度还难过。几种常见的病,每年一到秋冬季节就会来,一年发病2次、3次,像蓝耳病、流行性腹泻,还有口蹄疫等,断奶仔猪的死亡率很高,因为断奶后它出现很大的应激反应,母原抗体下降,自己的免疫力还没有起来,这时候最难养。其实,我们只要把硬件、软件和营养改善一下,效果就会立竿见影。

4、技术设备落后

我们的养殖户栏舍非常简陋,很多没有产床,冬天没有保温,夏天没有降温,防疫也很差。在农村看到的情况,确实是硬件条件太差。所以,像农村里面,如果他们的土地能够给他确权,土地资源如果能够流动起来,大量资本进来,未来现代养猪业建设可能在几年时间内就能够取得巨大的进步。

今天的养猪业跟饲料行业一样,整合速度一直在加快。中国前十位的饲料企业现在占到5490万吨,而且未来五年这个速度我相信会更快,因为现在整个游戏规则变了,现在很多小企业生存状况非常糟糕,它资金缺乏、人才缺乏、技术缺乏,现在有些企业进退两难,比如说设备的生产许可有一个规范,要求达到十万吨,有些企业很矛盾,你投还是不投?一千多万投下去,有些人可能没钱,有些人有钱他不太敢投,你真正做生产十万吨的小饲料厂,未来也未必有竞争力,现在的企业三十万吨、五十万吨规模是一个常态,你十万吨的工厂就算投了,你这个结局肯定还是不好,所以未来五年一定会大洗牌,整合速度还会更快。饲料行业从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这是大的方向,养猪业也是如此。

二、中国猪业面临的问题

对于中国养殖业来说,目前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科学养殖,二是可持续发展。较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养殖业,国内养猪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缺技术、缺人才、缺管理、缺硬件,没有找到很好的发展模式,养猪业暴露的矛盾只会越来越大。

1、环境问题

其实中国的农业资源不是很好,人口多、耕地少,农户多、农场少 ,草地大、产草少。未来很多的粮食可能都要全球来平衡。不管你愿意与否,现在政府虽然在保口粮之类的,但是这两年变化非常大,DDGS、高粱、大麦在中国的用量正在大幅攀升。

现在环境问题被提到了一个中央高度重视的层面。很多地方政府都在驱赶污染企业,不管是饲料业和养殖业的污染、工业污染或者其他方面的污染,国家治理力度都非常大。当然,畜牧业在地方政府来看,没有税收,又污染环境,所以基本上只要逮住机会,都是驱赶为主。这几年,很多地方提出来“三个200米”,离水源地200米不能养,离道路200米不能养,离村庄200米不能养,有些地方甚至是500米。所以就看到,到处都在拆猪场。

像嘉兴2013年发生黄埔江死猪事件,听说嘉兴想用三年干掉80%,700万头猪,可能未来就留140万头。原来你想建猪栏想建就建,现在不允许你建,现在的门槛极大地提高了。我上个月到龙游的养猪合作社去看了一下,确实是,整个龙游原来12万头母猪,现在8万头。原来几千户,现在只有952户,平均每户都有八九十头母猪。这个地方政府非常强硬,反正你想建猪场也可以,但必须要投环保。规模猪场要想达到环保要求,一般用于环保的投资要占总投资额的20%左右。你不投环保,那就把猪栏推掉,再不行就抓人。

像它这样产业升级,一旦升好的话,短期来讲很痛苦,但长远来讲是比较好的。环境问题得到了解决,自动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事实上我们未来想养好猪,一定要重视养猪自动化,一些重复做的事情,只要能够让技术来完成,可能是最好的。

2、劳动力问题

这几年,养猪业、饲料业的工资水平涨得非常快,每年10%-20%地涨,有些企业可能还不止。中国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像我国现在劳动人口比例已经走向一个拐点,未来劳动力缺口会越来越大。根据人社部统计,未来10年,中国劳动力缺口将达到1亿,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达15%,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人口下降,直接导致人力成本加速上升。

3、粮食短缺问题

从长期来讲,中国的粮食肯定不够,需要靠全球来平衡。2013年进口了6600万吨大豆,2014年超过7000万吨,国际市场上65%的大豆都被中国买了。中国谷物总量也是不够的,这两年DDGS、高粱、大麦进口量都非常大。现在国内外玉米价格出现严重倒挂现象,如果不是国家政策卡在那里,饲料企业肯定会大量使用进口玉米。

4、进口猪肉对市场冲击问题

2013年中国进口猪肉58.4万吨,美国、丹麦、德国、加拿大、西班牙前五位进口国占比在80%以上。未来中国猪肉会不会像现在的牛一样,出现大量进口?像美国生产1公斤毛猪9块多成本,中国平均水平14块。未来,这种成本的竞争,我们都不知道会怎么样,国外的成本与我们的生产成本有巨大差价。美国玉米运到我们这里,按现在的CBOT,也只有1800左右。东北的玉米运到广东蛇口港,就要2450、2500,差700块钱。而且,咱们的效率跟人家也不在一个档次上。

5、食品安全问题

三聚氰胺、瘦肉精、黄浦江死猪事件、抗生素滥用、H7N9禽流感……这些问题的出现,跟我们的监管体系需要完善,极度分散的养殖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够,管控起来就很难。其实,过去十年来,我们的养殖成本持续提高,环境投入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料价格上涨,疫病防控成本增加,而且猪价波动依然很大,养猪业的利润越来越薄。只有管理好的猪场才能保障食品安全,才有效益,才有立足之地。

三、中国猪业未来发展模式思考

我国每年6、7亿头生猪出栏,生猪消费量太大了。未来大型养猪企业会提供年出栏数的30%左右,真正要解决中国人吃肉的问题,会靠50-500头母猪的适度规模家庭农场这样一个主体,他们才是我国真正的养猪主力。帮助他们把猪养好,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1、养殖结构分化

未来10年中国的养猪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像温氏、中粮、双汇等上万头母猪的企业,2012年底的数据我看了一下,好像只有20来家,所以养猪业的集中度是不够的。我觉得一些大型企业,未来可能就像美国这种模式。美国模式更多的是公司养母猪,5000头母猪一个厂、10000头母猪一个厂,然后把断奶仔猪分给有玉米地的农民去养。很多都是标准的猪场,1000、1200头一栋,一般养两栋,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农民边种地边养猪。

我认为在东北这些地方,这种大规模养殖可能是比较适合的。像美国在爱荷华、伊利诺伊、明尼苏达这些玉米、大豆产区里,他们养猪最主要分布在这些地方。他们的粪肥处理得比较好,像我们现在养猪,粪肥要花很多钱去处理。他们那边是水泡粪,做2米6深池。到年底,玉米收割后,把一年的粪肥请专业公司过来,往玉米地里一喷,一年就一次,成功实现了综合利用。事实上肥料是一种综合资源,无论大小猪场都要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好,它是社会一种宝贵的资源。

在欧洲看到的,更多是家庭猪场,设备比较好,栏舍条件比较好,对于养猪产生的粪肥也是就近循环利用,很少花很多钱去治理。美国那边就说:这几年养猪不赚钱,或者连续5年平均赚10美元一头。但是粪肥价值就有8美元,一头猪省下来的肥料钱就有8-10美元。所以他们这种是一种良性循环。

中等规模,500-10000头母猪的,这些企业未来是不是能够很好地生存?特别是单打独斗的猪场。像我们饲料厂一样,单打独斗的日子都不太好过。因为技术在进步,要求在提高,利润越来越薄,以前1吨毛利有500、700块,现在只有200、300块。而且用工成本、环保成本在增加,土地的租金也在增加,新建一个饲料厂,投资、折旧大很多。如果没有规模的话,生存很困难。

现在原料越来越高价,如果技术跟不上,别人都用高粱、大麦了,你还在用玉米、豆粕,价格就没有任何优势。我们有些猪场,买高粱、大麦很困难,买到的二手、三手又很贵,而且配方技术不升级,也很难用好这些原料。未来的原料全球配置,有的时候有高粱,有的时候没有,有的时候有DDGS,有的时候没有。不像以前,就是玉米豆粕型,未来这种变化就要求饲料厂、猪场能够快速反应。打个比方,你用玉米豆粕和用高粱大麦相比较,就用25%的高粱,15%的大麦,跟玉米的差价算300元,300乘以40%等于120元。配方也许就会差到100多块一吨。事实上在饲料配方里算,美国高粱没有进口配额限制,单宁含量低于0.2%,能值是玉米的96%左右,是很好的资源,在育肥猪料里用非常好。很多半大不小的猪场,如果不用这种原料,你没有这种替代技术,没有这种采购渠道,两三年以后,你的成本就比别人高很多。

所以,这种半大不小的猪场,我反而是不看好的。他们的命运要么被大集团收购,剩下来的可能还是会演变成欧洲模式下的家庭猪场,尤其是在我们南方郊区这块,可能会成为更加主流。我所指的家庭猪场,未来是要像龙游那种脱胎换骨的,环保比较好,硬件设施比较好的。

2、家庭猪场模式占主导

家庭猪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的经营单元,适度规模,整个收入以养猪为主。我们了解到,欧洲90%以上猪肉都由200-500头母猪这种群体提供的。我国每年6、7亿头生猪出栏,生猪消费量太大了。未来大型养猪企业会提供年出栏数的30%左右,真正要解决中国人吃肉的问题,会靠50-500头母猪的猪场这样一个主体,他们才是我国真正的养猪核心主力。

所以未来中间层要么往上要么往下,我们在法国、德国这些地方看到的都是这样的。像我们四会有一个客户,他俩夫妻养了110头母猪,原来自配料非常辛苦。我问那个老板娘,我说你累不累啊,她说,鲍总你不要讲,我晚上睡觉手都伸不直,累死了。我说你为什么不改?老板说不知道怎么去做。后来我们把饲料脱离出来了,帮他重新分工。她俩夫妻加一个工仔,我们怎么对他们分工呢?老板娘专门把产房管好,把母猪管好。卖猪、采购饲料、兽医、人工授精老板去做。打工仔负责加饲料,打扫卫生。这样效率非常高,极大地提高了。

所以家庭猪场的组织形式,很多人没注意,没有进行分工,什么事都做,这样就很累,而且成绩很难搞好。事实上他的资源是配错了,你不应该去做饲料这类本来不擅长的事情,不会增加多少价值的事情。养猪环节才是应该全力以赴去做的。这群人最好的一点就是非常尽心尽责,到了晚上母猪产仔,他们可以整夜守在那里。我们在美国看到的是什么,基本一下班一换衣服就走人,他们才不管,美国的统计数据就是在这个接生的环节往往要丢掉2头一窝。

像这些中小型家庭猪场,优点、缺点都很明显。它的劣势是太分散,饲料运输不方便,就需要我们这种企业未来给他们配饲料什么的,减少他们的麻烦。他们卖猪也是很头疼的事情,他们有很多技术培训的需求,也要学一些财务管理,这些都是他们单打独斗没办法去实现的东西。他们的需求,就是我们的机会。

我认为应该学习欧洲,成立社会化组织、技术型组织、行业协会、政策组织,通过社会化组织去协调解决,很多饲料企业可以大力去做这样的工作,真正帮他们补上短板。

饲料是一种生产资料,我们觉得,未来应该是便宜的、利润很薄的,未来的饲料只要认品牌,认那几家大公司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自己去配,特别是中小规模的猪场,自己去配,劳民伤财,而且根本配不好。如果不检测原料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等含量,母猪料根本就配不好。而且,自己的设备非常简陋,生产出来的料不到3天就会发热,紧接着就会发霉,还有很多他们做得不好的事情,可能都要我们这些企业、社会组织去积极行动起来,真正地帮他们把猪养好。只要你能帮到他,一定会受到欢迎。

养猪其实很简单,就四个字,让猪“吃好、睡好”。让猪“吃好”,是用料问题,最好的治理办法就是靠大型饲料企业的品质和技术,靠科技进步。让猪“睡好”,是管理问题。我国现在大家都在扩规模,但是没有去提效益,在栏舍建设、还有精细化管理这一块做得差。当然,要达到一头母猪达到18头以上的年出栏商品肉猪,可能就需要改品种,改栏舍,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多数家庭猪场现在的生产成绩12、13、14头,这种是低产田,提升到17~18头是相对容易的。

中国一头母猪一年才产肉1.7吨,美国3吨,丹麦3.2吨。家庭农场式养殖做好了,就能把母猪存栏量降下来,不要说把母猪从5000万头减到2500万头,如果能把母猪从5000万头减到3000万头左右,这个贡献就巨大。一头母猪一年需饲喂一吨商品饲料,减少2000万头就是减少了2000万吨饲料。以饲料中含粮60%计算,就省下1200万吨粮食,人均(含老人、小孩)每月消费10公斤的话,一年就120公斤,应该够1亿人吃上1年吧。还有,少了2000万头母猪,所产生的环境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我们简单测算了一下,如果减掉30%的母猪,一年起码能节约600亿。

所以,未来中国家庭猪场通过硬件、人才、设备的改进,整合社会化资源,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推动中国养猪业由养猪大国转变为养猪强国,这是我们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推行的政策把农民土地的确权问题搞好了,未来五到十年这种变化会很快,我们非常期待参与其中。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