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家禽福利现状 我国在家禽福利领域相对滞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包括在家禽福利科学方面的研究滞后、家禽福利评价标准缺失、相关法律不健全和对家禽福利认知度低等方面。 1.家禽养殖的福利标准较少。我国涉及畜禽生产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在这些法律法规中均涉及对动物的需求、防疫治疗、畜舍设备等福利问题的关注。这些法规为后期有针对性地制定家禽生产中的保护立法提供了法律支撑。 2.家禽养殖的福利认知不足。家禽福利的认知取决于生产者、饲养管理技术人员、消费者和舆论对家禽福利的关注度,采取有效的福利措施是改善家禽福利的有效手段。畜牧兽医工作者应当提高自身对家禽福利的认知,作为家禽福利的主要研究者、应用和宣传者有责任增强对家禽福利的认识,充分认识改善家禽福利水平是提高家禽健康和生产水平的技术措施,是研制新型养殖设施设备和开展环境控制的评价依据,是生产优质、安全畜产品的技术保证。 3.家禽养殖的福利研究滞后。在家禽生产实践中,环境应激普遍存在,也受到生产管理人员重视。但是,在应激源的控制方面却缺乏有效地认识和控制方式。家禽福利科学研究涉及生理、营养、神经内分泌、行为及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需要各学科研究团队的协同攻关。 4.家禽养殖的福利技术缺乏。集约化家禽养殖模式中注重追求经济利益,降低饲养成本,把家禽当作“生产机器”,从而忽略了家禽的生物学需求,导致一系列的应激问题,造成抵抗力下降,环境易感性增加,严重影响其生产力和健康水平(图1)。迫使人们大量使用抗生素来提高家禽生产性能和抗病力,以控制家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此以往,造成病原微生物抗药性提高,形成了抗生素滥用和病原微生物耐药性提高的恶性循环怪圈。使得禽产品品质下降,药物残留问题突出,食品安全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涌现,危及消费者的健康。
二、家禽福利评价体系 家禽福利状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家禽和消费者的健康,因此,有必要对家禽的饲养、运输、屠宰环节的福利、健康和管理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指标的选择既要有科学依据,又要可用于生产实践。每个指标的选择都是人为根据评价目标而设定,因此,在家禽福利的评价体系中,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共存,只能通过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尽量做到客观评价。
1.体系概述。家禽福利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于福利较低的生产系统,其既无法满足家禽的生理和行为要求,也会给家禽带来疾患和痛苦,进而影响生产性能和禽产品品质。评价饲养阶段家禽福利好坏的指标包括:饲料、饮水、鸡舍环境、疾病诊疗、损伤、自然行为表达、精神状态、人鸡关系等方面,而屠宰环节家禽福利状态的决定因素有宰前处置、屠宰设备、有效击晕和放血方法等。
(1)评价指标。判定家禽福利优劣的指标主要有疾病、损伤、行为和生理指标等。多年来国际通用的做法是利用生理和行为指标评价家禽的福利状况,这两类指标非常有用。但利用行为指标评价时结果带有一定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使用生理指标评价时收集数据则需要非常小心,以免测定过程造成二次应激,导致结果不准确。受伤和患病的家禽福利要比健康的家禽差,影响程度从轻微到严重不等,因此也可以从疾病预防和控制的角度评价家禽福利。
一是疾病。疾病会导致家禽的福利低下,有些疾病甚至引起家禽死亡,所以评价家禽疾病的方法对家禽福利研究特别重要。疾病的重要性不但取决于疾病的发生率或死亡率,还取决于疾病的持续时间和患病家禽体验的疼痛或不适宜的程度。当评价饲养阶段家禽福利时,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重要的评价指标。 在考虑舍饲环境与家禽福利的关系时,与生产相关的疾病对家禽福利的影响较大,主要的疾病有腿病、关节病、肾病、生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在每种病例中,对疾病的严重性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再结合该病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对家禽福利进行评价。
二是生理指标。家禽的生理指标如体温、呼吸频率、血液代谢指标(血糖、尿酸、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抗体水平和激素水平(如皮质酮等)能够部分地反映出机体生理与代谢状态。 三是行为指标。家禽行为是最容易观察到的家禽应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目前,有很多行为指标可以用来评价家禽福利。 通常可以采用偏爱性测试、厌恶测试、限制行为表现测试等方法,测量家禽为满足某种需求付出努力的程度、对厌恶刺激的反应程度以及环境受限时表现出的异常行为。偏爱性测定需要给予家禽充分的自由,但试验结果只能提供福利问题的相对信息和试验信息的相对结果。直接针对家禽特定福利问题开展偏爱性测定是非常有用方法,如雏鸡选择与机体适宜温度相吻合的环境,但在某些情况下,家禽可能不表现出任何反应。另外,测量家禽对厌恶刺激的反应程度是否能够评价家禽福利还不能确定。 家禽受到环境限制时无法表现其自然行为,但它们仍存在表现这些行为的冲动,如此会导致异常行为的出现。异常行为是异于常规的或异于种群内绝大多数表现的行为,如采食异常、性行为异常等。刻板行为是典型的异常行为,即反复的、无目的的机械性重复某一姿势或动作。测量刻板行为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助于明确家禽福利与禽舍环境的关系,当家禽长期受到限制,刻板行为就会出现。刻板行为是家禽福利差的主要行为表现之一。例如,在肉种鸡养育过程,为控制体重而采取限饲,常常导致啄食槽或饮水器乳头等刻板行为出现。
(2)评价方法。科学评估家禽福利要考虑多种因素,没有一种方法是完美的,需采用不同方法综合评价家禽福利。以下分别介绍了以家禽、生产者、消费者为基础的家禽福利评价方法。
一是以家禽为基础的评价方法。现代畜牧兽医科学能够提供许多与家禽福利水平相关的重要指标及其参数。由于影响家禽福利状态的因素众多,因此准确评估家禽的福利水平,需要确定影响家禽福利的众多指标及其参数,根据这些参数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目前,产蛋率下降、免疫机能下降、皮质酮和催乳素的变化被认为可反映家禽低的福利水平。这些指标的测定虽然简单,但这些指标之间并无协同性变化,其相对重要性也很难确定,因此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同时,伤害性刺激的类型、时间和持续期以及家禽的种类、性别和生理状态都可能会影响家禽对相同刺激的反应,在不同时间点测量以及品种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所以这些因素使评价家禽的福利变得十分困难。 行为参数可以用来评价家禽的福利水平,如刻板行为的发生。这些行为大多通过监控摄像头进行远距离观察,记录各种行为的发生频率。以家禽为基础的评价方法会受到诸多限制,需要使用者仔细的设计试验才能得到各种家禽生产条件下的福利状态的有效结果,对所有结果进一步分析后可增强该研究的价值。
二是以生产为基础的评价方法。饲养环境和管理措施对家禽的福利、生产和健康有重要影响,以生产为基础的评价方法是测量家禽福利水平最实用的方法。其弊端在于包含了过多的主观因素在里面。这一评价方法需要与相关生理测定数据、家禽健康与疾病发病率结合起来考虑。
三是以消费者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家禽福利问题不仅是畜牧兽医科学领域的问题,还受到消费者的影响。在消费者看来,家禽福利意味着自由放养的禽蛋或有机鸡肉,还包括一些隐含的信息,如生态环境保护、家禽业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等。 以消费者为基础的评价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询问消费者对于贴有动物福利标签的禽蛋和鸡肉是否认同,即可得出评价结果,同时将数据反馈给生产者,从而实施改善家禽福利的措施,扩大经济利益。但这种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消费者对家禽福利的了解有限,可能与实际的生产实践脱钩,造成结果的差异。理论上,可以通过向消费者提供关于各种生产系统中的家禽福利问题的精准的科学信息,但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能够理解,从而做出正确的评价选择。总之,此类方法多见于测量人类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因此用来测量家禽福利水平是会受到限制的。
2.体系构建。家禽福利评价指标体系以饲养、运输和屠宰环节为目标,由目标层、原则层、标准层和指标层4个层级构成。其中,原则层有4项,标准层有12项。根据不同家禽的生物学习性,每个标准下设不同数量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选择基于“宜少不宜多”“宜集中不宜分散”的明确原则,且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评价指标的选择从动物、管理和设施角度反映了家禽从“出生”到“出栏”(或淘汰)过程面临的主要福利问题(表1)。
(1)构建原则。 一是系统性原则。家禽福利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目标层、原则层、标准层、指标层4个层面。评价体系下的指标之间需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而不是评价指标的堆积,要坚持整体原则,对饲喂、鸡舍环境、疾病防控、行为、人鸡关系、宰前处置、击晕、放血等标准进行综合研究。 二是全面性原则。家禽福利评价体系需要涵盖主要的家禽种类,并根据不同家禽的习性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在标准层建立一个家禽都适用的评价体系。在标准层下,针对不同家禽,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三是科学性原则。家禽福利评价体系必须建立在相关分支学科的研究基础上,要求各项指标定义明确、计算方便,要有理有据,不能挑选没有实际意义的指标,而应是经反复确认的、主要的、关键性的指标,指标数据还需要有科学的统计计算方法,同时要结合必要的实际生产考察,力争全面客观地反映家禽福利状况,得出科学的结论。 四是可操作性原则。家禽福利评价研究是为了找出养殖场和屠宰场的主要福利问题,以期改善家禽福利水平,提高生产性能,保障禽产品安全。因此,构建的指标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尽可能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从业人员熟悉的、容易获取的指标。 五是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家禽福利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每一个指标设定都有科学依据,但家禽福利的评价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只有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加全面的反应家禽福利水平。
(2)家禽福利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建立。 家禽福利评价研究的关键是科学合理地选择指标,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应建立在家禽福利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上,要全面考虑构建家禽福利体系的诸多原则,还要考虑不同家禽习性的差异和生产实践中评价的可操作性,根据生产实际情况确定指标的分值,力求各项指标能够准确反应农场动物的真实福利状态。因此,指标的选择应科学、谨慎,“宜少不宜多”,“宜集中不宜分散”的明确原则。 基于家禽福利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参考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深入养殖和屠宰企业,征求管理人员和兽医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对评价指标调整,最终确定了以饲喂条件-养殖设施-健康状态-行为模式4个原则为基础的饲养、运输和屠宰阶段家禽福利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构建了家禽福利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详见表1。 家禽福利评价指标体系按其属性和关系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目标层,家禽福利评价研究的预定目标和理想结果。第二层次为原则层,实现家禽福利目标需要考虑的原则,即目标层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层次为标准层,标准层是依据原则层的具体分类。第四层次为指标层,即评价标准层每个因素的具体指标。
(3)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是权重的确定方法。在家禽福利评价指标体系中,由于每一个指标对福利的影响不同,所以不同层次的指标对于家禽福利这个总目标而言具有不同的权重。目前,主要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确定指标权重。主观判断评分法和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简称Delphi法)是常见的定性方法,其中,主观判断评分法是根据专家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分值分配的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带有片面性,结果不准确。德尔菲法也称专家调查法,将需要评价的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单独发放到评估专家手中,征求意见,填写问卷,然后回收整理出综合意见,随后再将综合意见反馈给专家,再次征求意见,各评估专家根据综合意见对自己原有的意见做适当的修改,最后再汇总。经过反复的征求意见、归纳和修改,最后得出一致看法。这种方法具有广泛代表性,较为可靠。
二是福利评分的计算方法。福利评分的计算方法是分层次计算福利分值。具体方法是:指标层,每一项指标的权重系数乘以该项指标的评分,得到该指标的福利分值;标准层,该标准层下每一项指标权重乘以相应福利分值,相加得到该标准福利得分;原则层,该原则层下各项标准权重乘以相应的福利分值,相加得到该原则层福利分值;目标层,该原则层福利分值乘以相应的权重,相加后得到目标层的福利分值。
三是福利评价指标分值的确定。在家禽福利评价的四项原则中,首先考虑的是家禽健康,家禽的机体健康是安全、高效生产的前提,只有保证家禽拥有健康的体质,才能谈得上其他的福利问题。因此,健康状态的比重(权重为0.3)理应最大。 其次,我国家禽业在环境控制方面一直存在“短板”,以致优良鸡种的生产性能不能完全发挥,优质饲料的营养价值不能充分体现,科学防疫的实际效果不能充分体现,环境控制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家禽健康养殖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保障家禽生产环境的关键。因此,家禽舍饲与环境控制设施所占比例也赋予较高的权重值(权重为0.3)。此外,良好的饲喂条件是保证家禽生产性能的另一个关键因素,饲料配合的科学全价化已经得到充分的重视,采食与饮水的充足供给是养殖场的基本要求,因此,对于饲喂条件给予的权重为0.2。 最后是行为模式,行为模式是反映家禽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过去的生产实践中受到忽视,导致异常行为和隐含的异常生理甚至是病理状态的出现。在本评估体系中,家禽的行为被赋予0.2的权重。
(4)福利评分计算与等级划分。家禽福利评估遵循由细节到整体的逻辑顺序,首先,根据福利指标信息计算标准得分;然后,整合标准分数计算原则得分;最后,按照原则得分划分福利类别。
一是评分计算。在确定福利水平评分时,首先对各福利指标层面的得分进行汇总,得到福利标准层面的得分。然后,福利标准每一层面的分数乘以相应权重,计算每一个福利原则的分数。标准评分和原则评分均采用百分制,其中,“0”分代表最坏状况(即最差的福利水平);“50”分代表中等状况(即福利水平不好也不坏);“100”分代表最佳状况(即最好的福利水平)。
二是等级划分。根据每一福利原则的得分乘以相应权重,计算总体福利得分。福利原则评分均采用百分制,其中,“0”分代表最坏状况(即最差的福利水平);“50”分代表中等状况(即福利水平不好也不坏);“100”分代表最佳状况(即最好的福利水平)。根据总体福利得分划分福利类别,家禽福利等级可分为4类:第一类为优秀,即福利水平良好,总体福利得分≥85;第二类为中等,即福利水平尚可,总体福利得分≥70;第三类为合格,即福利水平满足最低需求;总体福利得分≥55;第四类为不合格,即福利水平较差,总体福利得分<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