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县打柴沟镇按照武威市委提出的建设“金强川经济综合发展核心区”和“金强川高效设施农业长廊”要求,坚持“规模化、区域性、多品种、高效益”发展方向,着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精心打造增收富民产业,设施农牧业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经营效益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日光温室果蔬产业、暖棚养殖和食用菌种植齐头并进的现代农业新格局,使农牧民收入稳步提高。2014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7493元,设施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8.35%。打柴沟镇地处金强川核心地带,设施农牧业是全镇的主导产业。
2014年,新建设施农牧业4171亩,至此,全镇设施农牧业达17156亩,户均4.75亩。建成日光温室示范点21个,养殖小区65个。去年,下河东村引进天祝县绿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1250万元,规划建设果蔬日光温室标准化示范园区,当年建成跨度12米、脊高5.8米的“寿光五代型”高标准日光温室105座,育苗50万株定植生产西红柿,棚均年产值达6万元,总产值可达630万元。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广新型育苗种植技术,开创了茄果类蔬菜种植的新模式。
目前,这个村建成日光温室505座,种植红提葡萄、番茄、辣椒、龙须菜、西葫芦等,棚均年收入2万元。一家独秀不是春,百家花红春满园。打柴沟镇推广“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的产业化模式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的营销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先后引进天祝雪峰源物流园、金丰源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日光温室示范园项目并建成投产。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动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地分享加工销售利益。天祝雪峰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的农产品冷链深加工暨物流园项目建成并投产,包括农产品深加工厂、专业合作社、保温材料包装制造厂、农产品集贸市场、万吨天然制冰厂、万吨低温冷藏库、万吨蔬菜冷藏保鲜库、农畜产品物流园、高原有机蔬菜育苗及无土栽培基地等,计划总投资2.4亿元,占地面积约368亩。项目于2014年3月份开工建设。
目前,万吨蔬菜冷藏保鲜库已建成投产;建成5800平方米的农畜产品集贸市场;正在建设的81座钢架日光温室育苗基地和二期万吨低温冷藏库今年六月可投产;物流园在2015年底投产运营。物流园建成投产后,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地分享加工销售利益,促进全镇乃至全县设施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运输销售。
2014年,打柴沟村新建240亩日光温室示范点,全部用于定植七彩椒,棚均可产七彩椒3000公斤,实现产值3万元,年实现销售收入147万元。示范点按照“绿色农业、科技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气候条件,集育苗、种植、销售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为一体,带动当地农业向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精细化发展。2013年,火石沟村农技员徐鑫如贷款50万元,搭建日光温室20座,种植红提葡萄,当年实现棚均收入1.2万元,总收入达12万元。
去年,红提葡萄棚均实现收入2.2万元,20座日光温室年收入可达41万余元。在他的带领下,火石沟村建成日光温室298座750亩,全部用于种植红提葡萄,解决了火石沟村产业发展的难题。在他的技术指导下,全村葡萄的质量和产量均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销售也更为红火,已成为火石沟村农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发展壮大暖棚养殖业,打柴沟镇先后引进利旺养殖场、华和平养殖场、牧源春养殖场等多家规模养殖企业,育肥小尾寒羊规模达到5420只,年出栏7200只,实现产值576万元。大型养殖企业的入驻,不仅为本地的养殖户提供品种改良、技术服务等服务,还带动周边养殖户不断发展壮大,达到集中连片,带动致富的目的。
到2014年末,全镇共建成养殖暖棚5646座7690亩,养殖小区65个。全镇养殖规模达到11.4万头只,年出栏牛羊5.5万头只,可实现销售收入5024万元。打柴沟镇地处祁连山南麓,海拔梯次明显,年均气温1℃。冷凉气候和自然温差具有独特的优势,是食用菌适宜种植区。海鲜菇、杏孢菇、秀珍菇、双孢菇、香菇、白灵菇、金针菇等菌丝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15—23℃左右。
打柴沟镇抓住气候条件和地理优势,积极推广设施食用菌种植产业。通过对外招商,带动当地百姓的方式,建成食用菌大棚620座744亩,种植金针菇、白灵菇、杏鲍菇等食用菌达900万袋,年产值达5000万元。同时,建成了打柴沟菌种繁育场,40吨食用菌储藏库,500吨盐渍菇生产线。打柴沟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天禾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园项目,是西北第一家以生产海鲜菇为主的集菌种研发、生产、深加工、贮藏、销售为一体的工厂化生产示范园。园区占地面积300亩,总投资1.4亿元,于2014年3月份开工建设,7月份已开始试生产。
目前,已建成长70米、宽26米大棚10座;建成自动化食用菌菌袋生产线3条,完成拌料、装袋、灭菌、养菌、出菇等设备安装和厂房建设,已完成海鲜菇接菌棒400万袋,日产海鲜菇10吨,销往兰州、西安、银川、西宁、乌鲁木齐等周边省市,实现日销售收入14万元;园区二期项目建成后,可年产7000吨海鲜菇,实现年销售收入1.19亿元,纯利润可达2380万元。
园区采取“公司+园区+农户”的经营模式,坚持走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产业化道路,不仅向群众提供菌棒、技术,分散种植,公司集中销售,还解决了当地300多人就业。打柴沟镇党委书记张生斌说,今年,全面开展设施农牧业“提质增效年”活动,推进“旧棚升级改造、科技支撑强化、品种升级换代、基础设施配套、产品营销推介”行动,促进设施农牧业整体升级、提质增效,最大限度地发挥已建成设施农牧业的效益,实现棚均收入2万元以上。
同时,扩大设施农牧业规模,年内升级改造日光温室500座。加大设施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力度,严格落实技术服务承包责任制,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农牧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