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国内无害化处理场运行现状目前, 我国大中型的养殖场, 均配备了不同形式的无害化处理设施, 其中以焚烧炉居多, 但由于其处理成本高, 环境污染严重, 绝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 近几年, 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专项资金, 在不同省市建立了无害化处理中心, 但这些处理中心运行现状大部分不尽人意。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工艺、设备落后,处理成本高; 二是运行模式不科学, 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运行没利润, 完全靠政府补贴资金生存, 一旦政府财政紧张, 就难以继续运营下去。
二 无害化处理场健康运行的几个要素1 厂区选址要合理在厂区选址方面, 无害化处理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符合当地土地规划要求, 因地制宜,尽量选在辐射范围的中心点, 便于运行之后节约收集、运输成本; 距离动物养殖场、养殖小区、生活饮用水源地3 000 米以上; 距离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线 500 米以上。 然而, 目前我国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国家标准, 因此, 在选址时应因地制宜,做好选址工作。2 无害化处理过程必须节能、环保应建立快捷安全的收运系统, 防止病菌传播, 收运系统是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中最难的一个环节, 及时收集非常重要, 因此在收运系统方面应加大规划方面的投入和监管力度, 确保收运系统安全有效; 需要储存的, 必须做到密闭冷藏或冷冻, 涉及到两个方面, 一是养殖场应设置相关密闭冷藏间, 对发现的病死畜禽及时冷藏。 二是无害化处理场的冷藏室, 应对运输进场的病死动物进行及时收容; 处理过程产生的废气、 废水、 废渣必须达标排放, 不能造成二次污染, 在实际操作中, 废气是让处理场较为头疼的问题, 废气来源一般有两个, 一是原料处理区, 利用负压可以将这部分的废气收集起来并通过密闭的管道进行收集输出后集中处理( 臭氧、紫外线、生物吸附等)。 二是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尤其是湿化法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在短时间内集中排放, 比较不利于处理。 因此, 无害化处理场在选择工艺时, 必须进行多方面考虑, 综合考量。3 必须选择一种安全、 彻底的无害化处理工艺一是应尽量选择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 避免人员接触, 导致交叉感染; 二是灭菌要彻底, 不能形成二次污染, 消毒灭菌指数达到 99.99%以上;三是整套设备性能一定要安全、稳定。4 建立一整套健康、科学、合理的无害化处理运营模式(1)保险联动模式政府鼓励、支持保险公司开发更多的养殖业保险品种, 让所有的养殖户都“有保可选, 有险获赔”, 并把对病死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作为畜禽入保理赔的必要条件, 从而解决病死动物主动报案难问题, 促进无害化处理由被动监管转变为主动报告。(2)形成一个互为监管的运行链, 达到互利互惠, 实现共赢政府、养殖户、保险公司、无害化处理场应建立起一个互为监管的运行链(见图 1), 实现多方共赢。 各方都能有利润, 无害化处理工作才能真正的进行下去,实现最终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3) 政府支持一是资金支持。 政府对无害化处理场设施建设应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进行投资经营, 把养殖业保险配套资金及时拨付到位, 推动养殖业保险工作开展。二是政策支持。 无害化处理场建设过程中,在土地使用、项目立项、环境评估、燃气、电力、税收等方面应按照农业项目给予优惠政策, 支持企业建设运行。三是产品销售渠道必须畅通。 对高温高压或其他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产生的产品, 有关部门应对其产品安全性进行必要的检测, 明确产品的用途和销售途径, 实现资源再利用, 变废为宝,使得厂方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维持正常的生产运营, 减轻政府负担。四是加强无害化处理及产品流向监管。 无害化处理场对处理后的产品的销售应向动物卫生监督部门进行申报, 动物卫生监督人员应对无害化处理产品的流向进行严格把关, 做好各项记录, 防止产品进入食物链, 保证公共卫生安全。
三 建议1 完善有关无害化处理标准我国的无害化处理处于刚起步的阶段, 因此国家应尽快建立完善其相关标准, 包括: 无害化处理场(点)建设与配置标准; 规模养殖场、屠宰厂及肉类联合加工厂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配置标准; 修订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规程; 完善动物无害化处理有关产物利用标准。2 鼓励产学研结合, 技术研发创新, 给予必要的项目经费支持应支持研究新型、高效、环保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装备。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鼓励研发创新。 比如, 国家应对无害化处理场和处理设备设施的研发生产经营企业享受税收减免, 将养殖场购买无害化设备纳入农机补贴。3 搭建交流沟通平台 , 提供无害化处理管理与技术水平建议在兽医协会设置专门机构负责无害化工作, 必要时成立无害化专业分会。4 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有关部门应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衔接, 有效解决环境行政管理“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实问题, 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保障环境法律、法规有效实施, 维护群众权益需求。 要切实加强领导, 强化组织, 落实责任。5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发挥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