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业自建国以来尤1978年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均一年吃不上几回肉发展到一年能吃掉半头猪的肉。可见养猪业的发展为改善人类膳食结构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我们在看到养猪业喜人的发展、进步与成绩的同时,不得不承认我国养猪业面临一些制约性瓶颈,如土地、品种、饲料、环境控制、疫病控制、市场等。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些瓶颈并设法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受第三十八届养猪产业博览会(广州)组委会之邀,本人对中国养猪业面临的瓶颈问题做了初步思考,并从其中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对策性建议,仅供同行与有关决策者参考。
土地资源瓶颈与对策建议
自古至今,历朝历代领导人都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也强调“猪粮安天下”。问题是到了当今,由于人口众多且人口仍然处于上升期,加之全国从南到北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人均占地面积尤可耕地面积逐年下降,于是政府设定“18亿亩”红线力保粮食安全,这一政策意义非同凡响,具有战略意义。然而同样影响社会安定的生猪养殖却成了“过街老鼠”,到处受到恶化宣传、歧视与驱逐。尤其是大中城市及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一方面由于人口密度较大、是猪肉消费的主要阵地,对猪肉需求较旺,另一方面却为了经济利益而优先考虑利润型行业与企业用地,而无法保障养猪业用地。即使是勉强让猪企苟且生存,也存在饲料资源基本需要外购等问题,从经济效益角度讲,不一定划算,加之后面将讨论到的环境、疫病等瓶颈问题,使很多决策者痛下逐客令。表面看这似乎是保护环境的英明之举,问题是,如果2008年的那场大雪再次侵袭这些大中城市,高速交通几近瘫痪,这些领导如何保障当地市民的猪肉供给?如何安天下?
中国北部,不管是东北还是西北,人口密度相对较小,能够找到大片适养土地,尤东北是我国玉米与大豆主产区,从饲料资源的保障供给与运输成本而言,应该是最适合养猪的,于是前几年众多各类投资商大举进军北方圈地养猪,排除纯粹为了圈地的企图,问题是这些地方普遍存在季节性温差太大的问题,投资者不得不采取环境条件高度自动化控制的养殖方式,成本相应增加了,投资回报率不见得理想;更重要的是,现在基于全国范围的畜牧产业规划与布局问题未能真正得到各级政府官员、相关科研人员及投资人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