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奶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奶业发展水平是现代农业特别是畜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欧美及大洋洲各国奶业产值一般都占畜牧业总产值的1/3左右,奶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美国、丹麦、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奶类总产量占其畜牧业主要产品总产量的比重都在60%以上,目前世界奶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平均比重约为20%。当前世界奶业生产的基本格局是欧美发达国家主导市场,奶及奶制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居世界前列。这些国家无论是奶业生产还是乳制品的加工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5年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牛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39.57%、16.99%和4.69%,三大洲所占的比重达到了61.26%,是世界上人均产量最高的地区,世界产奶量排名前15位的国家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多年来把发展奶业作为提高国民营养水平和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奶类总产量发展日趋平缓,且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达国家奶类总产量开始出现下降,发展中国家则以30%的增长率快速增长,在2005年世界牛奶产量中,亚洲国家已经达到1.22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23.04%。
尽管发展中国家的牛奶总产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从人均占有量看,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0年的统计,人均产量最高的国家是新西兰(人均牛奶占有量为3180kg),其次为澳大利亚(584kg)、北美洲(312kg)和欧洲(284kg),最低的地区是亚洲,人均产量只有25kg。
此外,当前世界奶业发展逐渐从增加奶牛头数转向提高母牛单产水平。发达国家的奶业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实行减少奶牛饲养头数,提高奶牛单产水平,以保持奶产量的稳步增长。发展中国家由于奶业生产力水平低,多年来,奶业以粗放经营为主,奶产量增长主要靠的是头数增加。但亚洲一些奶业大国如印度和中国已逐渐重视奶业的集约经营,在头数增加的同时,强调不断提高奶牛单产水平。
世界乳品市场竞争激烈,乳制品国际贸易极不平衡。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乳品市场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大多数乳制品出口产品价格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在乳制品的国际贸易中,出口国主要是发达国家,进口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以奶粉为例,2005年全球全脂奶粉出口量为172万吨,其中欧盟、美国和大洋洲国家的出口量达到125.2万吨,占全球出口量的72.79%;2005年全球脱脂奶粉出口量为110万吨,其中欧盟、美国和大洋洲国家的出口量达到99.4万吨,占全球出口量的90.36%。同年,中国进口全脂奶粉9万吨,进口脱脂奶粉5.5万吨,分别占全球进口总量的5.63%和5%。
总体上发展中国家乳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从生产环节看,发展中国家乳品生产普遍存在单产水平低且产品单一的特点,主要的生产方式还是粗放型的;从市场环节看,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以进口产品为主,另一方面在国内市场上大量存在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从消费环节看,发展中国家乳品人均占有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高度集中在大中城市,过低的消费水平不利于乳品业的长远发展。
二、近期国际奶业的发展形势
最近一个时期,全球性的牛奶价格上涨,已经波及下游的奶粉、奶酪等行业,导致整个产业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上涨。
这一轮牛奶及奶制品价格的上涨不同于往年,全球各主要产区的价格普遍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目前美国的牛奶价格正直线攀升,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脱脂奶粉期货价格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增幅超过60%,专家预测今年年底牛奶价格还会进一步上涨。英国奶制品发展局数据显示,在去年一年内,英国的批发牛奶的价格翻了一番,而奶油的价格也上涨了23%。澳大利亚在去年一年内,脱脂奶粉的价格从每吨1262欧元上涨到了3030欧元。同期,欧盟奶制品企业的奶制品价格也出现了很大的上涨。受国际市场影响,我国进口脱脂奶粉的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近50%,乳清粉的价格甚至比去年同期上涨超过1倍。最近,部分国内乳制品价格也开始上调。除了奶粉,各种乳制品,如黄油、酸奶、调味乳、布丁、奶油、奶酪等都将连带涨价。据国际乳制品协会估计,全球的奶制品需求量在接下来的10年里将以每年2.7%的速度增长,使得持续上涨的牛奶价格短时间内难以回落。
当前全球性的牛奶和奶制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气候变化造成的牛奶减产减少了国际市场供给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有“世界牧场”之称的澳大利亚,2006年遭遇了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导致牛奶产量和出口量锐减。在今年年初,澳大利亚政府就宣布今年的奶制品出口预计将会下降24%。去年,在欧盟和北美洲一些牛奶产区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气候变化,造成了牛奶大幅减产。这些地区牛奶出口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国际市场的牛奶供给。可以预计,在未来时期内,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畜牧业的影响将会逐步显现,给今后国际市场的牛奶供给增添了更多不确定因素。
(二)欧盟农业政策的调整减少了市场供给
欧盟奶制品管理委员会最近宣布撤销所有的奶制品出口的补助,这也是近40年来的第一次全面的撤销补助计划。该补助计划在1968年就开始实施,主要是为了帮助欧盟的奶制品行业发展,为了保证欧盟的奶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欧盟奶制品出口的补助金额就达到了11亿~14亿欧元。政府补贴的减少削减了欧洲牛奶产量,而欧洲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牛奶产区,约占全球40%的生产份额,其产量的下降将直接导致供给市场供给的下降。
(三)饲料价格上涨推动了牛奶生产成本
为了应对国际能源价格的持续增长,大量的玉米被用来炼制燃料乙醇,导致玉米价格节节攀升。饲料支出是奶牛养殖最大的支出项目,而玉米又是主要的家畜饲料,其价格的上涨必然推进牛奶价格的上涨,牛奶价格的上涨又带动了奶酪、黄油、冰激淋等奶制品价格的上升。另一方面,尽管在生产成本的推动下牛奶价格也在上涨,但牛奶价格的上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消费需求的限制,而玉米燃料乙醇的市场需求迅速扩大使玉米价格持续增长,因此,牛奶价格上涨幅度低于牛奶生产成本上涨幅度,使得奶牛养殖的经济收益下降。养殖效益下滑限制了奶农们扩大牛群数量。奶牛饲养量的减少促使牛奶供求关系进一步趋于紧张,而且由于存在养殖周期,牛奶供给短期内难以增加,又会促使牛奶价格再度提高。
(四)需求增加促进了牛奶价格的上涨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营养重视程度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牛奶消费量快速增加。尤其是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国家,对牛奶的市场需求量增加更快。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政府制定的国民健康计划中都把提高人均牛奶消费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发展,一些国家为此还提供了大量财政资金,用于未成年人饮奶等方面的经济补助。这些政策的实施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牛奶需求,也是影响奶价的一个重要因素。据估计,过去7年来全球牛奶的需求量上升了14%。
目前,全世界每天消耗19亿升牛奶。当前全球牛奶消耗量每年增长3%,而奶农的产量却未能同步增长。由于全球对牛奶需求量的增长,而奶制品生产大国的产量增长跟不上需求的脚步,导致目前全球的牛奶价格正以前所未有的幅度上涨,短期内难以回落。
三、国外扶持奶业发展的经验
(一)发展奶业一体化经营
在各种农牧业生产和加工运销产业中,奶业的一体化程度是最高的。奶业一体化程度高主要是由于牛奶鲜活易腐,挤奶一日数次,需要及时冷却、收集、储运,以保证鲜奶的质量。产加销任何环节的不协调都会影响鲜奶及其制品的质量。同时,产业链的整合与协调,减少或消除了产加销各方利益冲突,可以提高整个奶业的效率和效益,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在荷兰,现有22家乳品厂中有13家是产加销一体化的合作社,其中包括供应本国80%牛奶及其制品的三家最大的加工厂。芬兰,以股份制形式组成的全国联社性质的一体化奶业公司瓦利奥公司,吸收全国25600个奶牛户(占全国80%)参加,在全国设立33个加工厂,产品多达1400种,加工量占全国的77%,年营业额已达18亿美元之多。在美国,实行一体化的比例也非常高,250家奶业合作社供应全国约80%的牛奶及其制品。新西兰是高度纵向一体化的,最低一级是农场主,上面一级是奶农合作社,最上面一级是乳业委员会。农场主拥有合作社的股份,合作社又拥有乳业委员会的股份。农场主把生产出来的牛奶卖给合作社,合作社又把奶卖给乳业委员会,乳业委员会通过它的全球营销网络把这些乳制品销售到海外。加工公司一旦从乳业委员会得到销售收入,就按照奶农向公司提供的牛奶固形物的多少把钱支付给奶农,这种付款制度鼓励奶农增加牛奶产量。
(二)建立合作组织,保护奶农利益
采用合作经营方式,组织广大农户的奶业生产,是当前世界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奶业生产形式。在西欧,奶农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各种形式的合作社,按合作社的章程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利润分成。参加各种奶农联合会,获得财政信贷、畜牧配种、饲养管理、物资供应等各方面的优质服务和产品质量、市场销售等信息。在日本,通过农业协同组合对奶农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印度,奶农自愿入股参加基层的村牛奶生产合作社,通过村牛奶合作社—地区联合会—总联合会的组织形式,把农村分散的奶收集到城镇加工,然后再运到全国各大中城市销售。合作联社一般都建有乳品加工厂,从乳品加工的利润中,提留40%用于扩大再生产,其余60%返还给生产者,一部分作为奶农股份和交售奶量的红利,另一部分用于补贴各种免费和优惠的社会化服务。
(三)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国外的经验表明,建立和健全从配种、饲料、防疫治病到收奶等一整套技术上的、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流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为奶牛集约生产的专业奶农所欢迎,同时也是稳定发展农户分散饲养奶畜的必要条件。在法国、荷兰、丹麦等国,一户奶农可以同时参加信用、饲料、机械等多个合作社,来解决奶业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以色列通过奶牛协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协会主要负责奶牛档案、产奶量记录,选配育种、人工授精、兽医服务及奶牛管理软件开发等工作,牛场主每年按比例交一定费用后,可享受许多免费服务。同时以色列还有全国性的兽医服务和保险服务体系,该组织是一个非营利组织,每年收支平衡。全部以色列的农场主都参加了这个组织,这些农场主每月为每头牛交纳2.5美元就可以享受到免费的兽医服务和保险服务,该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奶牛养殖风险,促进了奶牛数量的提高。
(四)加强对奶农的培训
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奶农的整体素质,因此,奶业发达国家在注重物质资本投入的同时,普遍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荷兰奶业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荷兰十分重视对农民的培训,因而荷兰奶农的素质普遍较高。荷兰有很多职业技能的长、短期培训学校,方便农民继续深造学习,高素质奶农的科学生产和市场竞争意识都十分强烈和先进。在生产方面,荷兰奶农十分注重科学饲养管理奶牛,他们根据奶牛的生理状况、生产性能和生产季节配置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使奶牛的生产潜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市场竞争方面,荷兰奶农强烈的竞争意识使得他们不断地追求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应用新技术。比利时在发展生态牧业的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对牧民的教育培训。比利时的培训主体是各级各类科研机构积极,这些机构首先对自己的从业人员进行适应性培训,然后是每年2~4次地成批培训农牧民。参加培训的农牧民只需缴纳少量费用,培训的费用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欧盟资助和科研机构自筹等三种渠道。培训的主要内容侧重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牧场现代化管理以及集约化发展牧场技术。
(五)进行市场调控,稳定奶业市场
在治理奶业过度竞争方面,日本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日本的做法主要是政府通过对法律、价格等手段治理奶业过度竞争。其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这是治理奶业过度竞争的根本。二是对奶产品实行“价格稳定方案”,包括调节存量经营、用于支持介于最高价和最低价之间的国内批发价、价格稳定区间内的赤字由征收进口税来弥补,由此确保了奶业的稳定发展,防止其大起大落、恶性竞争。三是政府采用限额办法来减少定额补贴方面的花费,由生产合作社自己制定定额方案,超量受罚,奶农都将超出量自行转化成奶制品来避免受罚。四是政府采用市场调控办法,奶品过剩时,政府还拨出专款用以收购储备或免费提供中小学生营养餐。此外,为促进牛奶及奶制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奶制品的对外贸易,对进口产品实行一定的限制。五是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近几年来,为提高企业间的竞争力,政府出资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中小企业,对兼并的奶牛场,政府通过农协无偿投资50%,其余50%由银行给予低息贷款。为了保障生产者的收入,1984年,欧盟出台奶业生产配额制度,对于成员国的超额部分,生产者和购买者将负担不同程度的附加税,这个制度的实施对于限制过度竞争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开拓奶业消费市场
为了加快奶业发展,许多国家制定了以“学生奶”为代表的鼓励政策,促进奶业消费,拓展奶业市场。例如,为了保证学生健康饮食,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1954年日本出台《学生午餐法》和《关于促进乳品业和养牛业的法令》,为推广学生奶提供法律依据,政府每年都拨出专门经费补贴学生奶项目。泰国80年代也一度出现奶产品的低水平过剩,泰国政府推行了“学生奶”计划,以相当于市价3/4的价格向学生和学龄前儿童提供饮用奶,并按5铢/人/日的标准对厂家或销售商进行补贴,以推动奶业的生产和消费。非洲各国政府也正在通过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促进牛奶的生产和市场销售,满足不断增长的牛奶消费需求。
(七)重视环境治理
欧盟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专门法规要求,牛的粪便不得露天存放,必须存放在带有屋顶的建筑物内,以便减少氨气的释放量。该法规对耕地的最大施肥量也作出了明确限定。此外,不允许在秋季和早冬季节以粪浆的形式对草地施肥。现在,传统开放式的施肥方式已经被灌注的施肥方式所取代。荷兰等国还建立了一些实验牧场,利用牛粪发酵生产沼气进行发电自用,减少电能消耗,既可以利用生物质开展节能,又找到一种最佳的粪便处理和利用方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日本也对从事奶业生产者提出了十分严格的养殖标准要求,凡奶牛场都必须注意环境的保护,强调生产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奶牛场的粪便都经过无害化处理,达不到要求的不准从事养殖活动。此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各奶牛场都结合自身的条件,拟定场内环境方案,注重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