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观点认为, 品种繁育、饲料营养、疾病防控是畜牧养殖业的三驾马车, 也有观点在三驾马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 将品种繁育、饲料营养、疾病防控、生态安全认为是畜牧养殖业的四大要素。 总之,疾病防控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必须承认, 我国的禽病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的确为我国 畜牧兽医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是老一辈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紧密结合我国养殖实际,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开创了畜牧兽医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然而, 我们也不能回避问题的存在。 国内的禽病防控研究仍然不能有效解决生产中问题, 国内的禽病防控研究在实验室层面的华丽表象并不能掩盖生产中较为严峻的现实。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我们不能否认我国在禽病防控研究上取得的成绩, 但我们应该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力 , 进一步因应国情, 紧密结合国内现实需要, 找准方向, 这才是国内禽病研究的不二选择。
一 禽病研究滞后性阻碍家禽行业健康发展
我国的家禽业一直在蓬勃发展,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 越来越多的禽病目前仍困扰着行业的健康发展。 据我国有关部门普查结果显示, 到目前为止, 对我国养禽业构成威胁的家禽疫病有70~80 种, 而上世纪 80 年代仅有 30 多种, 而这七八十种的疾病中造成损失最大的是家禽传染病,约占禽病种类的 75%左右。
必须承认, 虽然我国的禽病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禽病研究相比, 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国外的禽病研究不仅注重理论, 在实践上, 尤其是在禽病的具体防控上, 其做法是十分全面的, 而且十分注重在每一个环节重视生物安全(biosafety)的作用。 因此, 一定程度上讲,进一步提高禽病科学研究水平、找准禽病研究的主打方向并且重视生物安全的外围辅助性作用将对畜牧兽医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和导向作用。
实事求是地讲, 我国的禽病研究往往侧重于理论上的研究, 而且理论研究滞后于生产实践的发展, 对生产实践没有多大的指导价值。 同时,一些禽病研究, 单纯注重分子水平上的研究, 应用水平的研究较少。 此外, 有些研究比世界上同类水平的研究也呈现出滞后性, 这些无疑都加大了我国禽病研究与世界先进禽病科学研究水平的差距。 研究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阻碍我国家禽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发展和谐健康的家禽业产生抑制作用, 这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 对禽产品的安全性仍关注得不够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家禽养殖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 我国禽蛋产量不断提高, 已跃居世界首位, 禽肉产量也已居第二位。 可喜的是, 我国作为世界养禽第一大国, 近年来涌现出一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家, 通过多年的努力钻研、刻苦攻关, 使禽病领域的科学研究及禽类保健品的产业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其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已引起全球业界的极大关注。
但不容否认的是, 我们在禽产品安全性方面的科学研究还处于落后的境地。 对那些人禽共患病病原的有效处理还达不到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严格要求, 极大程度地影响了禽产品的贸易。 虽然我国在诸如弯曲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食源性病原菌的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但是如何将这些先进的科研成果积极有效地应用在禽产品生产和贸易上, 如何满足某些禽产品贸易大国的标准和要求, 仍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笔者多次参加一些国外专家的讲座报告, 他们的报告在涉及禽产品安全生产和贸易上, 十分注重严控每一环节, 从源头上控制食源性病原的进入, 在每一具体环节, 坚决做到严格的生物安全监控体系, 报告者的幻灯也显示了许多注重产品安全的环节、步骤、器械和方法技巧。 这点, 也应给我们以警示作用。
三 疫苗研究跟不上病原变异
这个问题似乎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 但仔细想想, 仍有讨论必要。 国内有许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疫苗研究, 等到结果出来, 病原早已变化了, 因此, 应用于生产实际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对 H5 亚型禽流感, 著名禽病防控专家刘秀梵院士表示, 纵观近些年 H5 型禽流感疫苗的更替情况, 可以间接地发现其病毒的变异速度在不断加快。 尽管疫苗研制的速度亦在不断加快, 但永远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 华南农业大学廖明教授也表示, 2015 年我们将可能开始使用禽流感 Re-8 疫苗。 可见, 病原变化的速度多么的快。因此, 刘秀梵院士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对新发传染病首选的控制策略是扑灭, 扑灭的最佳时机则是暴发或流行的早期”。 他认为, 不能过分依赖疫苗和滥用疫苗, 必须认识到疫苗是动物疫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 应将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生物安全放在首位。
四 沉下来深入生产一线找课题找方向
记者在参加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2014 年会上发现, 老一代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在大会上的报告与一般青年学者和在校学子的报告不一样, 他们的报告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有理论有实践有例证, 非常贴近养殖生产。 比如刘秀梵院士关于禽流感 H5N1 对养殖生产的启示、山东农业大学崔治中教授关于禽白血病的净化、北京农林科学院周蛟研究员关于养禽场的生物安全控制、河南农业大学王泽霖教授关于疫苗免疫的认识等等, 都对生产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相比与此, 记者发现, 许多年青学者, 包括在校研究生的报告就略显差强人意, 这些报告往往注重实验室研究, 在分子水平的研究水平很高,但对养殖生产的指导价值不是很大。
因此, 有专家建议, 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应该沉下心来, 深入养殖生产一线, 在生产中找课题找方向,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将生产中发现的问题带到实验室去, 将实验室中的成果带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才是正确的科研思路和方向。记者在会上还发现, 许多业界著名的前辈专家如南京农业大学的蔡宝祥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的甘孟候教授等都是高龄, 他们亲自参会, 坐在台下静听, 这种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这些前辈泰斗当年基本上都是把大半生时间泡在了生产中,然后再回到实验室, 因而搞起研究来有丰厚的素材, 得心应手, 取得骄人成绩。 现今的广大畜牧兽医科研人员应该向这些老前辈学习。
五 开放共享的姿态仍然不足
在2007 年北京举行的世界禽病大会上,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兽医学系 Bagust先生在与笔者的交谈中认为, 现在世界上禽病比以前多了, 比较难控制了, 我们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我们不应该回避问题的存在, 我们应该主动沟通。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 Hafez先生与笔者交流时说:“对于禽病研究大家都有共同的目的, 那就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并且与大家共享。 你取得的成果可以给我看, 我的也可以给你交流。 现在世界交流十分方便, 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也变得十分快速, 比如一个病毒今天在德国出现, 第二天就可能会在南非出现。 因此, 我们充分交流沟通就变得十分重要。”
我国在世界禽病科学研究领域向世界先进水平逐步迈进。 许多禽病研究专家学者走出国门进修、 搞研究或者交流, 一定程度上, 体现了我们的开放共享胸怀, 但在这方面似乎做得还不够。 禽病研究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事情, 它是世界性的。 研究资料和成果不再独享于某个地区或者某个个人或团体, 成果归世界享有。 对于我国而言, 我们更应该表现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在不涉及国家机密的前提下, 在公共科学研究领域向全球开放, 在禽病研究领域争取早日走在世界前列。 禽病防控, 既是中国的, 也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