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对西庙岗乡畜牧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11-06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371
西庙岗乡位于内乡县西南部,辖9村178个村民小组,6700户,全乡总人口26226人,耕地面积26000亩,人均不足1亩。去年以来,该乡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立足当地实际,大胆创新工作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精心培育畜牧产业,以产业化发展的理念推动乡镇经济工作全面上档升级,走出了一条“政府服务、市场运作、大户带动、分散经营、规模养殖、小区发展”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止目前,全乡9个村,共发展养殖大户167户,其中:养鸡132户,存栏达30万只,年产鸡蛋600万公斤,产值3600万元;养猪35户,存栏3000余头,年出栏9000头,产值900万元。产业结构的调整给农民带来了更多实惠和发展机遇。

  一、主要作法:

  (一)摒旧立新 典型带动 破解认识难题

   西庙岗乡是以大理石开采加工为主的重点乡,石材产业已形成规模,而且成为该乡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从2006年开始,西庙岗乡党委、政府在反复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决定把畜牧业作为又一支柱产业来抓,实现农工互补,两条腿走路。如何实现畜牧产业的发展,乡党委书记杨松林说:“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农民最讲实际,他们赚起赔不起,无论发展啥产业,必须让他们先看到实效。”西庙岗乡党委、政府紧把农民脉搏,创新工作思路,变过去的行政命令为政府服务;变过去的行政推动为典型带动;以点带面,以小带大,迅速使西庙岗乡畜牧产业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一是舆论先行。在全乡上下广泛开展“三讲三比三算”思想大讨论,即:讲当前农村“小富即安、小进即满”小农意识的危害性,比经济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算生活价值帐;讲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大好机遇,比停滞不前带来的消极后果,算经济帐;讲农业发展中规模养殖快速致富的可行性,比传统农业发展中的投入产出比例,算效益帐。通过思想大讨论,解决了广大干部群众思想上的糊涂认识,坚定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二是外出取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教育引导群众走畜牧养殖的路子。先后多次组织班子成员、机关干部、村组干部及养殖大户,外出到淇县、方城、马山、王店、灌涨等地参观学习,考察论证;聘请外地的养殖大户到现场现身说法,大张旗鼓地宣传畜牧养殖业发展的前景和经济效益,坚定发展信心和决心。三是典型带动。让身边典型带动身边群众。他们通过排查摸底,特别是对务工返乡的青年农民,鼓励他们带头发展,乡村两级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帮助他们解决资金、土地、养殖、销售等困难。在今年年初的乡三级干部会议上,对养殖致富的大户进行大张旗鼓表扬,让他们在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事业上有发展。桃庄河村西河组养殖户李士恒,在广州打工几年,回来后自己在家里养了2000多只鸡,得知他有扩大规模的想法后,村支书邓云志亲自到信用社帮助其协调贷款,村里帮助他调整土地,无偿提供挖掘机,帮助搞好水、电、路三通。一年时间,该养殖场存栏8000只鸡,年收入10万元以上。通过去年努力,全乡已有30余个养殖大户脱颖而出。其中黑山村王庄小区养鸡3000只以上的就有4户,养猪100头以上的10户;桃庄河西河小区养鸡达5000只以上的3户,养猪100头以上的3户;张家岭小区养鸡4000只以上的2户,养猪100头以上的4户。初步形成了桃庄河、黑山、东川等3个畜牧养殖专业村,仅此一项,去年这几个村人均增收400多元。

  (二)注重和谐 机制促动 破解土地难题

  土地是当前各级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而发展规模养殖,要有充裕的土地来承载。西庙岗乡党委、政府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严格遵守国家土地政策,充分搞活用地机制,既促进和谐稳定,又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他们在畜牧业发展用地上坚持四个原则,即:所有养殖用地一律纳入农用地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使用;所有养殖用地不得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所有养殖用地要尽可能尊重养殖户意愿,维护发展积极性;小区用地要方便生产生活,综合电力、水源、交通优势。在用地机制上坚持形式灵活多样,采取协议转让、返租倒包、土地置换等形式,严格落实土地占用补偿规定,对合同期满不再发展养殖的用户,无条件恢复农用地用途。在用地形式上因地制宜,形成特色,按照乡党委、政府“村村有养殖小区、组组有养殖大户”的要求,实行分散养殖兼顾集中连片,以小区为主要发展形式,结合居民居住分布特点,充分发挥养殖业疫病防治要求与外界隔绝的特点,以自然村、组为单位划分小区,全面取缔“小而全”,统筹兼顾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在土地发展规划上突出规范化建设,乡里规定,新建养殖场必须留足沼气池的面积和和沼渣处理场地,坚持发展与环保相结合,乡里对各养殖户签订治污合同,要求每个养殖场必须建一个沼气池,充分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实现综合利用,严禁不达标排放。止目前,全乡167个养殖场,建沼气池128个,基本实现了沼气配套且每村都有一个入驻大户10户以上的小区。

  (三)多策并举 乡村联动 破解资金难题

  规模养殖,财力投入是关键。为尽快培育支柱产业发展,该乡党委、政府上下联动,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广辟财源。一是协调信贷支持。主动与信贷部门联系,邀请信用社领导一起外出参观学习,了解养殖市场前景,了解庙岗当前发展养殖业优势及潜力,赢得信贷部门信任。止2007年5月底,仅信用社就投放养殖扶持资金209万元,大大缓解了养殖户发展中的资金困难。二是吸纳盘活民间资本。真诚邀请社会经济能人、经商大户、矿产开发大户、社会资金富裕户为全乡经济发展把脉问诊,适时召开座谈会,鼓励把多余资金投放到养殖业发展上来。今年以来,通过座谈谈心及宣传发动,全乡共盘活社会闲散资金20余万元。三是项目资金倾斜。乡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省、市汇报工作,争取上级部门对农业项目的专项资金支持,共争取资金10余万元。四是创新援助机制。对乡、村、组干部加压鼓劲,实行“一对一”帮扶,充分利用自己的“四缘”关系,为养殖户争取更多外援。同时,乡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10万元作为畜牧产业发展专项经费,重奖养殖大户,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加大对畜牧产业发展的支持,为畜牧业营造宽松发展氛围。

  (四)深化服务 内外互动 破解技术难题

  养殖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业化发展的快慢乃至成败。该乡党委、政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从深化服务内涵入手,外引内联,多方借智,为养殖业发展提供过硬技术保障。一是争取“外力”。聘请县内外技术能手、专家对乡村干部、科技大户现场指导,对每个生产环节印发技术资料,详细讲解技术要点,建立定期回访制度。二是激发“内力”。成立养殖技术办公室,抽调精兵强将,每周二、五定期组织培训,常年坚持对全乡各级干部、养殖大户进行轮训。对干部的培训,每月一考试,考试成绩与工资、年终考核挂钩,使每一位干部在发展养殖产业过程中成为指挥员、技术员、服务员。三是建立生态技术示范园。在桃庄河、黑山村筹建两个面积在30亩以上、养猪5000头、养鸡10万只的标准生产示范园,派驻专门技术人员长期服务,全程指导,并以此为中心,成立养殖协会,为全乡畜禽蛋的生产、销售服务。目前,该技术示范园正在建设之中,年底可望建成。

  二、存在问题

  西庙岗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攻坚克难,通过破解四大难题,在继矿产品开发之后,又实现了以养鸡、养猪为主的畜牧业发展的新突破,但作为一项产业来讲,该乡畜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从规模发展的角度看,资金问题仍然是制约农民规模经营的瓶颈。目前,在乡党委、政府的积极协调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帮助养殖户解决了圈舍基建等前期工作,靠乡、村、组帮扶解决了资金方面的燃眉之急,但从长远发展看,仅靠农民积极发展的态度和少有的积蓄实现规模化生产仍然是“杯水车薪”,要走规模养殖的路子,必须依靠政府政策的倾斜和金融部门资金支持。彭沟村养殖大户余成刚,投资建厂发展养猪,预存栏仔猪100头,基建已经结束,但剩余资金只够存栏20头,要想实现预期目标,还有4万元的资金缺口。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象余成刚这样已经建成圈舍又没有资金购买仔猪和鸡仔的户达85户,占养殖户的35%。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农民心急如焚。

  二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生产技术和疫病防治问题仍显薄弱,强化“双网”建设不能忽视。为了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一方面乡镇必须积极加入到全县“双网”建设中,配合建立三级行政责任网络,推行责任制、负责制和公示制;健全县乡村户四级技术责任网络,加强动物疾病防控、防疫管理。另一方面,强化防疫队伍建设,因为象“禽流感”等不可预测的疫病随时都有发生的可能,这就需要有一支随时能拉得出、拿得下、数量多、技术过硬的专业防疫队伍。而目前,西庙岗乡负责技术的原乡兽医站人员在机构改革中仅存1人,生产技术人员和专业防疫人员紧缺,为疫病防治留下严重隐患,不能不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三、下步建议

  西庙岗乡小规模、区域化的养殖业发展模式,不同于牧原公司的企业化养殖,但它是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力和社会闲散资金发展起来的小型规模化养殖场,在一定程度上适合农村一家一户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西庙岗乡的经验对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一是高度关注,深入研究。西庙岗乡特色养殖模式启示我们,农民增收的渠道很多,如何更有效发展经济,充分激活农村市场,达到既增加农民收入,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一个值得仔细挖掘的题目。目前,该乡的大部分农民已经尝到了养殖业发展的甜头,但在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我们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各级各部门要强化指导,及时总结,剖析个性,研究共性,促其又快又好发展。

  二是部门联动,大力支持。涉农部门、银信部门、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自觉在资金上、生产资料分配上、技术共享上、销售渠道拓展等环节积极开辟“绿色通道”,更好地服务“三农”。

  三是积极推广,形成规模。养殖业作为农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潜力很大,西庙岗乡的畜牧产业仅仅是刚刚起步,“大户带动,小区经营”的模式还在探索中,要真正形成产业,还需要进一步规范,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促使我县畜牧产业健康稳步快速发展。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