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消费猪肉超过5000万吨,但决定猪肉品质的种猪全部依赖进口。在过去30年间,我国每年平均进口2万头种猪。中国的生猪产业一直徘徊在持续“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怪圈中。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副所长、王济民研究员认为,目前本地土猪品种的开发出现复苏的迹象,但需求群体有限,只存在于高收入人群中。我国加强自主育种、自主创新是必然趋势。
与国内生猪作对比,国外品种优良,性能好,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当然,国内生猪也具备一定的优点,肉质好,抗病力强,但生长速度缓慢。因此,为了满足快速生长的需求,企业多引进国外的生猪品种——90%左右引进洋三元来替代本土猪种。
在已出台的农业种业扶持政策中,还没有涉及到畜牧业,这是一个遗憾。对此,王济民建议,国家在种业扶持政策制定中应统筹考虑畜牧业种业问题,而不是只考虑种植业。粮食安全固然重要,但畜牧业同样不容忽视。饲料生产占粮食消费的比重很大,畜牧业饲料转化效率低,对粮食安全也会造成很大影响。
粮食安全的本质是饲料安全,饲料安全涉及供给和需求。饲料报酬提高,需求会下降,安全程度会上升。增加供给和产量很重要,但是降低需求也要提上日程,也需高度关注。因此,不仅要做“加法”,还要做“减法”。畜牧业种业、规模化养殖潜力很大,因此发展要走创新驱动的路子。具体到生猪产业,生产企业要走联合育种的路,加大联合育种的力度,生猪育种不能仅仅依靠一家企业。未来能否达到不依赖进口种猪,取决于生猪企业的积极性、国家的创新力度、支持政策和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