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届山东畜牧业博览会在济南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在博览会期间安排的一场专题报告会上,农业部畜牧司监测分析处处长辛国昌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畜牧业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这一阶段挑战与机遇并存,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畜牧业如能及时转型升级,其发展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辛国昌提供的一份统计数字显示,在2011年,养殖户出栏一头100公斤的肥猪,平均能够赚400余元;2012年和2013年则分别降到75元和50元;进入2014年,陷入全面亏损,4月份和7月份每头猪分别亏损300余元和70余元。
“许多人对现在的生猪行情看不懂,期待猪价能像多年前那样坚挺,但在新形势下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辛国昌分析,1979-1995年期间,肉类产量年均递增6.9%,价格也稳步上升。1996年以来,我国畜牧业基本实现了供需平衡,肉类产量年均递增2.7%,价格升势明显减弱且波动加剧。
今年一季度,从生产方面看,我国生猪出栏量只增长了0.2%,肉类产量增长了1.8%;从消费看,50家大型批发市场白条猪交易量下降了 3.5%。1-2月份 ,国内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收入同比下降0.5%(往年增速13%以上),集团猪肉采购下降一成多,春节猪肉礼盒销量更是不足往年的一成。
鉴于此,辛国昌认为,近年来猪价的下降可以说在“情理之中”。与此同时,近年来三聚氰胺、瘦肉精、皮革奶、速生鸡等突发事件增多,疫情形势越来越复杂,豆粕、鱼粉等饲料资源压力加大,以及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均使畜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尽管面临严峻挑战,但辛国昌同时表示,某种程度上,新常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不必大惊小怪;况且我国畜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机遇,因而也不必过分悲观,“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并妥善加以应对。”
相关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畜牧业产值达2.8万亿元,农村家庭收入的六分之一来自畜牧业,畜产品已由早年的副食品演变为生活必需品,从家庭副业演变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逐渐从“粮”安天下向“猪粮”安天下转变。为此,国家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一直在加大,2013年达到350亿元,比7年前翻了9番。
2013年,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刚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奶类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每年新增700万人口,还有1000万人口要实行城镇化,预计年增肉类需求近百万吨,绝对数仍不容小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以来,经过市场洗礼,我国的养猪户已由7000万下降到5000万,规模化养猪户比重成倍增加,养鸡户、养牛户也纷纷加大了规模化、标准化改造力度,这客观上为我国畜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一定基础。
辛国昌认为,新常态下,我国畜牧业应着重在调结构、控风险、提效率、保质量、促环保等方面多措并举,其中最大的“突破口”是调整产业链结构,要引导和鼓励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环节形成从松散到紧密型的结合,以解决产业链脱节而导致的生产波动和质量安全监管难等问题。同时,还应不断提升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提高母畜生产效率。据介绍,我国每头母猪年提供肥猪只有13头,如能达到发达国家21头的水平,每年全国可节约粮食300多亿斤,从而大幅降低养猪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