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欧美国家养猪业的托管服务,时任新希望六和首席科学家的闫之春博士很是感慨。因为他亲身经历了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早期的那些兽医诊所职能和业务模式的深刻改变:除了超大型养猪公司自有兽医之外,多数执业兽医诊所从传统的按照时间收费,渐次转变为更专业化地服务于猪场所有者,或者帮助中小散户共同创建现代化的大型母猪场,而小散户则从自繁自养,转变为领猪苗回去养的多点生产的合同育肥户;这样的体系里,大型母猪场农户所有,但通常由兽医诊所专业化管理。渐渐地,有的兽医诊所的服务范围扩大到更多的猪群……这只是美国养猪场托管服务业发展最为简略的描述。他们的托管业务发展得这么快速,以至于部分企业已经在中国托管了大量的猪场,这与他们国家的行业背景、教育基础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的养猪业和中国现在的状况是一样的,那时候小型猪场还比较多,一两百头母猪自繁自养规模的猪场比比皆是,农场主的地也不像现在动辄几千亩,当时几百亩已经算是很大的了。同时,美国的种猪育种公司都是专业化地生产,“专业户”自己养几头纯种猪繁育的情况很少,这是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专业化的习惯。
90年代初,随着养猪企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猪企规模不断增大,养猪的规模效益变得十分明显。小养殖户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就盘算着联合起来,跟当前中国陆续出现的合作社差不多。在90年代初的时候出现了大家集体合建一个繁殖场(扩繁+父母代),从原来“专业户”家家养母猪,变成大家从合资的母猪场里领猪苗回去养。
美国的高致病性蓝耳病在1996、1997年暴发,给当地的中小猪场带来困扰,加剧了养猪的管理压力。伴随技术的进步,新的猪品种饲养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从产仔数到母猪的生产效率管理(窝产总仔数以前11头,现在到了14头左右),特别是后备母猪培育、操作方法与传统方法大不一样,去年开始,猪流行性腹泻病(PED)又出现了,等等。这些都给猪场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非常专业的人才来管理工业化养猪生产。
散户合建的这些大型母猪场需要有能力的专业人员去管理。执业资质化是一个大前提,他们的体系里会计、兽医和律师都是执业制的。因为需要兽医的处方,农民自己便不可能随便买到抗生素。基于此,那些兽医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新建的那些母猪场就让兽医来代为管理。目前,这些兽医诊所通常从选址开始就参与猪场经营了,建场拿批文等程序都是他们去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