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1 养殖技术落后
虽然黑龙江省鹅饲养历史悠久, 但政府对鹅业的关注度不高, 科研及生产投入较少, 对先进技术的推广也相对滞后, 加之传统习惯、文化素质、认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养殖者饲养管理方式仍较为落后, 致使效益受损, 如今年双城的某些商品鹅养殖者因欠缺技术、防疫意识淡薄、饲料使用不合理, 造成了成活率偏低、生产成本高、疫病发生、效益严重受损的结果。
2 产业化水平低
目前, 黑龙江省鹅业生产中各环节衔接不畅, 致使鹅业发展不能有序进行。 多年来, 省内养鹅从业者始终处于一种自我发展、摸石头过河的状态。 虽然拥有几家龙头企业, 如黑龙江对青鹅业、双鸭山新洲鹅业、大庆合隆羽绒等已经具备一定的影响能力, 但其牵动能力均较弱, 而省内大多数屠宰加工企业仍是江浙、安徽的客商,短期行为强, 为获取较高的利润, 他们往往采取低价收购的方式, 使广大养殖者利益受损。
3 疫病防控体系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一些基层单位专门从事鹅业技术的人员较为缺乏, 当疾病发生时不能得到有效而及时的解决。 通过近年来的调查分析来看, 省内相当一部分地区的鹅尤其是雏鹅发病率仍较高, 部分地区尚存在着缺医少药, 甚至有病无药的情况。 再者, 有的养殖者虽然已意识到了防疫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应用时抱着侥幸心理漏防或不防, 使疫病的控制难度进一步增大。 尤其是未经检疫的种蛋和雏鹅的无序流通, 极大地增加了疫病的风险和复杂化。 就目前而言, 能否严格而有效地控制疾病, 已经成为鹅业能否健康发展、鹅产品能否打入国际市场的关键所在。
4 繁育体系不健全
长期以来, 由于缺乏保种场和育种场, 无法进行有效的选育工作, 使一些地方品种整齐度差、优劣混杂、群体生产性能退化, 如籽鹅虽是世界优良高产品种, 但因保种工作的不足致使其严重退化。 虽然通过省内一些鹅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在品种(品系)的培育与推广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我省至今仍缺乏适合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优良品种和配套品系。
5 加工技术滞后
目前, 黑龙江省内鹅产品加工多是手工作坊式的, 屠宰加工工艺、技术和设备相对滞后, 深加工品种单一, 产品档次低, 生产的产品大多是以白条、原毛的形式出售给南方深加工企业, 鹅肥肝以冷冻保鲜的形式出售给全国各地的星级宾馆和酒店, 并没有得到经过精深加工所带来的高附加值。 总之, 整个产业链衔接不畅, 分散经营,初加工产品品种雷同, 深加工程度低, 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不足, 产品质量和种类与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6 发展资金不足
目前, 全省上下养鹅积极性很高或想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但由于资金紧张, 而当地的金融信贷业务又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 使一些热衷于养鹅生产而又经济紧张的人望而却步, 即使黑龙江对青鹅业、双鸭山新洲鹅业等一些大的规模养殖场也被资金缺乏的问题所困扰。
二 未来发展对策
1 应急对策
(1)加快科技兴业步伐
由省内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承担以市、县、区的技术人员和养殖生产者为主要培训对象的科技推广与培训工作, 重点是宣传、推广现已比较成熟的广大养殖者急需的鹅业生产实用技术。 同时,急需支持科研单位开展“鹅种质资源创新与产业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工作, 充分利用世界著名的籽鹅种质资源优势, 针对肉、绒、裘皮、肥肝等鹅产品开发利用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工作。
(2)加强疫病防控力度
由政府牵头、科研院所实施开展有关鹅疫病防治技术的人员培训工作, 同时对小鹅瘟、副黏病毒病、流感等疫病实行免费防疫。
(3)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农民贷款担保抵押难的问题。 扶持新洲鹅业、对青鹅业、合隆羽绒等龙头企业在各地区建立稳固的养殖基地, 促进饲养、加工等行业发展, 实现鹅产业中各环节的有效衔接, 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形成完善的区域性产业化经营体系。
(4)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加强支持科研院所对籽鹅等地方良种的选育、种质资源创新和不同品种间的杂交改良和品系( 种)配套生产工作。 加大对优良品种资源的保护工作, 采取设立专项资金、划定保护区、建立保种场、育种场、给予良种补贴等方式, 对规模化良种鹅场和商品鹅场给予贴息贷款。 利用现有的地方良种资源和引进的外来良种建立专门化品系, 在此基础上, 在省内建立各品种的祖代种鹅场、父母代种鹅场和商品鹅场, 形成良种鹅三级繁育体系。
2 长远对策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各级政府部门要注重加强总体宏观调控能力, 深入贯彻执行国家及我省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条例, 结合各市、县、区的实际情况, 制订、完善与鹅业发展相关的法规体系与标准体系, 用以指导我省的鹅业发展。 在鹅业发展过程中,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也要密切关注本地区的鹅业发展动态, 尤其要严控省际之间种蛋和雏鹅的运输检疫关, 出现问题时应及时拿出调整方案。 通过多方努力, 保证鹅业发展正常化, 使我省形成以奶牛、生猪等主导产业为主、鹅等新兴朝阳产业为辅的多种产业形式并存; 并且能够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畜牧产业格局。
(2)建立区域特色养殖模式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采取多层次的发展策略, 实现鹅业区域布局的合理化与科学化, 走好富有龙江地域特色的鹅业发展之路。如: 在齐齐哈尔、绥化等饲草丰富的西部地区鼓励实行放牧养鹅; 在牡丹江、鸡西等中东部地区鼓励种草养鹅, 由地方政府划拨饲料土地, 并提供一定金额的补贴; 在东部半山区鼓励放牧加补饲养鹅, 短期育肥; 完全不具备放养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全混合日粮的养殖方式。
(3) 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
选择有影响力的规模饲养场(如黑龙江对青鹅业、天农鹅业、新洲鹅业等), 作为现代生产集成技术的载体, 率先采取先进的配套技术和管理方法, 指定相关部门制定能够与国际接轨的鹅产品质量标准, 实施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 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然后通过示范效应, 带动区域性鹅产业发展。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省、市( 地)、县( 市)及乡镇各级鹅业协会的功能和作用, 使其在科学养殖、疫病防治等广大养殖者急需的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等方面发挥其应有作用, 争取在尽短的时间内实现省内的区域联合、 互动, 充分发挥其服务、 监督、协调、代表、自律、管理的职能和作用。